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73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包括收纳箱、固定架和监测仪器本体,所述收纳箱的上方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该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通过将监测仪器本体放置进收纳箱的内部,将箱盖进行关闭,同时通过按动推杆,使得推杆能对卡块进行推动,从而使得卡块带动连接的第二弹簧进行回缩,使得支撑座内部设置的第一弹簧产生复位,使得第一弹簧带动下方连接的万向轮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碳排放监测仪器在进行使用时能解决上述不易进行搬运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


[0001]本技术涉及碳排放监测仪器
,具体为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

技术介绍

[0002]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温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因此对环境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进行监测,而在对环境进行碳排放监测时需要配合专用的碳排放监测仪器对其进行监测,使得碳排放监测仪器是开展环境工作的前提。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某产品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动态的碳排放量,则是指每单位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0003]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以下简称检测仪)是针对国家“双碳”战略,用于对固定污染源碳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一种便携式监测装置,能够实现固定污染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氧气等与碳排放相关的各种气体的监测。
[0004]目前,在使用碳排放监测仪器时,需要将碳排放监测仪器搬运至合适的地点,然后对该地段的碳排放指标进行检测。在设备的搬运过程中,由于碳排放监测仪器属于智能化精密仪器,因此搬运过程中需要小心轻放、避免磕碰。一旦碳排放监测仪器发生磕碰,或者搬运过程中不小心将摔在地面上,就会影响碳排放监测仪器的监测效果或者严重损坏仪器本体,进而影响碳排放监测工作的监测可靠性,甚至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以确保仪器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确保仪器的安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包括收纳箱、固定架和监测仪器本体,所述收纳箱的上方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箱盖的表面开设有提手,所述收纳箱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移动机构,所述支撑移动机构包括有支撑座、第一弹簧、万向轮、收纳槽、第二弹簧、卡块、第三凹槽、推杆、第三弹簧、保护套,所述收纳箱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下方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侧设置有卡块。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表面设置有保护套。
[0009]优选的,所述收纳箱的内部设置有监测仪器本体,所述监测仪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的外侧设置有橡胶减震层,所述监测仪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框
架。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架,所述连接框架远离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压杆,所述压杆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弹簧,所述压杆靠近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固定架之间通过插杆进行连接,同时插杆与连接框架之间通过插销进行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监测仪器本体的下方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海绵层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横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
[0012]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下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内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侧与手轮进行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收纳箱靠近监测仪器本体的下方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抽屉。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通过将监测仪器本体放置进收纳箱的内部,将箱盖进行关闭,同时通过按动推杆,使得推杆能对卡块进行推动,从而使得卡块带动连接的第二弹簧进行回缩,使得支撑座内部设置的第一弹簧产生复位,使得第一弹簧带动下方连接的万向轮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碳排放监测仪器在进行使用时能解决上述不易进行搬运的问题。
[0015]1、该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当碳排放监测仪器在进行户外监测需要对其进行转运时,易在进行转运过程中发生掉落,从而导致危险,通过将监测仪器本体放置进收纳箱的内部,将箱盖进行关闭,同时通过按动推杆,使得推杆能对卡块进行推动,从而使得卡块带动连接的第二弹簧进行回缩,使得支撑座内部设置的第一弹簧产生复位,从而使得第一弹簧带动下方连接的万向轮进行移动,使得卡块与第三凹槽进行卡接,使得碳排放监测仪器在进行转运过程中更加的便捷,而且确保了仪器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确保仪器的安全。
[0016]2、该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当碳排放监测仪器在进行使用时会导致进气口内部吸附漂浮颗粒,虽内部设置有防尘网,但颗粒堆积过多时会导致进气口堵塞,通过监测结束后,将插销进行取出,使得插杆能快速进行取出,同时拉动压杆,使得压杆带动固定杆进行移动,从而使得进气口能快速的进行取出,避免进气口在长时间进行使用后因内部吸附过多的颗粒导致堵塞,从而使得碳排放监测仪在进行使用时能快速的对进气口处进行清理更换。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收纳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第一伸缩杆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收纳箱;2、箱盖;3、第一凹槽;4、第一转轴;5、第一伸缩杆;6、第二凹槽;7、第二转轴;8、第二伸缩杆;9、提手;10、支撑移动机构;101、支撑座;102、第一弹簧;103、万向轮;104、收纳槽;105、第二弹簧;106、卡块;107、第三凹槽;108、推杆;109、第三弹簧;110、保
护套;11、监测仪器本体;12、海绵层;13、橡胶减震层;14、连接框架;15、固定架;16、压杆;17、第四弹簧;18、固定杆;19、插杆;20、插销;21、横板;22、滑块;23、滑槽;24、支撑杆;25、螺纹杆;26、第一锥齿轮;27、第二锥齿轮;28、转动杆;29、手轮;30、放置槽;31、抽屉。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包括收纳箱1、固定架15和监测仪器本体11。
[0026]所述收纳箱1的上方设置有箱盖2,所述箱盖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包括收纳箱(1)、固定架(15)和监测仪器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箱(1)的上方设置有箱盖(2),所述箱盖(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的表面连接有第一伸缩杆(5),所述第一伸缩杆(5)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6),所述第二凹槽(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7),所述第二转轴(7)的表面设置有第二伸缩杆(8),所述箱盖(2)的表面开设有提手(9);所述收纳箱(1)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移动机构(10),所述支撑移动机构(10)包括有支撑座(101);所述支撑座(101)位于所述收纳箱(1)之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102);所述第一弹簧(102)的下方连接有万向轮(1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103)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槽(104);所述收纳槽(10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1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碳排放监测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105)的一侧设置有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全吴常胜霍朝辉裴丽吴文心石晨陈浩孙鹏江龙才许峰林燕华王孝友毕玉成李得兵陈亨波朱金玉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池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