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631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包括防静电外壳,防静电外壳前后端形成注射器装配部、手持部,注射器装配部上设有卡槽,卡装在卡槽上的注射器的针头从防静电外壳前端伸出。防静电外壳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推杆电机和高压静电发生器,控制电路板包括控制器,推杆电机、高压静电发生器、控制开关、速度旋钮、电压旋钮和反向控制开关与控制器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输出端与注射器针头连接。推杆电机的推杆与注射器活塞杆相对,使活塞杆在推杆的推动下能够将注射器针管内的聚合物溶液推挤喷射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对各类纺织品文物实现有效加固,修复效果好,不影响结构和外观观察,操作方便快捷,适于推广。适于推广。适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属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


技术介绍

[0002]古代纺织品按历史来源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传世纺织品,另一类是考古出土纺织品。传世纺织品通常能够完整保存,但考古出土纺织品则因年代久远,埋藏环境特殊等通常伴有劣化现象,即受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作用,纺织材料的物质性能会降低,会产生变色、破裂等物理或化学性能变化。因此,为了使考古出土纺织品得以完好留存,专门用于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加固方法逐渐形成并完善。
[0003]1930年,马衡对河北汉五鹿充墓出土的汉代纺织品残片采用玻璃夹持的方法进行保存,使残片与氧气隔绝,防止进一步劣化,使寿命得以延存,在考古出土纺织品方面开启了尝试,但此方法对大件或多层纺织品具有一定局限性。
[0004]1956年,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对辽代出土纺织品以书画装裱的方式加以保护,对残片进行了拼合,在织物背部粘合整块衬绢,使织物残片得以固定,不仅延缓了寿命,同时达到了展陈效果,但就双面织物或织物组织结构研究而言,无法观察到织物背面,不仅影响观赏效果,而且对织物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定阻碍。
[0005]1958年,北京对明代定陵出土纺织品首次采用化学方法来保护。为了增加织物强度,在其表面喷涂雾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喷涂后酥粉严重处起到了一定的定型、加固效果,但由于与织物材料本体化学结构不兼容,易使织物发生硬化、脆化及易失去原有弹性与光泽。
[0006]197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阿尔巴尼亚羊皮书修复项目采用了桑蚕单丝网结合聚乙烯缩丁醛(PVB)的加固方法,即利用绕网机将单根蚕丝织成平纹织物,将一定比例的乙醇、聚乙烯缩丁醛溶液喷涂至平纹织物表面,聚乙烯缩丁醛作为粘合剂,通过醇溶、热熔的方式粘合在受损织物表面。由于单丝纤维直径较细,在3μm

