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3042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包括主控电路、紫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步进电机、水泵、电控阀门和人机交互电路,所述紫外传感器和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步进电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电机控制电路驱动电机运作带动红外传感器运动,直至红外传感器对火焰定位完成,主控电路启动水泵与电控阀门,对燃烧处进行射流灭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具有能对准燃烧处进行射流灭火,以达到提高灭火效率的效果。率的效果。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消防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消防意识的提高,许多公共场所或建筑物内部都设置有自动灭火系统,以便在第一时间消灭火灾。现有的自动灭火系统通常采用烟雾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火灾信号,当由于抽烟等非火灾烟雾造成烟雾传感器附近烟雾较大时,或者当由于太阳暴晒等非火灾原因使得温度传感器附近温度较高时,烟雾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会产生误报并启动水泵进行灭火,误报率相对较高。
[0003]此外,现有的自动灭火系统普遍采用喷淋系统,但是喷淋系统的喷嘴喷射方向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水流方向单一,不能对指定位置进行精准灭火,灭火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具有能对准燃烧处进行射流灭火,以达到提高灭火效率效果。
[0005]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包括主控电路、紫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水泵、电控阀门和人机交互电路,所述紫外传感器和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另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水泵驱动电路以及所述电控阀门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人机交互电路电连接。
[0007]上述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紫外传感器采用点型紫外火焰传感器。
[0008]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点型紫外火焰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测量精度高。一般光谱灵敏度在185nm到260nm的窄带范围,并且对可见光完全不敏感、如太阳光、可见光等,利用金属的光电效应和气体倍增效应对火焰进行高效识别,故作为初期火焰识别的传感器。
[0009]上述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红外传感器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0010]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利用一个视场角度大于90
°
的红外传感器对横向轴的火焰进行有效定位,扫描定位范围为0

360
°
;横向轴定位成功后,利用另一个红外传感器对竖向轴的火焰进行有效定位,扫描定位范围为0

90
°

[0011]上述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保护电路、MOS管控制电路和两个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所述主控电路的八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控制保护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保护电路的八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
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对应电连接。
[0012]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主控芯片输出的MCU_G1

MCU_G8信号经过控制保护电路后传输至MOS管控制电路,利用双NMOS管集成芯片构建H桥电路进行控制。
[0013]上述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控制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11、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光耦U14、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所述电阻R11的输入端与VCC5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电阻R11八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阳极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阴极分别对应与所述主控电路的八个输出端MCU_G1

MCU_G8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发射极均与VCC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输出端接地,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集电极分别通过所述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与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
[0014]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光耦隔离防止电机部分对其他电路干扰。
[0015]上述的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MOS管控制电路包括双NMOS管集成芯片U3、双NMOS管集成芯片U6、双NMOS管集成芯片U9、双NMOS管集成芯片U11、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和二极管D25,所述电阻R12远离所述光耦U4的一端与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3远离所述光耦U5的一端与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二路栅极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源极与其第二路源极均接地,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的两个漏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18的正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8的负极与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二路的两个漏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19的正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9的负极与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的两个漏极的公共端作为M1_A

信号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的第一路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二路的两个漏极的公共端作为M1_A+信号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的第一路正输入端电连接;
[0016]所述电阻R14远离所述光耦U7的一端与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二路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5远离所述光耦U8的一端与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一路栅极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一路源极与其第二路源极均接地,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一路的两个漏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20的正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0的负极与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二路的两个漏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1的负极与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一路的两个漏极的公共端作为M1_B+信号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的第二路正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6的第二路的两个漏极的公共端作为M1_B

信号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的第二路负输入端电连接;
[0017]所述电阻R16远离所述光耦U10的一端与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9的第二路栅极电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紫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步进电机、水泵、电控阀门和人机交互电路,所述紫外传感器和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步进电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用以驱动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所述电控阀门所在的射流口对准燃烧源,所述主控电路的另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水泵驱动电路以及所述电控阀门电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人机交互电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传感器采用点型紫外火焰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控制保护电路、MOS管控制电路和两个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所述主控电路的八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控制保护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保护电路的八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接口对应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11、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光耦U14、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所述电阻R11的输入端与VCC5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八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阳极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阴极分别对应与所述主控电路的八个输出端MCU_G1

MCU_G8对应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发射极均与VCC12V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输出端接地,所述光耦U4、光耦U5、光耦U7、光耦U8、光耦U10、光耦U12、光耦U13和光耦U14的集电极分别通过所述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和电阻R19与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控制电路包括双NMOS管集成芯片U3、双NMOS管集成芯片U6、双NMOS管集成芯片U9、双NMOS管集成芯片U11、二极管D18、二极管D19、二极管D20、二极管D21、二极管D22、二极管D23、二极管D24和二极管D25,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栅极作为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12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二路栅极作为所述MOS管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13电连接,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第一路源极与其第二路源极均接地,所述双NMOS管集成芯片U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康李龙李鹏志陈晓素陈笑汉
申请(专利权)人:北立传感器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