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71206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发动机包括可变压缩比曲轴,可变压缩比曲轴包括主轴颈、连杆颈以及连接主轴颈与连杆颈的曲柄臂,连杆颈的两端分别穿入两个曲柄臂中,连杆颈的两端通过驱动锁定结构与曲柄臂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控制单元,包括:获取位置数据、发动机的转速数据及预设移动位置;基于位置数据与转速数据获取位置速度比值;基于位置速度比值确定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基于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目标压缩比;基于目标压缩比控制连杆颈移动至预设移动位置,由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能基于动力需求工况精确调节可变压缩比至目标压缩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属于车辆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以及逐渐严苛的油耗、排放法规限值,传统发动机(本申请主要指内燃机,后续简称发动机)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发动机需通过持续地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0003]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是发动机所追求的目标。目前的发动机通过调节可变压缩比的方式来兼顾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但现有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在面对各种复杂动力需求工况时,对可变压缩比的控制调节方法不够精确,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不够高,使得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三者能效比比较低。
[0004]现有技术存在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面对复杂动力需求工况时,对可变压缩比的控制调节方法不够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解决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面对复杂动力需求工况时,对可变压缩比的控制调节方法不够精确,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不够高,使得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三者能效比比较低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发动机包括可变压缩比曲轴,所述可变压缩比曲轴包括主轴颈、连杆颈以及连接所述主轴颈与所述连杆颈的曲柄臂,所述连杆颈的两端分别穿入两个所述曲柄臂中,所述连杆颈的两端通过驱动锁定结构与所述曲柄臂连接,所述驱动锁定结构驱动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或者锁定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的位置;
[0007]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0008]获取位置数据、所述发动机的转速数据及预设移动位置,所述位置数据为油门踏板的位置数据,所述预设移动位置为所述连杆颈在目标压缩比时对应的移动位置;
[0009]基于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获取位置速度比值;
[0010]基于所述位置速度比值确定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
[0011]基于所述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目标压缩比;
[0012]基于所述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预设移动位置。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位置速度比值包括第一位置速度比值、第二位置速度比值、第三位置速度比值;
[0014]所述基于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获取位置速度比值,包括:
[0015]若所述位置数据等于所述转速数据,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
[0016]若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的所述位置速度比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所述位
置速度比值为第二位置速度比值;
[0017]若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的所述位置速度比值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三位置速度比值。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条件为:1<α<3,α为所述位置速度比值;
[0019]第二预设条件为:3≦α,α为所述位置速度比值。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需求工况包括第一动力需求工况、第二动力需求工况、第三动力需求工况及第四动力需求工况,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持续第一速度的动力,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持续第二速度的动力,所述第三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爬坡动力,所述第四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瞬间加速动力,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0021]所述基于所述位置速度比值确定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包括:
[0022]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或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
[0023]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二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三动力需求工况;
[0024]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三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四动力需求工况。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或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包括:
[0026]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且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第一速度对应的速度状态,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
[0027]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且所述发动机处于所述第二速度对应的速度状态,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压缩比包括第一目标压缩比、第二目标压缩比、第三目标压缩比及第四目标压缩比;
[0029]所述基于所述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目标压缩比,包括:
[0030]基于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第一目标压缩比;
[0031]基于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第二目标压缩比;
[0032]基于所述第三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第三目标压缩比;
[0033]基于所述第四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第四目标压缩比。
[00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移动位置包括第一预设移动位置、第二预设移动位置、第三预设移动位置及第四预设移动位置;
[0035]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预设移动位置,包括:
[0036]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第一目标压缩比对应的所述第一预设移动位置;
[0037]基于所述第二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第二目标压缩比对应的所述第二预设移动位置;
[0038]基于所述第三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第三目标压缩比对应的所述第三预设移动位置;
[0039]基于所述第四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第四目标压缩比对应的所述第四预设移动位置。
[0040]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具有可变压缩比曲轴的发动机,所述可变压缩比曲轴包括主轴颈、连杆颈以及连接所述主轴颈与所述连杆颈的曲柄臂,所述连杆颈的两端分别穿入两个所述曲柄臂中,所述连杆颈的两端通过驱动锁定结构与所述曲柄臂连接,所述驱动锁定结构驱动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或者锁定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的位置;
[0041]所述车辆采用如上述第一方面内容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实现对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的控制。
[0042]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内容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0043]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内容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0044]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可变压缩比曲轴,所述可变压缩比曲轴包括主轴颈、连杆颈以及连接所述主轴颈与所述连杆颈的曲柄臂,所述连杆颈的两端分别穿入两个所述曲柄臂中,所述连杆颈的两端通过驱动锁定结构与所述曲柄臂连接,所述驱动锁定结构驱动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或者锁定所述连杆颈沿径向移动的位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位置数据、所述发动机的转速数据及预设移动位置,所述位置数据为油门踏板的位置数据,所述预设移动位置为所述连杆颈在目标压缩比时对应的移动位置;基于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获取位置速度比值;基于所述位置速度比值确定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基于所述动力需求工况确定目标压缩比;基于所述目标压缩比控制所述连杆颈移动至所述预设移动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速度比值包括第一位置速度比值、第二位置速度比值、第三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基于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获取位置速度比值,包括:若所述位置数据等于所述转速数据,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若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的所述位置速度比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二位置速度比值;若所述位置数据与所述转速数据的所述位置速度比值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三位置速度比值。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预设条件为:1<α<3,α为所述位置速度比值;第二预设条件为:3≦α,α为所述位置速度比值。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需求工况包括第一动力需求工况、第二动力需求工况、第三动力需求工况及第四动力需求工况,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持续第一速度的动力,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持续第二速度的动力,所述第三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爬坡动力,所述第四动力需求工况为需要所述发动机提供瞬间加速动力,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所述基于所述位置速度比值确定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包括: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一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一动力需求工况或所述第二动力需求工况;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二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三动力需求工况;若所述位置速度比值为第三位置速度比值,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需求工况为所述第四动力需求工况。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欣杜勇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