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2.2.1]-庚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0741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靶向药物
,尤其是指一种含有不同硒氰侧链结构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雌激素受体α(ERα)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内分泌耐药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ERα降解是规避内分泌耐药的有效策略。从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s)的研发情况可以发现,除了对已有SERDs进行结构优化外,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结构进行改造也是一种有潜力的开发口服生物可利用SERDs的方法。微管是真核细胞骨架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多种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乳腺癌临床治疗最重要的靶点之一。含硒化合物已被证明可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例如亚硒酸盐通过影响微管蛋白巯基之间二硫键的形成,导致微管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微管蛋白解聚作用。硒氰基团(SeCN)是含硒化合物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关键药效团之一,大量研究表明,SeCN基团融入到药物支架中可以提高母体药物分子的药理活性,改善药物毒性。
[0003]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SERMs药物他莫昔芬与微管靶向剂紫杉醇联用可提高抗乳腺癌效果。作为联合治疗的替代策略,多靶点药物治疗则具有更多优势,例如可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避免由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易产生耐药。
[0004]因此,开发ERα

微管蛋白双靶点化合物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乳腺癌治疗策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由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
[0006][0007]其中,R
a
为n2取自1

60的自然数,R选自萘基、H、OH、OMe、CH3、CF3、F、Cl和Br中的一种;R
b
为OH或n1取自1

60的自然数;X为O、NCH2CH3或NCH2CF3。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I或式III所示,所述式II或式III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0009][0010][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n1为1、3、5或7;n2为5。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选自如下化合物: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8

硒氰基辛酰胺基)苯基)
‑7‑
氧杂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4

硒氰基丁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2

硒代氰基乙酰氨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萘
‑1‑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萘
‑2‑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对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间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邻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盐、3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盐、2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其中,R
a
为n2取自1

60的自然数,R选自萘基、H、OH、OMe、CH3、CF3、F、Cl和Br中的一种;R
b
为OH或n1取自1

60的自然数;X为O、NCH2CH3或NCH2CF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I或式III所示,所述式II或式III的结构式如下所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n1为1、3、5或7;n2为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硒氰侧链的氧桥双环

[2.2.1]

庚烯类化合物选自如下化合物: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8

硒氰基辛酰胺基)苯基)
‑7‑
氧杂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4

硒氰基丁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2

硒代氰基乙酰氨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萘
‑1‑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萘
‑2‑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对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间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邻甲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盐、3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盐、2

(三氟甲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盐、4

甲氧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3

甲氧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2

甲氧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羟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3

羟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2

羟基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氟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3

氟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2

氟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3

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2

氯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4

溴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3

溴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2

溴苯基
‑5‑
(4

羟基苯基)
‑6‑
(4

(6

硒代氰基

己酰胺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5‑

‑2‑
磺酸酯、N

(4

(6

(N

乙基

N

(4

甲氧基苯基)磺胺基)
‑3‑
(4

羟基苯基)
‑7‑
氧杂双环[2.2.1]庚
‑2‑

‑2‑
基)苯基)
‑8‑
硒代氰基辛酰胺、N

(4

(3

(4

羟基苯基)
‑6‑
(N

(4

甲氧基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兵董春娥黄健邓湘萍宁文涛邓小飞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