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分级横向掺杂的半导体功率装置和形成此装置的方法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6月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No.16/892,604的优先权,该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功率半导体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4]金属绝缘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ISFET”)是众所周知类型的可以被用作切换装置的半导体晶体管。MISFET是具有栅极、漏极和源极端子以及半导体主体的三端子装置。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形成在半导体主体中,由沟道区域分开,并且栅极电极(可以充当栅极端子或电连接到栅极端子)部署成与沟道区域相邻。可以通过向栅极电极施加偏置电压来接通或关断MISFET。当MISFET接通时(即,它处于其“导通状态”),电流通过源极区域与漏极区域之间的MISFET的沟道区域传导。当偏置电压被从栅极电极移除(或降低到阈值电平以下)时,电流停止通过沟道区域传导。举例来说,n型MISFET具有n型源极和漏极区域以及p型沟道。因此,n型MISFET具有“n
‑
p
‑
n”设计。当向栅极电极施加足以在电连接n型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的p型沟道区域中产生导电n型反向层的栅极偏置电压时,n型MISFET接通,从而允许n型源极区域与漏极区域之间的多数载流子传导。
[0005]功率MISFET的栅极电极通常通过薄栅极电介质层与沟道区域分开。在大多数情况下,栅极电介质层是氧化物层(例如,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层结构,包括源极/漏极区域;所述半导体层结构上的栅极电介质层;以及所述栅极电介质层上的栅极电极,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包括具有第一掺杂剂浓度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掺杂剂浓度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掺杂剂浓度低于所述第一掺杂剂浓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更接近于所述栅极电极的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上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侧边界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侧边界横向偏移至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掺杂剂浓度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掺杂剂浓度大一到三个数量级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还包括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界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的边缘和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界面横向分离至7.根据权利要求1
‑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底表面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底表面处于不同的水平处。8.根据权利要求1
‑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之上的所述栅极电介质层的厚度基本上是均匀的。9.根据权利要求1
‑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层结构包括含有碳化硅的基板。10.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层结构,所述半导体层结构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漂移层;所述漂移层中的第二导电类型的阱区域;以及在所述阱区域中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源极/漏极区域,所述源极/漏极区域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第一部分中具有第一掺杂浓度并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从所述第一部分横向偏移的第二部分中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掺杂浓度的第二掺杂浓度。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层结构还包括含有碳化硅的基板。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掺杂剂浓度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掺杂剂浓度大一到三个数量级之间。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阱区域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底表面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底表面处于不同的水平处。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还包括:在所述半导体层结构上的栅极电介质层;以及在所述栅极电介质层上的栅极电极。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而不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重叠。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之上的所述栅极电介质层的厚度基本上是均匀的。18.一种形成半导体装置的方法,包括:在基板上提供漂移层;以第一掺杂剂剂量在所述漂移层中离子注入源极/漏极区域的第一部分;以及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掺杂剂剂量的第二掺杂剂剂量在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中离子注入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第二部分。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掺杂剂剂量在1x10
12
掺杂剂/cm2至1x10
15
掺杂剂/cm2之间。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掺杂剂剂量在5x10
14
掺杂剂/cm2至5x10
16
掺杂剂/cm2之间。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对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进行离子注入之前,在所述漂移层中离子注入具有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导电类型相反的导电类型的阱区域。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以介于1x10
12
掺杂剂/cm2至1x10
14
掺杂剂/cm2之间的第三掺杂剂剂量执行所述阱区域的离子注入。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侧边界从所述源极/漏极区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侧边界横向偏移至之间的距离。24.根据权利要求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