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温控器领域,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包括有外壳、感温件和绝缘件,感温件安装于外壳内部,绝缘件插入外壳内并与感温件接触;还包括接电组件、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绝缘件远离感温件的一端部与第一电连接件连接;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的外侧结构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外壳内壁的延伸方向契合;接电组件分别与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零件的稳固性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温控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温控器,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温控器内部碟片在环境温度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碟片产生突跳动作,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突跳式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
[0003]目前,现有的温控器的种类多样,一般的温控器多为单刀单掷型,一般采用两个独立的单刀单掷型温控器来分别控制两个设备,也有单刀双掷型温控器,可同时控制两个设备,单刀双掷型温控器的内部结构复杂,外壳内置有感温件,感温件受热变形推动绝缘端移动,以通过结构联动切换接电端子,而现有的类似温控器的内部结构,需要多个零件联动运行多个控制步骤以控制两个设备,若遇到碰撞、晃动等特殊情况导致其中一个零件松动偏移或损坏,联动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步骤就会出现问题,会造成控温器控制失效。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受到力的作用零件容易偏移或损坏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受到力的作用零件容易偏移或损坏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包括有外壳、感温件和绝缘件,感温件安装于外壳内部,绝缘件插入外壳内并与感温件接触;
[0008]还包括接电组件、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绝缘件远离感温件的一端部与第一电连接件连接;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的外侧结构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外壳内壁的延伸方向契合;接电组件分别与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外侧结构与外壳内壁结构契合,使外壳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填充和利用,当外壳受到撞击或晃动时,使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与外壳内壁接触或抵紧,由外壳提供限位和保护,减少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自身晃动,防止接电组件通电控制错乱。
[0010]优选地,第一电连接件的至少部分外缘的延伸方向、第二电连接件至少部分外缘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外壳内壁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外部结构沿外壳内壁面延伸设置可根据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所需安装范围确定沿外壳内壁面延伸距离,以保证在受到晃动或撞击时,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与外壳之间拥有足够的接触面缓解自身的晃动,降低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脱离的情况。
[0012]优选地,接电组件包括有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第三导电部,接电组件设于第
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远离绝缘件的一侧;第一电连接件包括弯折部、第一电连接层和第二电连接层,第一电连接层、弯折部与第二电连接层依次连接;绝缘件远离感温件的一端部与第一电连接层连接,且第二电连接层与第一导电部连接,第一电连接层与第二电连接层远离第一导电部的一端抵接;第二电连接件远离第一电连接层的一端部与第二导电部连接;第三导电部设于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的抵接位置的相对位置;感温件在突跳作用力的作用下沿靠近第一电连接件方向抵压绝缘件,使得第一电连接层与第二电连接件分离,且与第三导电部接触。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连接件分为两层后,配合第二电连接件与各个导电部相互连接,并通过感温件改变绝缘件的位置,以改变各个导电部之间的通路,实现稳定切换、控制电路的效果。
[0014]优选地,第一导电部包括第一接电端和第一输电端,第一输电端安装于外壳,第一接电端安装于第一输电端靠近感温件一端部,且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一接电端连接;第二输电端安装于外壳,第二导电部包括第二接电端和第二输电端,第二接电端安装于第二输电端靠近感温件一端部,且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二接电端连接;第三输电端安装于外壳,第三导电部包括第三接电端和第三输电端,第三接电端安装于第三输电端靠近感温件一端部。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输电端、第二输电端、第三输电端分别安装于外壳,使三个输电端与相对于外壳可分别作为支撑点,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得到第一接电端、第二接电端的支撑和限位,配合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外部结构与外壳内部结构契合,进一步稳定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降低分离的情况。
[0016]优选地,第二接电端相对于感温件方向的高度高于第一接电端和第三接电端相对于感温件方向的高度。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接电端需要高度高于第一接电端、第三接电端,才能使第一电连接件拥有足够的空间随绝缘件上下移动。
[0018]优选地,第一输电端、第二输电端、第三输电端位于同一平面,且相对绝缘件向外壳外延伸设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输电端、第二输电端、第三输电端向外壳外延伸,使外接电路的连接点能够得到延长,以提高连接点的稳定,降低连接点空间较小使温控器在受到撞击、晃动影响时,连接点脱离。
[0020]优选地,第一电连接件上还设置有移动接电端。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移动接电端能够减少第一电连接件的切换接电的距离,避免第一电连接件下压过低而回弹力和韧性降低,影响使用寿命,同时也更便于切换控制通路。
[0022]优选地,第一电连接件与绝缘件之间设置有凸起块。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件直接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会使接触面积过大,通电时会产生过高的热量,通过设置凸起块减少接触面积,降低绝缘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产生的热量,提高安全性,同时也保证零件的安全,降低损耗。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1、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外侧结构与外壳内壁结构契合,使外壳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填充和利用,当外壳受到撞击或晃动时,使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与外壳
内壁接触或抵紧,由外壳提供限位和保护,减少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自身晃动,防止接电组件通电控制错乱;
[0026]2、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外部结构沿外壳内壁面延伸设置,延伸长度越长,第一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与外壳内壁可接触面增加,从而使受到撞击或晃动时,拥有更多的接触点进行抵紧,进一步降低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脱离的情况;
[0027]3、移动接电端能够减少第一电连接件的切换接电的距离,避免第一电连接件下压过低而回弹力和韧性降低,影响使用寿命,同时也更便于切换控制通路;
[0028]4、设置凸起块减少接触面积,降低绝缘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产生的热量,提高安全性,同时也保证零件的安全,降低电能的损耗。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温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温感器控制结构部分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温感器控制结构部分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包括有外壳(1)、感温件(2)和绝缘件(3),感温件(2)安装于外壳(1)内部,绝缘件(3)插入外壳(1)内并与感温件(2)接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电组件(4)、第一电连接件(5)和第二电连接件(6);绝缘件(3)远离感温件(2)的一端部与第一电连接件(5)连接;第一电连接件(5)和第二电连接件(6)的外侧结构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外壳(1)内壁的延伸方向契合;接电组件(4)分别与第一电连接件(5)、第二电连接件(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电连接件(5)的至少部分外缘的延伸方向、第二电连接件(6)至少部分外缘的延伸方向分别与外壳(1)内壁表面的延伸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器的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接电组件(4)包括有第一导电部(41)、第二导电部(42)、第三导电部(43);第一电连接件(5)拆分为弯折部、第一层和第二层,弯折部连接第一电连接件(5)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绝缘件(3)与第一电连接件(5)的第一层连接,且第一电连接件(5)的第一层与第一导电部(41)连接,第一电连接件(5)的第二层与第二电连接件(6)的一端部抵接;第二电连接件(6)远离第一电连接件(5)的一端部与第二导电部(42)连接;第三导电部(43)设于第一电连接件(5)与第二电连接件(6)的抵接位置的相对位置;感温件(2)在突跳作用力的作用下沿靠近第一电连接件(5)方向抵压绝缘件(3),使得第一电连接件(5)的第一层与第二电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颖,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升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