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30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高温合金的热加工领域,涉及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包括:制荒、模锻前需对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对一次碳化物进行充分破碎;对预变形后的坯料需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制荒,得到荒形;对荒形进行多火次模锻得到涡轮盘锻件;对涡轮盘锻件进行热处理。有效解决了原始大规格棒材一次碳化物组织偏聚引起的抗拉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低下的问题。塑性及冲击性能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温合金的热加工领域,涉及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GH4698是以铝、钛、钼、铌等元素强化的镍基高温合金,是在GH4033合金基础上补充合金化发展而成的,在500~800℃范围内具有高的持久性能和良好的综合性能。该合金广泛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压气机盘、导流盘、导流片、挡油圈等重要承力零件。工作温度可达750~800℃。
[0003]通常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按照制荒、模锻或直接使用棒材直接模锻的方式进行生产,若使用≥φ250mm大规格棒材生产,涡轮盘锻件经常会出现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及冲击性能低下的情况,且该情况一旦出现,无法通过热处理返修或其它方式进行改善,只能报废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以解决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基础组织差及常温机械性能低下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包括:
[0007]制荒、模锻前需对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对一次碳化物进行充分破碎;
[0008]对预变形后的坯料需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制荒,得到荒形;
[0009]对荒形进行多火次模锻得到涡轮盘锻件;
[0010]对涡轮盘锻件进行热处理。
[0011]进一步地,制荒、模锻前需对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对一次碳化物进行充分破碎,具体包括:
[0012]对棒材在1120~1140℃范围内加热,采用压力机等静压设备对加热后的棒材进行自由锻镦/拔交替变形,镦/拔过程单工步变形量应≥50%,但不超过70%,锻压速度为5~8mm/s,终锻温度≥985℃,变形火次不超过2火次,锻后垫起上下加盖硅酸铝保温棉冷却。
[0013]进一步地,对预变形后的坯料需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制荒,得到荒形,具体包括:
[0014]对预变形后的坯料在1110~1120℃范围内加热,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锻造制荒,锻造变形量≥25%,终锻温度≥985℃,锻后垫起上下加盖硅酸铝保温棉冷却。
[0015]进一步地,对荒形进行模锻得到涡轮盘锻件,具体包括:
[0016]模锻加热温度为1110~1120℃,单火次变形量约35%~50%,需多火次成型,终锻温度≥985℃,锻后垫起上下加盖硅酸铝保温棉冷却。
[0017]进一步地,对涡轮盘锻件进行热处理,具体包括:
[0018]第一次固溶、第二次固溶及时效;
[0019]进一步地,第一固溶温度为1100~1120℃,保温8小时,而后自然空冷至室温。
[0020]进一步地,第二固溶温度为1000℃,保温4小时,而后自然空冷至室温。
[0021]进一步地,时效温度为775℃,保温16小时,而后自然空冷至室温。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通常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常使用大规格(如φ250mm以上规格)棒材进行生产,若按照常规的制荒、模锻或直接使用棒材直接模锻的方式进行锻造,往往无法获得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及冲击性能均合格的锻件。通过在制荒、模锻前对大规格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并结合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制荒,可以有效解决原始大规格棒材一次碳化物组织偏聚引起的抗拉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低下的问题,可有力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0025]申请人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大规格GH4698棒材自身的冶炼工艺产生的成分波动或组织波动(如一次碳化物的异常偏聚)有关,且钢厂按照现有的工艺路线无法进行有效改善,目前国产大规格GH4698棒材,特别是φ250mm以上规格经常会出现这种基础组织较差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必须在锻件锻造前对所用原材料进行适当的预变形,改善大规格原材料组织的先天不足,同时需处理好合金易开裂的问题。
[0026]首先,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发现,发生抗拉强度、塑性、冲击不合格的试样显微组织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晶界碳化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聚,其中分布着尺寸大小不同的碳化物颗粒,且大颗粒碳化物聚集更为明显。我们知道,大颗粒碳化物主要为初生MC型一次碳化物,主要来源于原始棒材组织,主要沿晶内及晶界呈块状或长条状分布。另一种尺寸较小的M
23
C6二次碳化物是在锻件随后的时效热处理过程中缓慢转变析出而来的,主要在晶界上呈链状分布,在晶界上可起到一定的钉扎作用,阻止晶界移动。碳化物在晶界上的钉扎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晶界的屈服强度,但当大量碳化物聚集时,会加剧晶界微裂纹的萌生,并导致晶界的严重脆化。在进行拉伸试验时施加载荷通过屈服点后,试样会在塑性变形保持阶段提前断裂,导致抗拉强度下降,同样颈缩阶段也会提前结束,导致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下降。在低抗拉强度、低塑性的综合影响下,冲击韧性势必下降。MC型一次碳化物在晶界上的偏聚形态主要受钢厂冶炼及锻造工艺影响,小规格的GH4698棒材(如≤φ200mm规格),钢厂由铸锭到锻棒的变形量较大,且规格越小变形量越大,组织动态再结晶越充分,组织细化越好,晶界碳化物等相破碎程度也越高;而大规格棒材(如≥φ250mm规格)则相对变形量较小,导致铸锭到锻棒动态再结晶相对不充分,组织未充分细化,晶界中的MC型一次碳化物等相亦未充分破碎。如果我们未能意识到这些细节,而盲目地在涡轮盘锻件工艺编制中直接采用常规的制荒、模锻方案,势必会对我们的锻件产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制定的制荒、模锻前增加预变形的方案,可有效解决大规格棒材组织、相基础较差的问题,考虑到
GH4698合金在自由锻造过程中极易开裂的特点,我们在制定预变形工艺时,必须要充分考虑预变形的变形方式、变形温度范围及变形程度范围,否则预变形方案将无法实施。
[0027]其次,与预变形相结合的工艺措施,是在随后的制荒工步中尽量采用三向压应力式工装模具成型方式。制荒通常情况可采用自由锻镦粗/拔长变形方式,缺点是其中部分方向金属表面处于拉应力状态,这种状态会加剧坯料在预变形后表面开裂的倾向,不利于后续成型金属的流动及组织均匀性。制荒同样也可以采用带工装模具的镦/拔变形方式,优点是不同方向上或尽可能多的金属表面处于压应力状态,从而减少坯料预变形后金属表面开裂的倾向,三向压应力式工装模具成型方式可作为坯料预变形后的辅助措施。
[0028]最后,我们按照通常的模锻工艺进行锻造,应确保每火次在临界变形量以上进行锻造,确保锻件发生充分的动态再结晶,而后按照标准三段热处理制度对锻件进行热处理。...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大型GH4698涡轮盘锻件强度、塑性及冲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荒、模锻前需对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对一次碳化物进行充分破碎;对预变形后的坯料需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制荒,得到荒形;对荒形进行多火次模锻得到涡轮盘锻件;对涡轮盘锻件进行热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荒、模锻前需对棒材增加额外的预变形,对一次碳化物进行充分破碎,具体包括:对棒材在1120~1140℃范围内加热,采用压力机等静压设备对加热后的棒材进行自由锻镦/拔交替变形,镦/拔过程单工步变形量应≥50%,但不超过70%,锻压速度为5~8mm/s,终锻温度≥985℃,变形火次不超过2火次,锻后垫起上下加盖硅酸铝保温棉冷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预变形后的坯料需采用三向压应力式模具工装进行制荒,得到荒形,具体包括:对预变形后的坯料在1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强唐军秦卫东何敏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