12μm之间,仅用肉眼很难分辨,故此方法不仅具有可逆性,同时增加了纺织品的强度,亦不影响对织物的结构、外观观察。但是对于纺织品本体并未真正起到加固作用,仅适用于具有一定强度的纺织品,对于灰化、碳化纺织品也不适用,且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长。
[0007]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敷彩织物采用了蚕丝蛋白结合乙醇溶液进行加固的方法,即对部分织物进行喷涂加固,使织物及其矿物染料得以加固。在此基础上,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等高校、科研院所又通过改变交联剂的方式促进反应过程,使织物具有了可再加固性,并与针线法相结合,对织物进行了拼合、二次加固。可见,此加固方法仅限于糟朽织物,就发生物理断裂织物而言,则需要与针线法结合使用,而针线法通常采用缝补的方式,在织物表面会留下线迹、针孔,对织物造成了二次伤害,同时在织物背面往往附着有衬绢,遮盖了织物背面信息,故常用于具有一定服装形制的织物修复。
[0008]下表对上述几种常见加固方法进行了总结:
[0009]表1考古出土纺织品的常见加固方法
[0010][0011]综上所述,在考古出土纺织品保护领域,物理加固法通常采用缝纫、粘合背衬的方式,具有较好的可逆性,一定程度上通过衬绢的支撑达到了增加织物强度的目的,但并没有对织物本体起到真正加固作用,同时加固剂易残留在织物表面。而化学加固法则通常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有明显缺陷,如果使用不当,尽管短时间具有良好加固效果,但随时间推移会对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0012]由此可见,对于考古出土纺织品保护而言,亟需一种可以有效应对不同条件下出土的纺织品保护修复加固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可对各类纺织品文物实现有效加固,修复效果好,不影响结构和外观观察,操作方便快捷,适于推广。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5]一种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防静电外壳,防静电外壳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注射器装配部和手持部,注射器装配部上设有用于卡装注射器的卡槽,卡装在卡槽上的注射器的针头从防静电外壳的前端伸出,其中:防静电外壳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推杆电机和高压静电发生器,控制电路板包括控制器,推杆电机、高压静电发生器、露出防静电外壳外的控制开关、速度旋钮、电压旋钮和反向控制开关分别与控制器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输出端与注射器的针头连接;推杆电机的推杆相对于防静电外壳上的推杆口能够做伸出与缩回动作;推杆电机的推杆与卡装在卡槽上的注射器的活塞杆相对,以使活塞杆在推杆电机推杆的推动下将注射器针管内的聚合物溶液推挤喷射出。
[0016]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17]本专利技术基于静电纺丝原理,将从纤维中提取的聚合物溶液直接喷射在纺织品文物表面上形成保护膜,很好地对各类纺织品文物,特别是考古出土纺织品文物实现了加固,增加了纺织品的强度,修复效果好,不仅具有操作可逆性,而且不影响织物结构和外观观察,
可用于应对复杂条件下考古出土的纺织品文物劣化的修复保护。
[0018]本专利技术可根据需求,通过控制喷射速度、喷射电压来形成不同形状、厚度的保护膜,且喷射得到的保护膜定形快、加固效果佳,不会使纺织品物理特征发生改变,不会对纺织品造成遮挡和二次破坏(如因化学成分使织物发生硬化、脆化及失去原有弹性与光泽等),加固过程快速、稳定且可靠,无需二次加固,手持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透视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的器件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包括防静电外壳10,防静电外壳10的前端、后端分别形成注射器装配部12、适合手握的手持部11,注射器装配部12比手持部11要细,整个防静电外壳10大致呈枪状(如图1),注射器装配部12上设有用于卡装注射器40的卡槽13,卡装在卡槽13上的注射器40的针头43从防静电外壳10的前端伸出,其中:防静电外壳10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推杆电机30和高压静电发生器50,控制电路板包括控制器20,推杆电机30、高压静电发生器50、露出防静电外壳10外的控制开关90、速度旋钮100、电压旋钮110和反向控制开关120的信号端口分别与控制器20的相应信号端口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50的正极输出端与注射器40的金属针头43连接;推杆电机30的推杆相对于防静电外壳10上的推杆口15能够做伸出与缩回动作;推杆电机30的推杆与卡装在卡槽13上的注射器40的活塞杆42相对,以使注射器40的活塞杆42在推杆电机30推杆的推动下将注射器40针管41内的聚合物溶液推挤喷射出。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1,定义图中的左边为前,右边为后。
[0024]在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防静电外壳,防静电外壳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注射器装配部和手持部,注射器装配部上设有用于卡装注射器的卡槽,卡装在卡槽上的注射器的针头从防静电外壳的前端伸出,其中:防静电外壳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推杆电机和高压静电发生器,控制电路板包括控制器,推杆电机、高压静电发生器、露出防静电外壳外的控制开关、速度旋钮、电压旋钮和反向控制开关分别与控制器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输出端与注射器的针头连接;推杆电机的推杆相对于防静电外壳上的推杆口能够做伸出与缩回动作;推杆电机的推杆与卡装在卡槽上的注射器的活塞杆相对,以使活塞杆在推杆电机推杆的推动下将注射器针管内的聚合物溶液推挤喷射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外壳内设有激光发射器,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从所述防静电外壳前端设置的激光口射出后与卡装在所述卡槽上的所述注射器的所述针头的延长线相交,以用于对聚合物溶液喷射方向提供定位参考,其中:激光发射器的信号端口与所述控制器的相应信号端口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直流电机驱动器,所述推杆电机的信号端口经由直流电机驱动器与所述控制器的相应信号端口连接,其中:所述推杆电机为直流式推杆电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手持便携式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外壳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