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6074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所述扰流装置包括固定在两个横向联系梁之间的双转子电机,所述双转子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均设有叶片,两个叶片沿着两个横向联系梁的竖直方向设置,其通过扰流装置设置在横向联系梁之间,通过扰流装置工作产生对应的气流,扰乱流经桥梁的气流,从而抑制流经桥梁的气流产生交替脱落的漩涡,由此抑制桥梁发生涡激振动或其它由因气流发生振动的现象。现象。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扰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应用于桥梁抗风


技术介绍

[0002]分体式钢箱梁是大跨桥梁常见的主梁形式之一,因其受力性能好,自重轻,广泛运用在大跨桥梁上,如虎门大桥,西堠门大桥等,但因其独特的气动外形,分体式钢箱梁极易发生涡激振动,涡激振动是一种风致振动,空气流经障碍物时,在一定条件下在障碍物背风侧产生交替脱落的漩涡,使障碍物发生振动,近年来,西堠门大桥,虎门大桥相继发生涡激振动现象。
[0003]现有的分体式钢箱梁,分左右两幅桥面,两幅桥面间用横向联系梁相连接,每隔一段距离布置一道横向联系梁,使左右两幅桥面连接为整体。分体式钢箱梁在保证主梁刚度的同时有效减轻了桥梁主梁自重,广泛运用在大跨度桥梁上,但大跨度钢结构桥梁因其柔度大,阻尼比低,发生涡激振动幅值大,例如在特殊的截面形式在风场中,易在迎风侧桥面后、左右两幅桥面之间产生脱落的空气漩涡,此漩涡作用在背风侧桥面,使桥梁主梁产生竖向振动,最终带动整个桥梁主梁发生涡激振动现象,此外背风侧桥面受到迎风侧桥面的其他类型尾流影响或因其独特的气动外形也可能发生其它的风致振动,易引起公共关注,同时对桥梁容易造成材料疲劳破坏和影响行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提到的分体式钢箱梁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涡激振动现象,容易造成材料疲劳破坏和影响行车安全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扰流装置设置在横向联系梁之间,通过扰流装置工作产生对应的气流,扰乱流经桥梁的气流,从而抑制流经桥梁的气流产生交替脱落的漩涡,由此抑制桥梁发生涡激振动或其它由因气流发生振动的现象。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所述扰流装置包括固定在两个横向联系梁之间的双转子电机,所述双转子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均设有叶片,两个叶片沿着两个横向联系梁的竖直方向设置。
[0006]进一步地,两个叶片之间为反向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双转子电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上均设有一组以上的永磁体组,所述第一转子的连接端与第二转子的连接端通过转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转子的输出端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子的输出端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机壳内侧对应永磁体组位置设有定子,所述定子上绕制有线圈,以及分布在线圈之间的位置传感器。
[0008]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外转轴和内转轴,所述外转轴与内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外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
转子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转轴一端上设有连接腔,所述内转轴置于连接腔内,所述外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的远离第一转子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转轴与内转轴之间通过一个以上的轴承连接;所述第二转子的连接端置于所述外转轴的连接腔内,所述第二转子的连接端上朝向第二转子与外转轴连接处设以所述第二转子周向分布的连接台,所述连接台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滚珠,所述外转轴上对应所述第一滚珠位置设有圆形的滑槽,所述第一滚珠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内转轴置于所述外转轴的连接腔的一端的端面上一个以上设有第二滚珠,所述外转轴的上对应所述第二滚珠位置设有凹点。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上均设有两组以上的永磁体组,所述永磁体组之间的永磁体交错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均为中空柱体,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上均设有一个以上的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包括沿着中空柱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一散热孔和沿着中空柱体的轴向设置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位于两个永磁体之间;所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的中空柱体内均设有散热叶。
[0013]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和上述的扰流装置,所述检测模块安装在横向联系梁上,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桥梁振动,并将检测数据发送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检测数据控制扰流装置工作。
[001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上述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控制系统的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控制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15]S1、检测模块获取桥梁振动的检测数据,并将检测数据发送至控制模块;
[0016]S2、控制模块根据检测数据控制启动扰流装置工作;
[0017]S3、检测模块实时对比一个时间段内两个端点值的检测数据,调整扰流装置的工作。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系统及方法,其通过扰流装置设置在横向联系梁之间,通过扰流装置工作产生对应的气流,扰乱流经桥梁的气流,从而抑制流经桥梁的气流产生交替脱落的漩涡,由此抑制桥梁发生涡激振动或其它由因气流发生振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扰流装置的实施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转子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转子电机的转子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转子电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机壳,101-通孔,11-第一转子,12-第二转子,13-永磁体组,131-永磁体,14-定子,141-线圈,142-位置传感器,15-转动组件,151-外转轴,1511-连接腔,152-内转轴,1521-连接台,153-轴承,154-第一滚珠,155-滑槽,156-第二滚珠,16-散热孔,161-第一散热孔,162-第二散热孔,17-散热叶,2-叶片,3-横向联系梁,4-桥梁,5-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9]请参阅图1

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所述扰流装置包括固定在两个横向联系梁3之间的双转子电机,双转子电机通过支架、连接杆等固定在横向联系梁3上,双转子电机沿桥梁4的竖直方向设置,双转子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均设有叶片2,两个叶片2沿着两个横向联系梁3的竖直方向设置,双转子电机的两个输出端既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包括固定在两个横向联系梁(3)之间的双转子电机,所述双转子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均设有叶片(2),两个叶片(2)沿着两个横向联系梁(3)的竖直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叶片(2)之间为反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转子电机包括机壳(1),所述机壳(1)内设有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所述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上均设有一组以上的永磁体组(13),所述第一转子(11)的连接端与第二转子(12)的连接端通过转动组件(15)连接,所述第一转子(11)和第二转子(12)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转子(11)的输出端与所述机壳(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子(12)的输出端与所述机壳(1)转动连接,所述机壳(1)内侧对应永磁体组(13)位置设有定子(14),所述定子(14)上绕制有线圈(141),以及分布在线圈(141)之间的位置传感器(1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15)包括外转轴(151)和内转轴(152),所述外转轴(151)与内转轴(152)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外转轴(1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11)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1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12)的连接端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轴(151)一端上设有连接腔(1511),所述内转轴(152)置于连接腔(1511)内,所述外转轴(1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11)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152)的远离第一转子(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12)的连接端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钢箱梁涡激振动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轴(151)与内转轴(152)之间通过一个以上的轴承(153)连接;所述第二转子(12)的连接端置于所述外转轴(151)的连接腔(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晖华旭刚许有胜肖为奇王伟臣叶琳龙航温青孙洪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正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