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所述模具底座内部设置有进料腔,所述模具底座的左端安装有模具头,所述模具头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贯穿模具头左端,所述模芯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模具头的左端表面安装有出口模,所述出口模的内圈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套圈,所述聚四氟乙烯套圈内部套接有聚四氟乙烯座,所述聚四氟乙烯座外圈与聚四氟乙烯套圈内圈之间形成成型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聚四氟乙烯套圈、聚四氟乙烯座,挤出的水带外表面与内壁的光洁度较好,且配合设置的模芯以及模具头,便于形成双层的PE纤维水带,提高了PE纤维水带的强度。提高了PE纤维水带的强度。提高了PE纤维水带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挤塑机
,特别涉及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对PE纤维水带进行生产时一般需要使用挤塑机,PE纤维物料从料斗进入到挤塑机,在螺杆的转动带动下将其向前进行输送,物料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接受机筒的加热、螺杆带来的剪切以及压缩作用使得物料熔融,在进行加压的情况,使得处于粘流态的物料通过具有一定的形状的挤出模具,然后成为横截面和挤出模具样子相仿的连续体,中国专利号CN216032327U记载了一种PE管材挤出模具,其在
技术介绍
中提及了“在高温生产过程中,钢制模具的模头口不可避免地会粘连挤出熔料,时间一长熔料就会被碳化、变硬,粘连住模口表层与内层的金属面,使PE管材的外壁产生划痕,影响管材的光洁度”,因此,现在亟需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包括模具底座、模具头、出口模以及模芯,所述模具底座内部设置有进料腔,所述模具底座的左端安装有模具头,所述模具头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贯穿模具头左端,所述模芯安装在安装孔内;
[0005]所述模芯包括外套座、上型腔、下型腔以及成型柱,所述外套座内部右端通过多个呈环形的固定块固定有成型柱,所述成型柱与外套座内壁之间形成下型腔,所述上型腔开设在外套座的右侧表面,且贯穿所述外套座左侧,所述成型柱的左端置于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成型孔;
[0006]所述模具头的左端表面安装有出口模,所述出口模的内圈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套圈,所述聚四氟乙烯套圈内部套接有聚四氟乙烯座,所述聚四氟乙烯座外圈与聚四氟乙烯套圈内圈之间形成成型腔。
[0007]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成型腔与成型孔之间完全重合,且所述聚四氟乙烯座与成型柱之间通过沉头螺钉连接。
[0008]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套座的外圈表面左侧截去部分形成圆台结构,所述外套座的外圈表面左侧的圆台结构、安装孔形成的通道与上型腔连通。
[0009]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出口模与模具头之间通过多个沉头螺钉连接,且多个所述沉头螺钉呈环形分布。
[0010]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具头的右侧表面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模具底座的左侧一体化成型有插接环,所述模具头与模具底座之间通过插接槽、插接环以及螺丝连接。
[0011]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具底座的外圈表面最右端焊接有法兰。
[0012]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聚四氟乙烯套圈、聚四氟乙烯座,使得水带的外壁以及内壁分别与光洁度较高的聚四氟乙烯套圈以及聚四氟乙烯座接触,不易粘上熔料,挤出的水带外表面与内壁的光洁度较好,且配合设置的模芯以及模具头,便于形成双层的PE纤维水带,提高了PE纤维水带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的模具头与模芯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的模芯的三维示意图。
[0018]图中,1
‑
模具底座、11
‑
进料腔、12
‑
插接环、2
‑
法兰、3
‑
模具头、31
‑
成型孔、4
‑
出口模、41
‑
聚四氟乙烯套圈、42
‑
成型腔、43
‑
聚四氟乙烯座、5
‑
模芯、51
‑
外套座、52
‑
上型腔、53
‑
下型腔、54
‑
成型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包括模具底座1、模具头3、出口模4以及模芯5,模具底座1内部设置有进料腔11,模具底座1的左端安装有模具头3,模具头3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贯穿模具头3左端,模芯5安装在安装孔内;
[0021]模芯5包括外套座51、上型腔52、下型腔53以及成型柱54,外套座51内部右端通过多个呈环形的固定块固定有成型柱54,成型柱54与外套座51内壁之间形成下型腔53,上型腔52开设在外套座51的右侧表面,且贯穿外套座51左侧,成型柱54的左端置于安装孔内,且与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成型孔31;
[0022]模具头3的左端表面安装有出口模4,出口模4的内圈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套圈41,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部套接有聚四氟乙烯座43,聚四氟乙烯座43外圈与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圈之间形成成型腔42。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请参阅图2、图3,成型腔42与成型孔31之间完全重合,且聚四氟乙烯座43与成型柱54之间通过沉头螺钉连接,通过将会聚四氟乙烯座43与成型柱54之间通过沉头螺钉连接,便于对聚四氟乙烯座43的固定,且出口模4的内圈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套圈41,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部套接有聚四氟乙烯座43,聚四氟乙烯座43外圈与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圈之间形成成型腔42,PE纤维物料在通过模具头3的成型腔42时,
水带的外壁以及内壁分别与光洁度较高的聚四氟乙烯套圈41以及聚四氟乙烯座43接触,不易粘上熔料,且聚四氟乙烯套圈41、聚四氟乙烯座43抗高温,自身不易损伤,挤出的水带外表面与内壁的光洁度较好。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请参阅图2、图3,外套座51的外圈表面左侧截去部分形成圆台结构,外套座51的外圈表面左侧的圆台结构、安装孔形成的通道与上型腔52连通,在实际使用时,PE纤维物料首先通过挤塑机进入到进料腔11内,之后PE纤维物料分别进入到下型腔53与上型腔52内,下型腔53内部的物料的流通距离小于上型腔52内部物料的流通距离,因此下型腔53内部的物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PE纤维水带生产模具,包括模具底座(1)、模具头(3)、出口模(4)以及模芯(5),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底座(1)内部设置有进料腔(11),所述模具底座(1)的左端安装有模具头(3),所述模具头(3)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贯穿模具头(3)左端,所述模芯(5)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模芯(5)包括外套座(51)、上型腔(52)、下型腔(53)以及成型柱(54),所述外套座(51)内部右端通过多个呈环形的固定块固定有成型柱(54),所述成型柱(54)与外套座(51)内壁之间形成下型腔(53),所述上型腔(52)开设在外套座(51)的右侧表面,且贯穿所述外套座(51)左侧,所述成型柱(54)的左端置于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成型孔(31);所述模具头(3)的左端表面安装有出口模(4),所述出口模(4)的内圈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套圈(41),所述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部套接有聚四氟乙烯座(43),所述聚四氟乙烯座(43)外圈与聚四氟乙烯套圈(41)内圈之间形成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赞丰,王孟倩,杨日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合吉瑞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