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其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内设置一圈上水冷流道,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上循环水冷管件,上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上安装板上,上安装板通过上固定螺栓连接在上模侧面;所述下模内设置一圈下水冷流道,下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下循环水冷管件,下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下安装板上,下安装板通过下固定螺栓连接在下模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上下模内设置上水冷流道,水冷流道通过模具侧面交错打孔,并用堵头封堵,形成模具整体水冷结构水路的设计,加工简便。加工简便。加工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冷却
,尤其是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模具铸造生产中,现在主流的是金属模具设计,原因是金属较之于其他材质更容易升温及降温,有助于铸件的成型。但是金属模具在连续生产时,由于金属持续受热,模具降温冷却的速度不可避免的下降,导致铸件相应冷却成型的速度也随之下降。无形中造成了铸件生产节拍的下降,生产效率无法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在上下模内设置上水冷流道,通过外接循环冷却水的方式,对完成浇铸动作的正在冷却的模具实现整体降温动作,从而减少铸件冷却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内设置一圈上水冷流道,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上循环水冷管件,上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上安装板上,上安装板通过上固定螺栓连接在上模侧面;所述下模内设置一圈下水冷流道,下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下循环水冷管件,下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下安装板上,下安装板通过下固定螺栓连接在下模侧面。
[0006]进一步的,上循环水冷管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上安装板上的上进水接头和上回水接头,上进水接头一端连接上进水管一端,上进水管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上回水接头一端连接上回水管一端,上回水管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回水端。
[0007]进一步的,上循环水冷管件正下方设置接水盘。
[0008]进一步的,上固定螺栓上套装上限位套,上限位套位于上安装板和上模之间。
[0009]进一步的,上水冷流道包括第一上横向通道、第一上纵向通道、第二上横向通道和第二上纵向通道,第一上横向通道横向设置在上模内前侧,第二上横向通道横向设置在上模内后侧,第一上纵向通道纵向设置在上模内左侧,第二上纵向通道纵向设置在上模内右侧,第一上横向通道一端连接上进水管一端,第一上横向通道另一端延伸到上模左侧端面,并且第一上横向通道延伸端连接第一堵头,第一上纵向通道一端贯穿第一上横向通道并延伸至上模前侧端面,并且第一上纵向通道延伸端连接第二堵头,第一上纵向通道另一端连接第二上横向通道,第二上横向通道两端分别延伸到上模左右侧端面,并且第二上横向通道两个延伸端分别连接第三堵头,第二上纵向通道一端连接第二上横向通道,第二上纵向通道另一端连接上回水管。
[0010]进一步的,下循环水冷管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下安装板上的下进水接头和下回水接头,下进水接头一端连接下进水管一端,下进水管另一端连接下水冷流道的进水端,下回水接头一端连接下回水管一端,下回水管另一端连接下水冷流道的回水端。
[0011]进一步的,下固定螺栓上套装下限位套,下限位套位于下安装板和下模之间。
[0012]进一步的,下水冷流道包括第一下横向通道、第二下横向通道、第一下纵向通道、第三下横向通道和第二下纵向通道,第一下横向通道和第二下横向通道横向设置在下模内前侧左右端,第一下横向通道一端连接下进水管,第一下横向通道另一端延伸到下模左侧端面,第一下横向通道的延伸端连接第四堵头,第二下横向通道一端连接下回水管,第二下横向通道另一端延伸到下模右侧端面,第二下横向通道的延伸端连接第五堵头,第一下纵向通道纵向设置在下模内左侧,第一下纵向通道一端连接第三下横向通道,第一下纵向通道另一端贯穿第一下横向通道后延伸到下模前侧端面,第一下纵向通道的延伸端连接第六堵头,第三下横向通道横向设置在下模内后侧,第三下横向通道两端分别延伸到下模左右侧端面,第三下横向通道两个延伸端分别连接第七堵头,第二下纵向通道纵向设置在下模内右侧,第二下纵向通道一端连接第三下横向通道,第二下纵向通道另一端贯穿第二下横向通道并延伸到下模前端面,第二下纵向通道的延伸端连接第八堵头。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在上下模内设置上水冷流道,水冷流道通过模具侧面交错打孔,并用堵头封堵,形成模具整体水冷结构水路的设计,加工简便;接头与水管连接点外置于模具,解决了接口处因长期受热形成缝隙的问题,避免了接口的漏水风险,保证了生产安全;水管与模具接口处受热后可能发生渗水,接水盘能够防止水流进模具内腔,保证了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上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下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9]图5为图4中A
