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贫富液换热器,包括:通过鞍座设置在地面的下换热器单元;通过鞍座安装在下换热器单元上的上换热器单元;连通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中部空间的热中转管;连通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左端头部空间的冷中转管;通过冷中转管与换热管形成U型串联通道的冷循环单元;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和上换热器单元上根据温差产生的热应力膨胀收缩的补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双层串联结构分段式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换热器中间采用补偿圈适应温差变化的热应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采用折流板增加热液的换热面积;采用热中转管和冷中转管外接泵头,即减少传输热量损耗,又提高传输效率。又提高传输效率。又提高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贫富液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生产领域,尤其是涉及液体换热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贫富液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换热器的种类众多,应用在化工、石油、冶金、纺织、医药、核电、集中供暖、食品等相关行业,换热器结构型式有多样,结构有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应用广泛。
[0003]在一些工艺中一次换热不能达到最大效能,故出现一些并联或者串联的换热器,目前的并联或者串联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会因中转管道过长有能量损耗、传输速度慢、控温不佳的问题,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提高中转速率,稳定控温等,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保障使用过程的安全,是目前较为迫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贫富液换热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难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贫富液换热器,包括:
[0006]下换热器单元,所述下换热器单元下方通过鞍座安装在地面上,所述下换热器单元内部包括中部空间和两端的头部空间,热液从所述下换热器单元的热入口101输入中部空间,呈S型向左推进并逐步降温;
[0007]补偿圈103,所述补偿圈10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和上换热器单元的柱体上,下所述补偿圈103根据温差产生的热应力膨胀收缩;
[0008]热中转管301,所述热中转管301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之间并连通中部空间,热液沿所述热中转管301流入上换热器单元的中部空间;
[0009]冷中转管302,所述冷中转管302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之间并连通其左端的头部空间,冷凝液沿所述冷中转管302流入下换热器单元;
[0010]上换热器单元,所述上换热器单元通过鞍座安装在下换热器单元上方,热液经由上换热器单元第二次降温后从上换热器单元的热出口201输出;
[0011]冷循环单元,所述冷循环单元通过冷中转管302连通上换热器单元的头部空间和下换热器单元的头部空间相连,形成U型串联通道。
[0012]根据优选方案,下换热器单元包括:下管体102,所述下管体102中间形成中部空间承载热液;左管箱A104,所述左管箱A104设置在下管体102左端,形成头部空间承载冷凝液;右管箱A105,所述右管箱A105设置在下管体102右端,形成头部空间承载冷凝液;热入口101,所述热入口101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的下部右端,热液泵压入所述热入口101;折流板106,所述折流板106垂直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的内壁上,热液沿折流板106预留的流道上下折返并向左推进至中转管301。
[0013]根据优选方案,冷循环单元包括:冷入口401,所述冷入口401设置在上换热器单元的右管箱B205上且与头部空间相通,冷凝液从冷入口401导入换热管403;换热管403,所述换热管403设置在上换热器单元和下换热器单元的中部空间,且连通两端头部空间与冷中转管302组成U型串联通道,冷凝液通过所述换热管403在中部空间与热液进行换热;冷出口402,所述冷出口402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的右管箱A105上且与头部空间相通,换热完成的冷凝液从冷出口402排出。
[0014]根据优选方案,下换热器单元还包括:定距管107,所述定距管107设置在下管体102的中部空间中,等距定位折流板106。
[0015]根据优选方案,热中转管301和冷中转管302外接泵头。
[0016]根据优选方案,补偿圈103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垂直中轴线上。
[0017]根据优选方案,左管箱B204设置有排气孔。
[0018]本技术采用上下双层串联结构分段式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换热器中间采用补偿圈适应温差变化的热应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采用折流板增加热液的换热面积;采用定距管,增加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采用热中转管和冷中转管外接泵头,即减少传输热量损耗,又提高传输效率;采用排气孔,在设备异常工作时,可以快速释压。
[0019]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技术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20]图1显示为本技术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显示为本技术左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标号说明
[0023]101、热入口;102、下管体;103、补偿圈;104、左管箱A;105、右管箱A;106、折流板;107、定距管;201、热出口;204、左管箱B;205、右管箱B;301、热中转管;302、冷中转管;401、冷入口;402、冷出口;403、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与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相比,本技术保护范围内的可行实施方案可以具有更少的部件、具有附图未展示的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不同地布置的部件或不同连接的部件等。此外,附图中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单个部件中实现,或者附图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可以实现为多个分开的部件。
[0026]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
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7]本技术提出一种贫富液换热器,用于液体换热工艺中,本技术对热液的类型不做限制,但该上下双层串联式结构特别适用于贫富液换热器中。
[0028]总体上,本技术所提出的贫富液换热器主要包括下换热器单元、补偿圈103、热中转管301、冷中转管302、上换热器单元和冷循环单元,其中,可以参见图1,其示出了下换热器单元、补偿圈103、热中转管301、冷中转管302、上换热器单元和冷循环单元的布置关系。
[0029]如前文所述,为了保障换热时冷凝液和热液换热而不互相污染,整个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贫富液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换热器单元,所述下换热器单元下方通过鞍座安装在地面上,所述下换热器单元内部包括中部空间和两端的头部空间,热液从所述下换热器单元的热入口(101)输入中部空间,呈S型向左推进并逐步降温;热中转管(301),所述热中转管(301)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之间并连通中部空间,热液沿所述热中转管(301)流入上换热器单元的中部空间;冷中转管(302),所述冷中转管(302)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与上换热器单元之间并连通其左端的头部空间,冷凝液沿所述冷中转管(302)流入下换热器单元;上换热器单元,所述上换热器单元通过鞍座安装在下换热器单元上方,热液经由上换热器单元第二次降温后从上换热器单元的热出口(201)输出;冷循环单元,所述冷循环单元通过冷中转管(302)连通上换热器单元的头部空间和下换热器单元的头部空间,形成U型串联通道;补偿圈(103),所述补偿圈(10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下换热器单元和上换热器单元的柱体上,所述补偿圈(103)根据温差产生的热应力膨胀收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贫富液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器单元包括:下管体(102),所述下管体(102)中间形成中部空间承载热液;左管箱A(104),所述左管箱A(104)设置在下管体(102)左端,形成头部空间承载冷凝液;右管箱A(105),所述右管箱A(105)设置在下管体(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健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弘鼎华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