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82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包括电源、蜂鸣器B1,电源的正极电路中连接开关SW1的第一端,所述定时蜂鸣电路还包括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和周期性循环电路,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与所述蜂鸣器B1电连接;周期性循环电路接入所述电源并与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周期性通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中未设置MCU处理器,降低了电路的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运行稳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减少开发难度及开发周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为低功耗电路,待机时间长。待机时间长。待机时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定时器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蜂鸣器的控制一般由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0003]1.蜂鸣器响,通过MCU控制IO脚输出高低电平来驱动蜂鸣器电路实现蜂鸣器响。
[0004]2.通过固件编程来实现MCU定时器控制输出波形来实现定时响起时间。
[0005]3.通过软件和硬件同时作用来实现定时的蜂鸣器响。
[0006]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MCU控制IO脚输出高低电平来驱动蜂鸣器工作的电路。MCU编程来控制一段时间输出高电平来驱动蜂鸣器;当MCU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1导通,蜂鸣器B1发出响声。
[0007]图1中的蜂鸣器有以下缺陷:
[0008]1.MCU成本高。
[0009]2.开发环境需要搭建,固件编程,比较繁琐。
[0010]3.稳定性较低,受编程逻辑影响。
[0011]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的蜂鸣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2]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设计该定时蜂鸣电路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实现蜂鸣器稳定工作。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本技术的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包括电源、蜂鸣器B1,电源的正极电路中连接开关SW1的第一端,所述定时蜂鸣电路还包括:
[0014]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与所述蜂鸣器B1电连接;
[0015]周期性循环电路,接入所述电源并与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周期性通断。
[0016]进一步的,所述周期性循环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可调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
[0017]所述可调电阻R1的一端接入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1的可调端接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
[0018]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19]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
[0020]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21]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其发射极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22]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至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
[0023]更进一步的,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电容C3、电阻R6、三极管Q3和电阻R5,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
[0024]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
[0025]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至所述蜂鸣器B1的负极。
[0026]进一步的,所述蜂鸣器B1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1。
[0027]更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D1为续流二极管。
[0028]进一步的,所述蜂鸣器B1为有源蜂鸣器。
[0029]进一步的,所述电源为锂电池。
[003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1]1.本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中未设置MCU处理器,降低了电路的成本。
[0032]2.本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运行稳定。
[0033]3.本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减少开发难度及开发周期。
[0034]4.本技术的定时蜂鸣电路为低功耗电路,待机时间长。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现有技术中MCU控制IO脚输出高低电平来驱动蜂鸣器工作的电路。
[0036]图2为本技术定时蜂鸣电路图。
[0037]图3为图2中的周期性循环电路放大图。
[0038]图4为图2中的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放大图。
[0039]附图中标记:周期性循环电路1、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显然,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42]实施例1: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如下:
[0043]请参照附图2

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包括电源、蜂鸣器B1,电源的正极电路中连接开关SW1的第一端,所述定时蜂鸣电路还包括:
[0044]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与所述蜂鸣器B1电连接;
[0045]周期性循环电路1,接入所述电源并与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周期性通断。
[0046]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周期性循环电路1包括电容C1、电容C2、可调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
[0047]所述可调电阻R1的一端接入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1的可调端接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
[0048]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49]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
[0050]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51]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其发射极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
[0052]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至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
[0053]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包括电容C3、电阻R6、三极管Q3和电阻R5,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包括电源、蜂鸣器B1,电源的正极电路中连接开关SW1的第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时蜂鸣电路还包括: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与所述蜂鸣器B1电连接;周期性循环电路(1),接入所述电源并与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所述有源蜂鸣器驱动电路(2)周期性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蜂鸣器的定时蜂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性循环电路(1)包括电容C1、电容C2、可调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所述可调电阻R1的一端接入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1的可调端接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至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至所述开关SW1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以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度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