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荧光灯启辉器。现有技术中,荧光灯一般都采用普通启辉器配合起辉,启辉器要闪动数次才能起辉。电压不足时,闪动次数更多,启辉时间更长,使人感到不舒服,也严重影响荧光灯的使用寿命。普通启辉器也因其电容器较易被电压击穿或触片触点较易粘住(电火花引起)而较容易损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荧光灯无触点启辉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普通启辉器外壳内安装电容器、可控硅、二极管(也可不要)及电阻。可控硅与二极管并联后与电容器串连,电阻接在电容器、二极管及可控硅的公共接点与可控硅的控制极上(也可不要启辉器外壳,直接将元件安装在荧光灯支架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启辉电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启辉电路图。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当合上开关K,在正半周时,电流通过A点、开关K、灯丝1、二极管D、双向可控硅E1、电容器C、灯丝2、镇流器L和B点,这时C充电。在负半周时,加在二极管两端的是反向电压,二极管截止,而可控硅E1在极短时间内由截止到导通,电容器在可控硅导通时释放积聚的能量(正、负半周充电能量)产生瞬间高电压使荧光灯启辉。在市电电压较低时,上述过程(充电、释放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反复多次(灯丝预热时间也相应长些)荧光灯才启辉。启辉后,荧光灯两端(灯丝间)电压下降,可控硅E1的控制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也降低到使可控硅导通的最小电压以下,这时可控硅截止,电容器C不再进行充、放电(或只有很微弱的充放电)。图1中的二极管也可不要。其启辉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在正半周时向电容器C充电的电流小些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无触点启辉器,由电容器、可控硅、二极管及电阻构成,其特征是可控硅与二极管并联后与电容器串联,电阻接在电容器、二极管及可控硅的公共接点与可控硅的控制极上。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