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371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并比较容易加工的电动阀。能够安装于流路块的电动阀具有:具备上部圆筒部和下部圆筒部,形成有配置了阀座的阀室的阀主体单元;与所述阀主体单元结合的圆筒形状的罐体;装备于所述罐体的内部的转子;将所述转子的旋转移动转换为轴线方向移动的转换机构;贯通所述上部圆筒部,通过与所述转换机构连结而沿轴线方向位移,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阀座接近或分离的阀轴;配置在所述上部圆筒部与所述下部圆筒部之间,沿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方向延伸的片状的第一垫圈;配置在所述下部圆筒部与所述流路块之间,沿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方向延伸的片状的第二垫圈,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垫圈与所述第二垫圈重叠。二垫圈重叠。二垫圈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阀。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一直被用作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氟利昂类(CFC:氯氟烃、HCFC:氢氯氟烃)、替代氟利昂(HFC:氢氟烃)被认为是臭氧层的破环、全球变暖的原因。另外,防止全球变暖、能源问题等社会问题日益普遍,希望更换为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更小的制冷剂。
[0003]作为新制冷剂的候补,虽然多个GWP较小的自然制冷剂被关注到,但即使在这些候补中,CO2也具有安全性、操作性等优异等优点。另一方面,在将CO2用作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必须提高运转压力,因此需要提高包含电动阀的制冷循环各部分的耐压性。专利文献1公开了为了提高耐压性而使用了坚固的结构和大直径的垫圈的电动阀的一例。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42326号公报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阀中,配设有如下结构:在安装了罐体的结合部件与阀主体之间配置有垫圈,并使在结合部件的下表面中央贯穿垫圈而连续设置的下垂部与阀主体的凹部螺合,从而对垫圈施加密封所需的面压。根据该结构,结合部件的下表面整体成为垫圈的按压面,因此为了确保垫圈的密封所需的面压,必须以较大的扭矩将结合部相对于阀主体紧固,可能因此导致下垂部和凹部的螺纹的破损。但是,如果为了不让螺纹破损而增大下垂部的直径,则与之对应地,结合部件的直径会增大,从而导致电动阀的大型化,因此不优选。<br/>[0009]进一步,为了遍及大直径的垫圈整体确保相同的面压,必须遍及大面积地确保结合部件和阀主体的按压面的平面度,因此还存在加工难度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且比较容易加工的电动阀。
[00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2]本专利技术的电动阀能够安装于流路块,具有:
[0013]阀主体单元,该阀主体单元具备上部圆筒部和下部圆筒部,并形成有配置了阀座的阀室;
[0014]圆筒形状的罐体,该罐体与所述阀主体单元结合;
[0015]转子,该转子装备于所述罐体的内部;
[0016]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所述转子的旋转移动转换为轴线方向移动;
[0017]阀轴,该阀轴贯通所述上部圆筒部,并与所述转换机构连结而沿轴线方向位移,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阀座接近或分离;
[0018]片状的第一垫圈,该第一垫圈配置在所述上部圆筒部与所述下部圆筒部之间,并
沿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0019]片状的第二垫圈,该第二垫圈配置在所述下部圆筒部与所述流路块之间,并沿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
[0020]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垫圈与所述第二垫圈重叠。
[002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且比较容易加工的电动阀。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纵剖视图。
[0024]图2是以取下定子单元的状态表示安装到流路块之前的电动阀的纵剖视图。
[0025]符号说明
[0026]10 电动阀
[0027]20 阀主体单元
[0028]21 上部圆筒部
[0029]22 下部圆筒部
[0030]23 阀座部件
[0031]24 阀轴
[0032]25 固定螺纹部
[0033]26 导向衬套
[0034]27 下止动体
[0035]30 转子
[0036]31 移动螺纹部
[0037]32 阀轴保持架
[0038]33 顶推螺母
[0039]34 压缩螺旋弹簧
[0040]35 复原弹簧
[0041]36 支承环
[0042]37 上止动体
[0043]40 罐体
[0044]41 环状部件
[0045]50 定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动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转子朝向阀座的方向作为下方,并将其反方向作为上方。
[0047]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纵剖视图。图2是以取下定子单元的状态表示安装于流路块之前的电动阀10的纵剖视图。进行汽车等的制冷循环中的CO2制冷剂(流体)的流量控制的电动阀10具备阀主体单元20、罐体40和定子50,阀主体单元20安装于流路块1,罐体40安装于阀主体单元20且内置有驱动阀轴24的转子30,定子50外嵌于罐体
40,并驱动转子30旋转。将电动阀10的轴线作为L。
[0048]在罐体40的圆筒状部分的外周分别配置有一对线圈架52和定子线圈53以及将它们包围的磁轭51,并通过由树脂模制罩56覆盖线圈架52、定子线圈53和磁轭51的外周而形成定子50。通过转子30和定子50构成了步进电机。
[0049]树脂模制罩56的外周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连续设置有中空的壳体部56a,并且在壳体部56a的上部形成有中空的连接部56b。在壳体部56a的内部配置有控制基板CB,在连接部56b的内部配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端子TM。
[0050]安装有传感器SR的传感器基板SB配置为从壳体部56a朝向罐体40延伸。传感器SR具有隔着罐体40磁性地检测接近的转子30的角度的功能。传感器SR检测到的转子30的角度信号被传递至控制基板CB的控制电路。
[0051]控制基板CB的控制电路与定子线圈53和连接部56b内部的端子TM连接,并进行如下控制:根据来自传感器SR的转子30的角度信号调整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并向定子线圈53传递。
[0052]罐体40由不锈钢等非磁性的金属形成,且具有顶部为球状的有顶圆筒形状。罐体40的开放的下端如后述那样与阀主体单元20的上端焊接而固定安装。罐体40的下端部的壁厚厚于下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壁厚。具体而言,罐体40的下端部40b以外的部分通过减薄加工(打薄)等而被变薄。
[0053]在图2中,大致圆筒状的阀轴24由不锈钢或黄铜等形成,并且阀轴24通过将上端侧的第一轴部24a、直径比第一轴部24a大的第二轴部24b、直径比第二轴部24b小的第三轴部24c、直径比第三轴部24c小的第四轴部24d、下端侧的阀部24e同轴地连续设置而成。作为流路调整部的阀部24e具有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以两阶段成为小径的锥形状。
[0054]大致圆筒状的阀轴保持架32在罐体40内以收容阀轴24的上端侧的方式配置。阀轴保持架32的上端与压入固定有阀轴24的第一轴部24a的上端的顶推螺母33接合。
[0055]沿着顶推螺母33的外周安装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复原弹簧35。复原弹簧35具有如下功能:在之后详细叙述的导向衬套26的固定螺纹部25与阀轴保持架3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阀,能够安装于流路块,其特征在于,具有:阀主体单元,该阀主体单元具备上部圆筒部和下部圆筒部,并形成有配置了阀座的阀室;圆筒形状的罐体,该罐体与所述阀主体单元结合;转子,该转子装备于所述罐体的内部;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所述转子的旋转移动转换为轴线方向移动;阀轴,该阀轴贯通所述上部圆筒部,并与所述转换机构连结而沿轴线方向位移,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阀座接近或分离;片状的第一垫圈,该第一垫圈配置在所述上部圆筒部与所述下部圆筒部之间,并沿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片状的第二垫圈,该第二垫圈配置在所述下部圆筒部与所述流路块之间,并沿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从所述电动阀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垫圈与所述第二垫圈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利用通过使形成于所述上部圆筒部的螺纹与形成于所述下部圆筒部的螺纹在所述第一垫圈的径向外侧螺合并相对转动而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健一矢泽将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