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4536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塑料污染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最少次数、最小孔径过滤样品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微塑料采样(通过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塑料污染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塑料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由于其具有持久的环境影响,存在毒理性的生态破坏,并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逐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其中,城市点源污染、水循环传播、气溶胶传播等已将微塑料分散到不同的环境区域,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而相比于城市等地,偏远地区的微塑料污染更容易对原始生态造成破环、影响饮用水源、新生或初代水生生物。因此,对偏远溪流微塑料存在现状的合理认知至关重要。
[0003]微塑料采样是研究微塑料污染的重要环节,传统采样方式采用的工具主要有Surber网、蝠鲼网、UWITEC水采样器、拖网、浮游生物网和不锈钢筛网等,然而,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微塑料采样方法不统一;二是微塑料采样误差较大。同时,由于偏远地区的微塑料丰度较低、粒径较小,传统采样方式的网孔径较大容易引起误差,且实验间网孔的差异很难在研究之间形成横向对比。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克服了传统采样方式误差大,横向对比性弱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在待研究偏远溪流底质为可拾起石块的河段,每个样品点选取多个不同生境下的底质石块;
[0008]S2、先用定量盖覆盖于步骤S1采集的石块表面,并刷去覆盖区外的附着物,然后将所有石块表面定量盖大小的表面附着物刷至水中,完成采样;
[0009]S3、往步骤S2溶于水的样品中加入过氧化氢,温室静置消解完全后通过0.25μm的硝酸纤维滤膜进行过滤;
[0010]S4、先将步骤S3过滤后的滤膜晾干,然后用体式显微镜挑选出滤膜上的微塑料样品,并将每个样品移至载玻片拍照记录样品的大小、颜色、形状、数量,最后用拉曼光谱仪鉴定载玻片上的微塑料样品,得出微塑料材质。
[0011]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定量盖的直径为6

9cm。
[0012]优选地,步骤S1中,每个样品点至少选取5个不同生境下的底质石块,以保证得到样点的平均态水平。
[0013]本专利技术将定量混合提取方法用于可涉入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样品的采集,与传统采样方式的样本体积浓缩方式不同,定量混合提取方法可以做到少“遗漏”的将底栖生物膜上所有样品提取出来做后续实验研究。此外,由于不需要利用网采样,极大的提高了不同地域研究的可对比性。
[0014]更优选地,所述不同生境为每个样品点内前后间隔100m的不同小环境。
[0015]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过氧化氢的浓度为30%,所述消解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
[0016]优选地,步骤S3和S4的微塑料处理整个过程中,避免微塑料样品与纤维材质衣服以及空气长时间接触,避免空气塑料污染。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利用最少次数、最小孔径过滤样品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微塑料采样(通过20

300微米滤网第一次过滤减少体积获取初级样品,再通过不同孔径滤膜过滤浓缩后将样品用于观察)及研究中误差大、横向对比性弱(没有标准采样流程,所用滤网孔径大小不一致)等缺点,使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提取做到误差最小化、横向对比最大化。具有在微塑料研究中准确(仅对样品进行一次0.25微米滤网过滤)的提取底栖微塑料的运用潜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可涉入溪流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样品选取的不同小环境示意图;
[0021]图3为利用定量圈进行底栖样品采样的示例图;
[0022]图4为采样过程中所涉及的工具及样品;
[0023]图5为确定滤膜孔径的预实验结果(a为1微米;b为0.1微米;c为0.25微米);
[0024]图6为微塑料样品的消解实拍图;
[0025]图7为过滤后晾干在培养皿中的微塑料样品;
[0026]图8为载玻片上观察到的微塑料样品;
[0027]图9为不同微塑料丰度及其在样点间的出现频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9]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可通过常规的商业途径购买得到。
[0030]实施例1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
[0031](1)样点选取与样品采集
[0032]在选定的待研究溪流(在汇入千岛湖的各支流(29

30
°
N,117

118
°
E)的可涉入河段(图1)选取样点(共147个样点,具体点位坐标见表1)作为研究区域进行采样。由于溪流底质会生长在底部石块上,且不同的流速、光照、水体组分会影响底质附着,因此需在每个样点前后100m范围内随机选取5块不同小环境(流速、光照、生物量等

图2画圈位置)的底质石
块,以保证得到样点的平均态水平。然后用定量盖覆盖在石块上作为采样面积(28.26cm2,图3),并刷去覆盖区以外其余区域的附着物。刷去定量盖外附着物后,刷取盖覆的生物膜样品至装有定量超纯水(380mL)的钢盘中,并摇匀样品(采用过程所用工具如图4所示),最后将微塑料样品倒入玻璃样品瓶内带回,后续用于微塑料测定。
[0033]表1各采样点的点位坐标
[0034][0035][0036](2)微塑料样品预处理
[0037]在进行正式的处理之前,先对微塑料样品进行预处理判断最适合的滤膜孔径:本次预实验选取了三个孔径的硝酸纤维滤膜(cellulose nitrate),分别为1微米;0.25微米和0.1微米,先用三种滤膜分别对消解后的样品(与正式实验样品一致)进行过滤(如图5)。
[0038]预实验结果表明:0.1微米孔径滤膜在过滤底栖生物膜样品时(100mL)用时3分15秒,最终挑选出微塑料样品8个,且积累杂质较多挑选较为困难(如图5

a);1微米孔径滤膜在过滤时保留物质明显较少,过滤用时2分01秒,最终挑选出微塑料6个(如图5

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待研究偏远溪流底质为可拾起石块的河段,每个样品点选取多个不同生境下的底质石块;S2、先用定量盖覆盖于步骤S1采集的石块表面,并刷去覆盖区外的附着物,然后将所有石块表面定量盖大小的表面附着物刷至水中,完成采样;S3、往步骤S2溶于水的样品中加入过氧化氢,温室静置消解完全后通过0.25μm的硝酸纤维滤膜进行过滤;S4、先将步骤S3过滤后的滤膜晾干,然后用体式显微镜挑选出滤膜上的微塑料样品,并将每个样品移至载玻片拍照记录样品的大小、颜色、形状、数量,最后用拉曼光谱仪鉴定载玻片上的微塑料样品,得出微塑料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定量混合提取低误差的研究偏远溪流底栖微塑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乃成王耀椿李加林马仁锋母红丽罗旭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