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套式藻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184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套式藻礁,包括母礁、立柱和子礁。立柱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立柱设于母礁的上侧。子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子礁间隔套设于立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环套式藻礁,制作简单,操作便捷,稳定性高,子礁套设在立柱上,能够充分利用竖直空间,为人工藻场的大量增殖提供了便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应用于藻类培育中。中。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套式藻礁


[0001]本技术涉及人工藻礁
,特别涉及一种环套式藻礁。

技术介绍

[0002]大型海藻作为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不仅能够吸收大量的营养盐,降低海区的富营养化,同时还能构建出立体的生态环境,为海区中的幼小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产卵的场所。为保护海岸带环境和海水水质,大型海藻场的修复工作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对于海藻场修复的途径主要采用野生藻体移植和室内人工育苗扩增两种。野生藻体移植过程中,采集野生海藻资源时很难避免对海藻种群造成破坏。而现有技术中的人工培育藻礁,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范围的海藻增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套式藻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环套式藻礁,包括:母礁、立柱和子礁;
[0006]所述立柱设于所述母礁的上侧,所述立柱的一端与所述母礁连接,所述子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子礁套设于所述立柱。
[0007]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所述子礁套设在母礁上的立柱上,藻类在子礁上附着生长后,能够通过转移子礁实现藻类的移植散播。附着有藻类的子礁可以先在室内培育环境的母礁上进行生长,藻体生长到具有抵御浪流的能力后,再转移到海区的母礁上继续生长,而后可以再将子礁转移到藻场内。本技术的环套式藻礁,子礁和母礁可拆卸分离,使得室内育苗与野外移植能够轻松衔接;且制作简单,操作便捷,稳定性高;子礁套设在立柱上,能够充分利用竖直空间;为人工藻场的大量增殖提供了便利。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子礁的中部设有上下贯穿的套接孔,所述子礁与所述立柱同轴套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子礁通过中部的套接孔同轴套接在立柱上,使得子礁各部位到立柱的距离差距不会太大,藻体比较容易均匀附着生长。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子礁呈圆盘状,同一立柱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礁之间设有隔套体,所述隔套体呈圆柱筒形状,所述隔套体和子礁相间套设于所述立柱。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隔套体能够将同一条立柱上相邻的子礁分隔开,子礁不会相互贴合,藻体能够在相邻子礁相向一侧的表面上附着生长。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子礁为混凝土制品,所述隔套体为PVC管制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材质的子礁表面粗糙且空隙较多,能够方便藻体的根部附着。PVC管材制成的隔套体价格低且质地坚硬。
[0011]所述子礁的间隔设置还可以采用以下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子礁包括礁体盘和套管,所述礁体盘呈圆盘状,所述套管呈圆柱套筒形状,所述套管同轴穿设于所述礁体盘的中部并与所述礁体盘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可拆套设于所述立柱,所述套管的轴向尺寸大于所述礁体盘的轴向尺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子礁由礁体盘和套管构成。套管的轴向尺寸大于礁体盘的轴向尺寸,将相邻两个子礁套设在立柱上时,两个礁体盘能够通过套管隔开,无需格外增加隔套体,零件数少,子礁的安装和转移都更为方便。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设于所述礁体盘的上下两侧,所述套管的上下两端到所述礁体盘的距离一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两端与礁体盘距离一致,子礁能够上下颠倒套在所述立柱上,相邻子礁的礁体盘的间距也能够保持一致,套设子礁时无需区分方向,更为便捷。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的底端与所述母礁固定连接,所述母礁为混凝土制品,所述立柱为PP管制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PP管和混凝土的成本较低,且容易得到。混凝土材质的母礁表面粗糙且空隙较多,能够方便藻体的根部附着。PP管原料即为圆柱形状,加工方便,其具有不锈蚀、不结垢的优点,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小。而且,在母礁浇筑过程中将立柱插入,等母礁定型之后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子礁可拆套设于所述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设有可拆卸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凸出于所述立柱的限位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限位件能够将子礁限制在限位部和母礁之间,避免培育过程中子礁从立柱上脱离。所述限位件与立柱可拆连接,当需要转移子礁时,拆卸限位件后能够将子礁从立柱上取下。
[0015]所述母礁、立柱和子礁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立柱与所述子礁固定连接,所述母礁的上侧设有上下延伸的安装孔,所述立柱的下端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子礁与立柱连接,通过拆卸母礁和立柱实现子礁的分离转移。同一立柱上的多个子礁能够同时转移,实现移植,操作更为便捷。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为中空管形状,所述子礁为混凝土材质,多个所述子礁沿所述立柱的轴向等间距排列设置,相邻的所述子礁之间设有混凝土材质的过渡段。中空的立柱在插入安装孔时,安装孔内的海水能够通过立柱排出,不会对立柱的插设造成阻碍。混凝土材质的过渡段能够覆盖子礁之间的立柱,增加藻体的附着面积,能够令藻类更好地生长。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子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子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环套式藻礁,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5]图8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子礁,其一实施例的侧向剖视图。
[0026]图中:100、母礁;110、安装孔;200、立柱;300、子礁;310、礁体盘;320、套管;330、过渡段;400、隔套体;50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套式藻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母礁(100)、立柱(200)和子礁(300);所述立柱(200)设于所述母礁(100)的上侧,所述立柱(200)的一端与所述母礁(100)连接,所述子礁(3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子礁(300)套设于所述立柱(2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套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0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子礁(300)的中部设有上下贯穿的套接孔,所述套接孔与所述立柱(200)同轴套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套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礁(300)呈圆盘状,同一立柱(200)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礁(300)之间设有隔套体(400),所述隔套体(400)呈圆柱筒形状,所述隔套体(400)和子礁(300)相间套设于所述立柱(2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套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礁(300)为混凝土制品,所述隔套体(400)为PVC管制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套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礁(300)包括礁体盘(310)和套管(320),所述礁体盘(310)呈圆盘状,所述套管(320)呈圆柱套筒形状,所述套管(320)同轴穿设于所述礁体盘(310)的中部并与所述礁体盘(310)固定连接,所述套管(320)可拆套设于所述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虹张泽智陈伟洲何炜玲吴育铭黄嘉宏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