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756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椎间融合术技术领域,提出了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中间体、对侧设置在中间体顶部与底部的支撑体、以及将中间体与支撑体连接的柔性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转向部件与驱伸部件对接,手持部件与转向部件对接,方便医生通过手持部件操作转向部件带动驱伸部件转动,驱使两端扩张部件反向运动,使支撑体的两端逐渐张开增大支撑体积,并通过咬齿与锥塞的咬合可避免锥塞回退,使支撑体保持在膨胀的固定姿态,由支撑体的端面上的防滑纹与骨块贴合起到防滑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融合器本体一端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问题。合器本体一端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问题。合器本体一端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椎间融合术
,具体的,涉及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椎间盘位于脊柱中的相邻椎体之间。椎间盘能够帮助稳固脊柱并且帮助分配椎体之间的力。椎间盘包括围绕内髓核的外纤维环。纤维环是胶原纤维和纤维软骨的同心层状结构,能够抵抗扭转和弯曲力。髓核包括胶质材料,胶质材料可以吸收作用在椎间盘上的应力。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发生由创伤、疾病或其他变性过程而引起的移位或损坏。目前,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脊柱退变疾病的有效方法,而在椎间融合术的操作中需要通过植入椎间融合器进行。
[0003]如申请号为CN201721788259.2公开的一种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中间体和调节栓;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倒齿,其内部开设有第一贯穿孔,第一贯穿孔的两个端面分别贯穿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融合器本体的前端部为上下开合结构,其后端部为一体结构;中间体设置在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开合结构之间;中间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的两个端面分别贯穿中间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融合器本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与植入工具相配合的工具卡槽;融合器本体后端面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通孔;调节栓的前端与中间体的后端连接,其后端活动设置在第一通孔中。
[0004]然而在实施相关上述相关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上述椎间融合器通过调节栓带动中间体向融合器本体的前端方向移动,融合器本体的上下开合结构在中间体的扩张作用下张开预设角度,使融合器本体的体积出现膨胀,这种膨胀方式为一端膨胀,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出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融合器本体一端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中间体、对侧设置在中间体顶部与底部的支撑体、以及将中间体与支撑体连接的柔性部,所述中间体的内部转动设置有驱伸部件以及位于驱伸部件的两端且与驱伸部件螺纹配合的扩张部件,两个所述扩张部件在驱伸部件的驱使下向两端竖向移动,而将支撑体扩撑后增大支撑体积。
[0007]优选的,所述扩张部件包括螺环,所述螺环的端面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锥塞。
[0008]优选的,所述中间体的底部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杆与导向槽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体的内壁上设有能够与锥塞咬合的咬齿,且咬齿由内到外依次呈阶梯状向内聚合,所述支撑体的端面上设有防滑纹。
[0010]优选的,所述驱伸部件包括中心杆,所述中心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母,所述中心杆的另一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凸台,所述中间体的内腔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盘,所述限位凸台与限位盘转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凸台上下侧的中心杆上设有两段螺纹段,且两段螺纹段的螺纹方向相反,位于所述中间体上下端两个扩张部件上的螺环分别与两段螺纹段螺纹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螺母的顶面开设有内六角孔。
[0013]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装置,包括转向部件,所述转向部件包括活动杆与正六角柱以及十字轴,所述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杆,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圆盘,所述第一圆盘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轴座,所述正六角柱与内六角孔相适配,所述正六角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盘,所述第二圆盘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座,所述十字轴分别与第一轴座、第二轴座转动连接。
[0014]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装置,还包括手持部件,所述手持部件包括套盖,所述套盖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握杆,所述套盖上开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与方杆滑动适配。
[001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中通过转向部件与驱伸部件对接,手持部件与转向部件对接,方便医生通过手持部件操作转向部件带动驱伸部件转动,驱使两端扩张部件反向运动,使支撑体的两端逐渐张开增大支撑体积,并通过咬齿与锥塞的咬合可避免锥塞回退,使支撑体保持在膨胀的固定姿态,由支撑体的端面上的防滑纹与骨块贴合起到防滑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融合器本体一端膨胀后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融合器本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融合器本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扩张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驱伸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转向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手持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融合器本体;11、中间体;111、限位盘;112、导向槽;12、柔性部;13、支撑体;131、防滑纹;132、咬齿;2、扩张部件;21、螺环;22、导向杆;23、锥塞;3、驱伸部件;31、中心杆;311、螺纹段;32、螺母;321、内六角孔;33、限位凸台;4、转向部件;41、活动杆;42、方杆;43、第一轴座;44、十字轴;45、第二轴座;46、第二圆盘;47、正六角柱;48、第一圆盘;5、手持部件;51、套盖;511、方形孔;52、握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包括中间体11、对侧设置在中间体11顶部与底部的支撑体13、以及将中间体11与支撑体13连接的柔性部12,柔性部12具有一定活动能力,且可承压竖向的压力,中间体1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驱伸部件3以及位于驱伸部件3的两端且与驱伸部件3螺纹配合的扩张部件2,两个扩张部件2在驱伸部件3的驱使下向两端竖向移动,而将支撑体13扩撑后增大支撑体积,进而能够与骨块固定。
[0028]请参阅图4,扩张部件2包括螺环21,螺环21的端面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2,导向杆2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锥塞23,中间体11的底部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112,导向杆22与导向槽112滑动连接,对锥塞23的移动进行导向限位,使锥塞23可沿着预设路径竖向移动
[0029]请参阅图2与图3,支撑体13的内壁上设有能够与锥塞23咬合的咬齿132,且咬齿132由内到外依次呈阶梯状向内聚合,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1)包括中间体(11)、对侧设置在中间体(11)顶部与底部的支撑体(13)、以及将中间体(11)与支撑体(13)连接的柔性部(12),所述中间体(1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驱伸部件(3)以及位于驱伸部件(3)的两端且与驱伸部件(3)螺纹配合的扩张部件(2),两个所述扩张部件(2)在驱伸部件(3)的驱使下向两端竖向移动,而将支撑体(13)扩撑后增大支撑体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件(2)包括螺环(21),所述螺环(21)的端面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锥塞(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11)的底部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112),所述导向杆(22)与导向槽(112)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13)的内壁上设有能够与锥塞(23)咬合的咬齿(132),且咬齿(132)由内到外依次呈阶梯状向内聚合,所述支撑体(13)的端面上设有防滑纹(13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积可变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伸部件(3)包括中心杆(31),所述中心杆(3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母(32),所述中心杆(31)的另一端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凸台(33),所述中间体(11)的内腔壁上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心乐汤宇杨维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