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内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25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内马达,其能够在避免定子的大型化的同时,除了设置电力线用的贯通孔之外还设置供流体通过的连通孔。轮内马达(M)包含固定于车身侧的固定轴(12)、固定于该固定轴(12)的外周部的圆筒状的定子(30)、被支承为相对于定子(30)可旋转的转子外壳(21)、在该转子外壳(21)的径向内侧固定于固定轴(12)的定子(S)、向定子(S)供给电力的电力线(41、42、43)、以及使电力线(41、42、43)插通于转子外壳(21)内外的电力线用孔(31a),电力线用孔(31a)设置于定子(30),其中,在定子(30)上形成用于使流体出入转子外壳(21)内外的连通孔(33a)。将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电力线用孔(31a)重叠的位置。线用孔(31a)重叠的位置。线用孔(31a)重叠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内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轮内马达,特别是涉及在车辆的驱动轮的轮内收纳驱动用的马达而成的轮内马达。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已知有在车辆的驱动轮的轮内收纳驱动用的马达而成的轮内马达。
[000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轮内马达具有外转子,该外转子在固定于车身侧的车轴上固定支承定子,并且相对于车轴转动自如,其中,在固定于车轴的外周的定子上设置贯通孔,将向定子供给电力的电力线从该贯通孔引出。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314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然而,为了进行轮内马达内的气压调节或冷却等,考虑需要在轮内马达的规定部位设置连通孔,但在与电力线用的贯通孔同样地在定子上设置连通孔的情况下,需要设法避免定子的大型化。在专利文献1中,未对这样的连通孔的方式进行研究。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在避免定子的大型化的同时,除了设置电力线用的贯通孔之外还设置供流体通过的连通孔的轮内马达。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内马达(M),其包含:固定轴(12),其固定于车身侧;圆筒状的定子(30),其固定于该固定轴(12) 的外周部;转子外壳(21),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定子(30)可旋转;定子(S),其在该转子外壳(21)的径向内侧固定于所述固定轴(12);电力线(41、42、43),其向所述定子(S)供给电力;电力线用孔(31a),其使所述电力线(41、42、43)插通于所述转子外壳(21)内外,所述电力线用孔(31a)设置于所述定子(30),所述轮内马达(M)的第一特征点在于在所述定子(30)上形成有用于使流体出入所述转子外壳(21)内外的连通孔(33a),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 重叠的位置。
[0012]另外,第二特征点在于:在所述电力线用孔(31a)中也插通有传递传感器信号的信号线(60、61),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信号线(60、61)重叠的位置。
[0013]另外,第三特征点在于:所述定子(30)通过由键(50)和键槽(51、 52)构成的键结构进行相对于所述固定轴(12)的旋转方向的止转,所述键结构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及所述连通孔(33a)重叠的位置。
[0014]另外,第四特征点在于:所述轮内马达(M)应用于由摆臂(10)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车辆,所述连通孔(33a)及电力线用孔(31a) 是相对于所述定子(30)沿轴向贯通
的贯通孔,所述连通孔(33a)及电力线用孔(31a)配设于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与所述摆臂(10)重叠的位置。
[0015]另外,第五特征点在于:管部(33、34)与所述连通孔(33a)连结,所述管部(33、34)的前端插入到所述摆臂(10)。
[0016]另外,第六特征点在于:将所述管部(33、34)的至少一部分设为金属管(33),所述金属管(33)具备弯曲部(33b),所述弯曲部(33b)插入到所述连通孔(33a)中,并且向所述摆臂(10)延伸的方向弯曲。
[0017]另外,第七特征点在于:所述管部(33、34)插通于所述摆臂(10)的中空部(10b)。
[0018]而且,第八特征点在于:所述连通孔(33a)是用于将所述转子外壳(21) 的内部保持为大气压的通气孔,在与所述中空部(10b)连通的开口(10a) 中插入所述管部(33、34)的前端。
[0019]技术效果
[0020]根据第一特征,提供一种轮内马达(M),其包含:固定轴(12),其固定于车身侧;圆筒状的定子(30),其固定于该固定轴(12)的外周部;转子外壳(21),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定子(30)可旋转;定子(S),其在该转子外壳(21)的径向内侧固定于所述固定轴(12);电力线(41、42、 43),其向所述定子(S)供给电力;电力线用孔(31a),其使所述电力线 (41、42、43)插通于所述转子外壳(21)内外,所述电力线用孔(31a)设置于所述定子(30),其中,在所述定子(30)上形成有用于使流体出入所述转子外壳(21)内外的连通孔(33a),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同时抑制定子向径向的大型化。
[0021]根据第二特征,在所述电力线用孔(31a)中也插通有传递传感器信号的信号线(60、61),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信号线(60、 61)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定子的大型化。
[0022]根据第三特征,所述定子(30)通过由键(50)和键槽(51、52)构成的键结构进行相对于所述固定轴(12)的旋转方向的止转,所述键结构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及所述连通孔(33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定子向径向的大型化,同时以简单的结构将定子固定于固定轴。
[0023]根据第四特征,所述轮内马达(M)应用于由摆臂(10)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车辆,所述连通孔(33a)及电力线用孔(31a)是相对于所述定子(30)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连通孔(33a)及电力线用孔(31a) 配设于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与所述摆臂(10)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将连通孔及电力线用孔设为沿轴向通过的贯通孔而抑制径向的尺寸,并且减少加工费。另外,能够通过摆臂从外方隐藏连通孔及电力线用孔而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0024]根据第五特征,管部(33、34)与所述连通孔(33a)连结,所述管部(33、 34)的前端插入到所述摆臂(10),因此,不需要从车身侧延长支承管部的部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另外,能够通过摆臂隐藏管部的前端。
[0025]根据第六特征,将所述管部(33、34)的至少一部分设为金属管(33),所述金属管(33)具备弯曲部(33b),所述弯曲部(33b)插入到所述连通孔(33a)中,并且向所述摆臂(10)延伸的方向弯曲,因此,通过使插入到连通孔中的金属管向摆臂延伸的方向弯曲,容易使管
部支承于摆臂。
[0026]根据第七特征,所述管部(33、34)插通于所述摆臂(10)的中空部(10b),因此,能够通过摆臂保护管部。另外,能够防止水或灰尘等异物侵入管部。
[0027]根据第八特征,所述连通孔(33a)是用于将所述转子外壳(21)的内部保持为大气压的通气孔,在与所述中空部(10b)连通的开口(10a)中插入所述管部(33、34)的前端,因此,能够将轮内马达的内部保持为大气压。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0029]图2是轮内马达的主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轮内马达,其包含:固定轴(12),其固定于车身侧;圆筒状的定子(30),其固定于该固定轴(12)的外周部;转子外壳(21),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定子(30)可旋转;定子(S),其在该转子外壳(21)的径向内侧固定于所述固定轴(12);电力线(41、42、43),其向所述定子(S)供给电力;电力线用孔(31a),其使所述电力线(41、42、43)插通于所述转子外壳(21)的内外,所述电力线用孔(31a)设置于所述定子(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30)上形成有用于使流体出入所述转子外壳(21)的内外的连通孔(33a),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重叠的位置,管部(33、34)与所述连通孔(33a)连结,所述管部(33、34)的前端插入到所述摆臂(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内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力线用孔(31a)中也插通有传递传感器信号的信号线(60、61),所述连通孔(33a)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信号线(60、61)重叠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内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30)通过由键(50)和键槽(51、52)构成的键结构进行相对于所述固定轴(12)的旋转方向的止转,所述键结构设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所述电力线用孔(31a)及所述连通孔(33a)重叠的位置。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淳成田裕司三宅川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