‑
A剖视图。
[0020]图6为图4中B
‑
B剖视图。
[0021]其中:1、上模;2、下模;3、接水盘;4、上安装板;5、上进水接头;6、上回水接头;7、上进水管;8、上回水管;9、上固定螺栓;10、上限位套;11、下安装板;12、下进水接头;13、下回水接头;14、下进水管;15、下回水管;16、下固定螺栓;17、下限位套;18、第一上横向通道;19、第一上纵向通道;20、第二上横向通道;21、第二上纵向通道;22、第一堵头;23、第二堵头;24、第三堵头;25、第一下横向通道;26、第二下横向通道;27、第一下纵向通道;28、第三下横向通道;29、第二下纵向通道;30、第四堵头;31、第五堵头;32、第六堵头;33、第七堵头;34、第八堵头。
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模1和下模2,上模1内设置一圈上水冷流道,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上循环水冷管件,上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上安装板4上,上安装板4通过上固定螺栓9连接在上模1侧面。上
循环水冷管件向上水冷流道提供循环冷却水,冷却水在上水冷流道内流动到上模1内各个位置,实现对上模1的整体冷却效果。
[0024]如图2和图3所示,上循环水冷管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上安装板4上的上进水接头5和上回水接头6,上进水接头5一端连接上进水管7一端,上进水管7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上回水接头6一端连接上回水管8一端,上回水管8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回水端。
[0025]如图2和图3所示,上固定螺栓9上套装上限位套10,上限位套10位于上安装板4和上模1之间,上限位套10用于限制上安装板4的安装位置。
[0026]如图2所示,上循环水冷管件正下方设置接水盘3,由于接口处因长期受热容易形成缝隙造成漏水,上循环水冷管件的接头和水管之间的连接点外置于模具,并在容易产生漏水的连接点位置设置接水盘3,避免冷水对模具内部产生影响,保证了安全生产。
[0027]如图5所示,上水冷流道包括第一上横向通道18、第一上纵向通道19、第二上横向通道20和第二上纵向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模(1)和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内设置一圈上水冷流道,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上循环水冷管件,上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上安装板(4)上,上安装板(4)通过上固定螺栓(9)连接在上模(1)侧面;所述下模(2)内设置一圈下水冷流道,下水冷流道的进水端和回水端上连接下循环水冷管件,下循环水冷管件固定在下安装板(11)上,下安装板(11)通过下固定螺栓(16)连接在下模(2)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循环水冷管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上安装板(4)上的上进水接头(5)和上回水接头(6),上进水接头(5)一端连接上进水管(7)一端,上进水管(7)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进水端,上回水接头(6)一端连接上回水管(8)一端,上回水管(8)另一端连接上水冷流道的回水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循环水冷管件正下方设置接水盘(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螺栓(9)上套装上限位套(10),上限位套(10)位于上安装板(4)和上模(1)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铸造模具整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冷流道包括第一上横向通道(18)、第一上纵向通道(19)、第二上横向通道(20)和第二上纵向通道(21),第一上横向通道(18)横向设置在上模(1)内前侧,第二上横向通道(20)横向设置在上模(1)内后侧,第一上纵向通道(19)纵向设置在上模(1)内左侧,第二上纵向通道(21)纵向设置在上模(1)内右侧,第一上横向通道(18)一端连接上进水管(7)一端,第一上横向通道(18)另一端延伸到上模(1)左侧端面,并且第一上横向通道(18)延伸端连接第一堵头(22),第一上纵向通道(19)一端贯穿第一上横向通道(18)并延伸至上模(1)前侧端面,并且第一上纵向通道(19)延伸端连接第二堵头(23),第一上纵向通道(19)另一端连接第二上横向通道(20),第二上横向通道(20)两端分别延伸到上模(1)左右侧端面,并且第二上横向通道(20)两个延伸端分别连接第三堵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茂刚,黄耀松,李南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锡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