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56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架、后车架和车座架,前车架和后车架分别位于车座架的前后两侧,后车架的后端安装有后轮,后车架前部设有链轮盘,链轮盘配备有两个脚踏,两个脚踏分别位于前车架和后车架外侧,且脚踏的输出轴与链轮盘的中心连接,且前车架和车座架均沿脚踏输出轴为转动中心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车架上,前车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重叠或转到至后车架的前方,车座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垂直或紧贴在后车架的上侧,前车架、后车架和车座架上均设有能够互相重合的调节孔,通过穿过调节孔的锁紧装置将三者锁紧固定;前车架的前端安装有龙头架,收折方便、简单,不会弄脏双手和衣物,收折后的占用空间更小。空间更小。空间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自行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具体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折叠车有车架折叠关节和立管折叠关节构成,通过车架折叠,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可减少45%左右的长度。整车在折叠后可放入折叠包内,以及汽车的后备箱。在折叠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可手动将车折叠展开。
[0003]公开号为CN105711720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能够将前后车轮均朝中部车座部位下方转动收折,结构复杂,同时,由于前后车轮均为主要的驱动部件,无法将链轮和链条进行收折,只有将其拆下,待展开后再安装上链条。由于链条上常常附着有油污,导致收折不便,容易弄脏双手和衣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折叠自行车,收折方便、简单,不会弄脏双手和衣物,收折后的占用空间更小。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架、后车架和车座架,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分别位于车座架的前后两侧,且前车架的尾部和后车架的前部分别位于车座架下部的左右侧,所述后车架的后端安装有后轮,所述后车架前部设有用于驱动后轮的链轮盘,所述链轮盘配备有两个脚踏,两个所述脚踏分别位于前车架和后车架外侧,且前车架的脚踏的输出轴穿过前车架和车架座后与链轮盘的中心连接,且所述前车架和车座架均沿脚踏输出轴为转动中心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车架上,所述前车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重叠或转到至后车架的前方,所述车座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垂直或紧贴在后车架的上侧,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车座架上均设有能够互相重合的调节孔,通过穿过调节孔的锁紧装置将三者锁紧固定;
[0006]所述前车架和车座架上的调节孔均为至少两个,且均沿脚踏输出轴为中心呈圆周分布,所述前车架沿脚踏输出轴转动至与后车架左右重叠后,前车架上调节孔与后车架上对应的调节孔重合,锁紧装置穿过重合的两个调节孔,从而实现前车架收折时的固定;所述车座架沿脚踏输出轴转动至紧贴后车架上侧后,车座架上的调节孔与后车架的对应的调节孔重合,从而实现车座架收折时的固定;
[0007]所述前车架的前端安装有龙头架,所述龙头架包括底部朝前倾斜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底部外套有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安装在前车架的前端,所述立柱的底端设有前轮,所述立柱的顶端可拆卸设有车把手,在前车架收折时将车把手取下;
[0008]所述固定套筒可拆卸连接在前车架靠车座架的一侧,所述固定套筒靠前车架的一侧横向设有用于穿过前车架的螺栓,并通过位于前车架另一侧的螺帽进行紧固;
[0009]所述前车架靠固定套筒的一侧上下间隔设有用于卡在固定套筒上的卡件,两个所述卡件上均设有卡在固定套筒上的定位卡槽,所述固定套筒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抵板,所述
卡件的端部抵在抵板上;
[0010]两个所述卡件之间的间距恰好能够卡入固定套筒,使得立柱转动至横置状态后,能够通过固定套筒卡在两卡件之间,实现立柱的收折。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车把手呈T型,所述车把手竖向部分的一侧调节套筒,所述调节套筒外套在立柱的顶端,所述调节套筒上横向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内设有紧固件,所述立柱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通孔重合的缺口,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连接通孔和缺口并卡在连接孔和缺口内。能够对车把手拆下,节省收折后的占用空间。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立柱的缺口为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能够调节车把手的高度,以适用不同的人群。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紧固件包括伸到连接通孔和缺口的螺纹套以及螺纹连接在螺纹套内的螺杆,所述螺纹套与螺杆分别从调节套筒的左右两侧伸入到连接通孔和缺口内,且所述螺纹套与螺杆均设有位于连接通孔的抵头,所述抵头的外侧均设有便于转动的凸棱。
