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42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包括若干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堵头(1)和下堵头(2),所述上堵头(1)和下堵头(2)之间卡设有外壁渗水管(3)和内壁渗水管(4),所述外壁渗水管(3)的外壁包裹有第一过滤层(5),所述外壁渗水管(3)与内壁渗水管(4)之间填充有第二过滤层(6);若干所述过滤结构之间能通过连接组件进行组装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为圆环直连件(7),两组所述过滤结构分别插入圆环直连件(7)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结构精巧的优点。结构精巧的优点。结构精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库顶板、种植顶板雨水收集及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指数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现代化城市硬质路面暴露出来的各种环保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推行城市海绵化建设,其中现代车库顶板,地下室顶板实现绿化种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传统种植顶板构造形式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结构荷载,建筑漏水。为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虹吸排水系统,实现雨水有组织的排水。
[0003]但是这些虹吸排水系统严重忽略了南北回填土种类的差异、回填土在雨水及自然沉积以及初期回填车载碾压等情况对土壤板结的影响。使得系统在建成初期有一定效果的,一段时间后由于土壤的板结,雨水无法快速导入虹吸排水系统中,使得虹吸排水系统失去作用的同时造成雨水在土壤表面及浅层形成径流,无法实现小区海绵化。
[0004]在专利CN201911145826.6中,公开了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以及路基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该装配式双管渗排水盲沟包括首尾连接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一渗水孔;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包裹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外部;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设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内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二渗水孔;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包裹于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外部并形成位于第一排水管内壁与所述第二过滤层之间的空腔。该技术结构简单,可在工厂内提前拼装后运输至现场,实现了全部部件装配的理念,装配速度更快和效率更高,装配所需人工更少,装配施工工期更短,施工成本更低和质量更易控制,但该专利中的需要使用若干支撑组件,成本较高,且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整体采用组装双重圆管结构设计,抗压能力强的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从而解决上述缺陷。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包括:
[0008]若干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堵头和下堵头,所述上堵头和下堵头之间卡设有外壁渗水管和内壁渗水管,所述外壁渗水管的外壁包裹有第一过滤层,所述外壁渗水管与内壁渗水管之间填充有第二过滤层。
[0009]进一步的,若干所述过滤结构之间能通过连接组件进行组装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为圆环直连件,两组所述过滤结构分别插入圆环直连件的两端。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堵头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上堵头包括上基座和堵头,所述堵头位于上基座一侧的中心处,所述堵头的内侧端插入内壁渗水管中。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下堵头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下堵头包括下基座,所述下基座的一侧固定有内圆环和外圆环,所述内壁渗水管插接于内圆环外并通过若干内壁管插销进行固定,所述外壁渗水管插接于外圆环外并通过若干外壁管插销进行固定。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基座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渗水孔,若干所述渗水孔位于内圆环与外圆环之间。
[0013]进一步的,所述外壁渗水管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外壁渗水孔,所述外壁渗水管的管道壁厚为1.5~3.0mm。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壁渗水管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内壁渗水孔,所述内壁渗水管的管道壁厚为0.8~2.0mm。
[0015]更进一步的,同组所述过滤结构的整体长度为400~600mm。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其结构精巧,设计合理,与排水系统搭配使用,可以快速有效的对地表及浅层土壤中的雨水进行导水、过滤和收集,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和回收再利用;整个管道采用高分子材质制成,使用寿命长,双圆管造型,形状优雅,外壁渗水管包裹过滤无纺布和管间过滤无纺布搭配内外管道对雨水进行S型多层级的过滤与进化,保证导入排水系统的雨水干净,没有堵塞管道的风险,同时,施工时,上一节结构与下一节结构采用直接进行对接,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9]图2是两组过滤结构组装后的剖视图;
[0020]图3是外壁渗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内壁渗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圆环直连件的剖视图;
[0023]图6是上堵头的仰视图;
[0024]图7是下堵头的剖面图;
[0025]图8是下堵头的俯视图。
[0026]图中,1

上堵头、11

基座、12

堵头、2

下堵头、21

下基座、212

渗水孔、22内圆环、23

外圆环、3

外壁渗水管、31

外壁渗水孔、4

内壁渗水管、41

内壁渗水孔、5

第一过滤层、6

第二过滤层、7

圆环直连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
围。
[0028]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包括若干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堵头1和下堵头2,所述上堵头1和下堵头2之间卡设有外壁渗水管3和内壁渗水管4,所述外壁渗水管3的外壁包裹有第一过滤层5,所述外壁渗水管3与内壁渗水管4之间填充有第二过滤层6。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层5与第二过滤层6为过滤无纺布,该过滤无纺布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过滤无纺布在外壁渗水管3外包裹一圈,外壁渗水管3外包裹过滤无纺布为200~400g/

聚酯无纺布;所述第二过滤层6是由过滤无纺布填充外壁渗水管3与内壁渗水管4之间的空间形成的,所述外壁渗水管3与内壁渗水管4之间的过滤无纺布为200~400g/

聚丙无纺布。
[0030]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堵头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上堵头1包括上基座11和堵头12,所述堵头12位于上基座11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堵头(1)和下堵头(2),所述上堵头(1)和下堵头(2)之间卡设有外壁渗水管(3)和内壁渗水管(4),所述外壁渗水管(3)的外壁包裹有第一过滤层(5),所述外壁渗水管(3)与内壁渗水管(4)之间填充有第二过滤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过滤结构之间能通过连接组件进行组装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为圆环直连件(7),两组所述过滤结构分别插入圆环直连件(7)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堵头(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上堵头(1)包括上基座(11)和堵头(12),所述堵头(12)位于上基座(11)一侧的中心处,所述堵头(12)的内侧端插入内壁渗水管(4)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土壤雨水过滤收集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堵头(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下堵头(2)包括下基座(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军李雷王丹帝刘勇郭伟景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威盾匠心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