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技术

技术编号:371104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8
本申请涉及车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该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用于对照明模组进行装配,照明模组包括反射镜、散热器、光源和透镜,反射镜与散热器相对设置,光源设置于反射镜后端与散热器后端之间,透镜设置于反射镜的前端与散热器的前端之间;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光源装配结构设计:将光源配置为连接于散热器,并将光源的出光方向配置为朝向反射镜;透镜装配结构设计:将透镜配置为压装于反射镜与散热器之间。该照明模组由该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设计而成。该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能够避免焊接所需翻边减小透镜的入光尺寸,相较于卡接的方式,适用于出光面呈平面或类平面的透镜。类平面的透镜。类平面的透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


[0001]本申请涉及车灯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汽车对车灯追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提升性能的同时减小开口尺寸,主要是开口的高度方向尺寸减小,车灯的高度尺寸减小,意味着透镜的高度尺寸减小,使用焊接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焊接必须的翻边将引起入光尺寸减小的问题。
[0003]除此之外,有些车灯要求造型面呈平面或者微曲面,也即透镜的出光面需要设置为平面或微曲面,具有这种形状的出光面的透镜并不适用于采用卡接结构进行固定。
[0004]综上,开口尺寸较小且造型面呈平面或微曲面的车灯,尚且没有较好的方法完成透镜的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及照明模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开口尺寸较小且造型面呈平面或微曲面的车灯,尚且没有较好的方法完成透镜的安装的技术问题。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用于对照明模组进行装配,所述照明模组包括反射镜、散热器、光源和透镜,反射镜与散热器相对设置,光源设置于反射镜的后端与散热器的后端之间,透镜设置于反射镜的前端与散热器的前端之间;
[0007]所述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光源装配结构设计:将所述光源配置为连接于所述散热器,并将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配置为朝向所述反射镜;
[0009]透镜装配结构设计:将所述透镜配置为压装于所述反射镜与所述散热器之间。<br/>[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透镜装配结构设计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1]将所述透镜与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相插接;
[0012]将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散热器配置为相紧固压装,以使所述透镜压装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00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透镜与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相插接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4]将所述透镜配置为包括透镜本体以及连接于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插接部;
[0015]将所述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开设有插槽;
[0016]将所述透镜配置为通过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槽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相插接。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将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为连接有插接部;
[0018]将所述散热器的前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为开设有与所述插接部相对应的插槽;
[0019]定义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在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第一定位组件,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在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定位组件;
[0020]将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所述散热器的前后方向的装配间隙均配置为不大于0.08mm;
[0021]将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或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装配间隙配置为不大于0.3mm。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23]确定预定压装接触力:确定所述插接部面向所述反射镜的表面的拔模角度,根据所述插接部的拔模角度和所述紧固压装构件的横截面积,计算所述紧固压装构件通过所述反射镜向所述透镜施加的预定压装接触力;
[0024]确定预定下压干涉量:在计算到的所述预定压装接触力的基础上,建立透镜应力关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透镜沿所述透镜的高度方向的不同下压干涉量的关系,建立透镜形变量关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透镜沿所述透镜的高度方向的不同下压干涉量的关系;
[0025]在所述透镜应力不超过透镜许用应力且所述透镜形变量不超过透镜光学允许形变极限的条件下,从所述不同下压干涉量中选择所述预定下压干涉量。
[00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27]根据远光照明需求,将光源选择为激光器,根据选定的激光器,将反射镜的前端和散热器的前端均配置为设置有局部去除部;
[0028]或者,根据近光照明需求,将光源选择为LED,根据选定的LED,将所述反射镜的前端配置为设置有局部去除部。
[00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30]反射镜强度校核:获取设置有所述局部去除部的反射镜的反射镜应力,判断所述反射镜应力是否小于反射镜许用应力,如果所述反射镜应力不小于所述反射镜许用应力,则对所述反射镜的局部去除部进行调整,直至所述反射镜应力小于所述反射镜许用应力;
[0031]和/或,反射镜形变校核:获取设置有所述局部去除部的反射镜的反射镜形变量,判断所述反射镜形变量是否小于反射镜光学允许形变极限,如果所述反射镜形变量不小于所述反射镜许用应力,则对所述局部去除部进行调整,直至所述反射镜形变量小于所述反射镜光学允许形变极限局部去除部。
[003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将所述光源配置为紧固连接于所述散热器,或者,将所述光源配置为紧固连接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反射镜之间局部去除部。
[003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设计而成。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35]本申请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将所述透镜配置为压装于所述反射镜与所述散热器之间,也就是说,将透镜采用压装的方式固定在反射镜与散热器之间,相较于焊接的方式,能够避免焊接所需翻边减小透镜的入光尺寸,相较于卡接的方式,更加适用于出光面呈平面或类平面的透镜,进而实现高度方向尺寸较小的照明模组的透镜的可靠封装。
[0036]本申请提供的照明模组,通过该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设计而成,因而能够实现该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003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004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中建立的透镜应力关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透镜沿所述透镜的高度方向的不同下压干涉量的关系图以及透镜形变量关于不同下压干涉量的关系图;
[0041]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中建立的反射镜在通过局部去除部进行结构调整前以及结构调整后的应力对比图和形变量对比图;
[004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的第一压装状态示意图;
[0043]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照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照明模组进行装配,所述照明模组包括反射镜、散热器、光源和透镜,反射镜与散热器相对设置,光源设置于反射镜的后端与散热器的后端之间,透镜设置于反射镜的前端与散热器的前端之间;所述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光源装配结构设计:将所述光源配置为连接于所述散热器,并将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配置为朝向所述反射镜;透镜装配结构设计:将所述透镜配置为压装于所述反射镜与所述散热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装配结构设计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透镜与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相插接;将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散热器配置为相紧固压装,以使所述透镜压装于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散热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透镜与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相插接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透镜配置为包括透镜本体以及连接于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插接部;将所述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开设有插槽;将所述透镜配置为通过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槽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相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为连接有插接部;将所述散热器的前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为开设有与所述插接部相对应的插槽;定义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在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第一定位组件,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在所述透镜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定位组件;将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所述散热器的前后方向的装配间隙均配置为不大于0.08mm;将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或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装配间隙配置为不大于0.3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模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透镜与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相插接,以使透镜压装于反射镜和散热器之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反射镜的后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后端、所述反射镜的前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前端配置为通过紧固压装构件以预定压装接触力相连接,以使所述反射镜的前端与所述透镜的前端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栋材郭青杰徐肖博金辉孙建龙曾辛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