[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缺口为圆弧状。
[0015]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车架转动至与后车架左右重叠时,所述前轮与后轮也左右重叠,设置合理、整齐,节省占用空间。
[0016]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上均设有与链轮盘同轴设置的转盘,所述转盘上设有脚踏的输出轴,所述脚踏通过铰轴收折安装在转盘上。能够通过转盘取代传统的曲柄,能够提高支撑强度,同时减少曲柄伸到两侧的长度,节省空间。将脚踏进行收折也能节省占用空间。
[0017]上述方案中:所述转盘上对应脚踏设有用于容纳脚踏的缺槽,进一步节省空间。
[0018]上述方案中: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车座架上均沿其各自的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加强条形孔,增加支撑强度。
[00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以后车架作为主体部分,将车架座和前车架均朝后者架转动并固定,进行折叠,不会存在链轮和链条需要单独取下的问题。用于控制自行车行驶方向的龙头架也能分为车把手和前轮支撑部分,分别实现拆卸和收折,收折后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00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4]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收折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3和车座架2,前车架1和后车架3分别位于车座架2的左右两侧。前车架的尾部和后车架的前部分别安装于车座架下部。后车架3的后端安装有后轮3a,后车架3的前部设有用于驱动后轮3a的链轮盘,链轮盘配备有两个脚踏4a,两个脚踏4a分别固定在前车架1和后车架3外侧。前车架1的脚踏4a输出轴穿过前车架和车架座后与链轮盘圆心连接,后车架3的脚踏4a输出轴穿过后车架3与链轮盘圆心连接。且所述前车架1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重叠或转到至后车架的前方,所述车座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垂直或紧贴在后车架的上侧。,前车架1、后车架3和车座架2上均设有能够互相重合的调节孔a,使得通过穿过调节孔a的锁紧装置b将三者锁紧固定。
[0028]前车架1和车座架2上的调节孔a均为至少两个,且均沿脚踏4a输出轴为中心呈圆周分布。前车架1沿脚踏4a输出轴转动至与后车架3左右重叠后,前车架1上至少有一个调节孔a与后车架3的调节孔a重合,同时,车座架2沿脚踏4a输出轴转动至靠近后车架3上方后,车座架2上至少有一个调节孔a与后车架3的调节孔a重合,并通过锁紧装置b穿过三者当前重合的调节孔a,从而实现车座架2与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3)和车座架(2),所述前车架(1)和后车架(3)分别位于车座架(2)的前后两侧,且前车架的尾部和后车架的前部分别位于车座架下部的左右侧,所述后车架(3)的后端安装有后轮(3a),所述后车架(3)前部设有用于驱动后轮(3a)的链轮盘,所述链轮盘配备有两个脚踏(4a),两个所述脚踏(4a)分别位于前车架(1)和后车架(3)外侧,且前车架(1)的脚踏(4a)的输出轴穿过前车架和车架座后与链轮盘的中心连接,且所述前车架(1)和车座架(2)均沿脚踏(4a)输出轴为转动中心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车架(3)上,所述前车架(1)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重叠或转到至后车架的前方,所述车座架能绕输出轴转动至于后车架垂直或紧贴在后车架的上侧,所述前车架(1)、后车架(3)和车座架(2)上均设有能够互相重合的调节孔(a),通过穿过调节孔(a)的锁紧装置(b)将三者锁紧固定;所述前车架(1)和车座架(2)上的调节孔(a)均为至少两个,且均沿脚踏(4a)输出轴为中心呈圆周分布,所述前车架(1)沿脚踏(4a)输出轴转动至与后车架(3)左右重叠后,前车架(1)上至少有一个调节孔(a)与后车架(3)的调节孔(a)重合,同时,所述车座架(2)沿脚踏(4a)输出轴转动至靠近后车架(3)上侧后,车座架(2)上至少有一个调节孔(a)与后车架(3)的调节孔(a)重合,并通过锁紧装置(b)穿过三者当前重合的调节孔(a),从而实现前车架(1)、车座架(2)收折时的固定;所述前车架(1)的前端安装有龙头架(5),所述龙头架(5)包括底部朝前倾斜的立柱(5b),所述立柱(5b)的底部外套有固定套筒(5g),所述固定套筒(5g)安装在前车架(1)的前端,所述立柱(5b)的底端设有前轮(5a),所述立柱(5b)的顶端可拆卸设有车把手(5e),在前车架(1)收折时将车把手(5e)取下;所述固定套筒(5g)可拆卸连接在前车架(1)靠车座架(2)的一侧,所述固定套筒(5g)靠前车架(1)的一侧横向设有用于穿过前车架(1)的螺栓(5i),并通过位于前车架(1)另一侧的螺帽(1a)进行紧固;所述前车架(1)靠固定套筒(5g)的一侧上下间隔设有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进胡有慧车林仙蒋金辰孙华杰张卜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美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