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04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簧片;推动杆组件,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中;上衔铁,所述上衔铁设于所述动簧片的上方并固定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上;下衔铁,所述下衔铁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铆接在所述动簧片上;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基座和推动杆,所述弹簧基座通过注塑成型,所述U型支架和所述推动杆通过嵌件注塑固定在所述弹簧基座内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上衔铁固定到所述U型支架,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U型支架之间以迫使所述动簧片抵靠于所述上衔铁。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结构紧凑,减少了零件数量及装配工序,进而减少尺寸链的长度,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直流继电器,是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即两个负载引出端)分别安装在壳体上,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设有静触点,其中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入,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出,在壳体内装有动簧片和推动杆组件,动簧片采用直片式动簧片,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推动杆组件中,推动杆组件与直动式磁路相连接,在直动式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组件带动动簧片向上移动,使动簧片两端的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底端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现有技术的这种直流继电器,当出现故障短路电流时,会在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影响动、静触点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0003]随着继电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车厂及电池包厂对故障短路电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保持体积小特点的基础上,要求直流继电器具有抗短路功能,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大电流时提供辅助吸力,以抵抗动簧受到的电动斥力。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常采用在动触片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上、下衔铁的结构,其上衔铁需铆接于一个倒置的U型支架中,倒置的U型支架通过在推动杆组件中的弹簧座内镶嵌的铁片铆接在弹簧座上(详细可参考申请号为201811330771.1的专利)。此种结构过于复杂,产品成本偏高,且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流继电器,旨在提高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的结构稳定性,通过简化衔铁固定支架的结构,减少零件数量及装配工序,减小尺寸链的长度,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簧片;推动杆组件,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中;上衔铁,所述上衔铁设于所述动簧片的上方并固定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上;下衔铁,所述下衔铁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铆接在所述动簧片上;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基座和推动杆,所述弹簧基座通过注塑成型,所述U型支架和所述推动杆通过嵌件注塑固定在所述弹簧基座内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上衔铁固定到所述U型支架,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U型支架之间以迫使所述动簧片抵靠于所述上衔铁。
[0007]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中,U型支架通过注塑卡嵌于弹簧基座内,不需要通过其它零件过渡地将支架固定在弹簧基座上,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简化了装配工序,降低产品整体的成本,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000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型支架包括底板和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个边缘的两个侧板,所述U型支架的底板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弹簧基座的中心设有凸起,所述U型
支架的通孔配合在所述弹簧基座的凸起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基座的凸起上。由此,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同时凸起可对弹簧内圈限位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型支架的底板的两侧设有平行于底板平面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弹簧基座的两侧以凸起为中心对称地设有两个矩形凸缘,所述弹簧基座的两个矩形凸缘分别与所述弹簧基座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凹槽,所述U型支架的凸缘配合在所述凹槽中。由此,便于将U型支架固定于弹簧基座内,同时弹簧基座的两个矩形凸缘可以对弹簧的外圈进行限位。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具有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抵靠于所述动簧片的底端,所述第二端抵靠于所述推动杆组件的所述U型支架的底板上。由此,可使动簧片弹性地与上衔铁接触,便于实现直流继电器的抗短路能力。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衔铁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设有平行于上衔铁向外延伸的两个凸缘,所述U型支架的两个侧板上设有异形孔,所述异形孔以所述U型支架的两个侧板的中心平面对称,所述上衔铁的两个凸缘分别配合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个异形孔中。由此,便于拆卸和安装上衔铁。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为长条形状,所述动簧片的底部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有两个定位柱;所述下衔铁为U型形状,所述下衔铁的底端设有与所述动簧片底部的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槽。由此,便于拆卸和固定下衔铁,同时也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设有卡槽,所述下衔铁的两个侧部分别卡在所述动簧片的两个卡槽中。由此,便于形成完整的导磁回路。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衔铁的底端的中心还设有用来穿过所述弹簧的安装槽。由此,不仅可以减轻重量,同时也便于弹簧与动簧片连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衔铁沿动簧片宽度方向的最大外围宽度小于所述U型支架的两个侧板内壁的距离。由此,便于实现动簧片在推动杆组件中的运动。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衔铁的两个侧部的顶端与所述动簧片的顶端平齐,所述下衔铁设于所述上衔铁的正下方。由此,上衔铁与下衔铁可组成一个导磁回路,便于实现直流继电器的抗短路能力。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紧凑,装配工序简单。推动杆组件中固定上衔铁的U型支架通过注塑卡嵌在弹簧基座上与弹簧基座形成一个整体,不需要通过其它零件间接地固定在弹簧基座上,简化了衔铁固定支架的结构,进而减少了尺寸链的长度,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参见以下描述,其结合附图基于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解释了本专利技术。
[0020]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衔铁、动簧片、下衔铁和推动杆组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动杆组件的剖视图。
[0022]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动杆组件的爆炸图。
[0023]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0025]图6是动簧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断电状态触点断开)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个静触头和动触片相配合(通电状态触点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说明:
[0029]直流继电器100;
[0030]动簧片1,定位柱12,卡槽11;
[0031]上衔铁2,凸缘21;
[0032]下衔铁3,下衔铁底端31,下衔铁侧部32,定位槽,33,安装槽34;
[0033]推动杆组件4,U型支架41,底板411,凸缘4111,侧板412,异形孔4121,弹簧基座42,凸起421,矩形凸缘422,推动杆43;
[0034]弹簧5,第一端51,第二端52;
[0035]轭铁板6;静铁芯7;动铁芯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簧片;推动杆组件,所述动簧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中;上衔铁,所述上衔铁设于所述动簧片的上方并固定在所述推动杆组件上;和下衔铁,所述下衔铁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铆接在所述动簧片上;其中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基座和推动杆,所述弹簧基座通过注塑成型,所述U型支架和所述推动杆通过嵌件注塑固定在所述弹簧基座内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上衔铁固定到所述U型支架,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U型支架之间以迫使所述动簧片抵靠于所述上衔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架包括底板和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个边缘的两个侧板,所述U型支架的底板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弹簧基座的中心设有凸起,所述U型支架的通孔配合在所述弹簧基座的凸起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基座的凸起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架的底板的两侧设有平行于底板平面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弹簧基座的两侧以凸起为中心对称地设有两个矩形凸缘,所述弹簧基座的两个矩形凸缘分别与所述弹簧基座的上表面之间限定有凹槽,所述U型支架的凸缘配合在所述凹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勇奇李剑李思政
申请(专利权)人:索恩格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