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及使用方法,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贯通插槽、第一内插槽位置处插装有第一金属槽板,第二贯通插槽、第二内插槽位置处插装有第二金属槽板,电池包位于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之间,散热管开设有散热槽,连板位置处设有连通相邻散热槽的连通槽,每个散热管环侧的上部位置、下部位置都开设有多个贯通散热管管壁的锥形槽。电源壳顶板和底板内侧都配置有引流风扇、位于引流风扇外围的若干环形分布的金属条,每个金属条朝向电池包的侧面都贴合有导热硅胶垫,进气口位置处安装过滤海绵盒。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户外移动电源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了户外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同时保证了户外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同时保证了户外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户外移动电源在使用时,由于所处外界环境大多都比较恶劣,例如灰尘较多或温度较高,这就要求户外移动电源要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保证移动电源正常运行,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防尘效果,而户外移动电源散热和防尘却是相互矛盾的两种物理因素。
[0003]为了保证散热和防尘效果,有些户外移动电源采取散热翅片结构,也就是将金属散热翅片嵌入在移动电源壳体中,内侧吸收移动电源内部产生的热量,外侧进行“大面积”式散热。但这种方式散热,虽然提高了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但只能单纯通过金属散热翅片进行热传递,将内部热量通过固体方式“线性”传导到电源壳体外部,对于大功率移动电源来说,散热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大幅度提升户外移动电源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户外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及使用方法,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户外移动电源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了户外移动电源的防尘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包括电源壳、位于电源壳内部的电池区、主板区,电池区内安装电池包,主板区内安装PCB主板,电源壳顶板开设有两个第一贯通插槽、一个第二贯通插槽。电源壳底板内侧开设有两个第一内插槽、一个第二内插槽,第一内插槽正对于第一贯通插槽,第二内插槽正对于第二贯通插槽。第一贯通插槽、第一内插槽位置处插装有第一金属槽板,第二贯通插槽、第二内插槽位置处插装有第二金属槽板,电池包位于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之间,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都设有多个散热管,相邻散热管之间设有连板,散热管开设有散热槽,连板位置处设有连通相邻散热槽的连通槽,每个散热管环侧的上部位置、下部位置都开设有多个贯通散热管管壁的锥形槽。电源壳顶板和底板内侧都配置有引流风扇、位于引流风扇外围的若干环形分布的金属条,每个金属条朝向电池包的侧面都贴合有导热硅胶垫,相邻金属条之间形成导流区。电源壳两侧板都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位置处安装过滤海绵盒。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特征:第一内插槽、第二内插槽位置处开设有多个贯穿电源壳底板的螺栓安装通槽,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的散热管底端都开设底螺孔。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特征:第一金属槽板的散热管数量少于第二金属槽板的散热管数量。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特征:安装在电源壳内两个第一金
属槽板之间留有空隙。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特征:电源壳顶板内侧的引流风扇引流方向朝向电源壳顶板内壁,电源壳底板内侧的引流风扇引流方向朝向电源壳内壁。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特征:锥形槽朝向散热槽一侧的开口尺寸小于朝向电池包一侧的开口尺寸。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内容:S1.移动电源使用或充电时,移动电源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实时传感监测电池包温度,当电池包温度高于第一温度值Ta时,电源壳顶板、底板内侧的引流风扇启动。S2.外界气流从电源壳侧板的进气口进入电源壳,电源壳侧板内壁与电池包内壁之间的气流进入电源壳顶板、底板区域,引流风扇将负压吸入的气流吹向电源壳顶板、底板的内侧壁并沿着导流区扩散。其中,电池包的部分热量经导热硅胶垫传递至金属条,沿着导流区扩散的气流带走金属条上的热量。S3.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持续吸收电源壳内部的热量,引流风扇从进气口负压吸入的外界气流经过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的锥形槽进入散热槽并从散热槽上侧开口持续排出。S4.移动电源停止使用或充电后,当电池包温度不高于第一温度值Ta时,电源壳顶板、底板内侧的引流风扇关闭。
[0012]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在电源壳开设第一贯通插槽、第一内插槽以及第二贯通插槽、第二内插槽,将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安装在电池包两侧位置,同时在电源壳顶板、底板内侧配置引流风扇,来负压吸入外界气流,带动电池包环侧热气流运动并引导至导流区,而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不仅可以持续吸收电源壳内部产生的热量,同时引流风扇引导的气流能够通过锥形槽将电源壳内部热量以及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本身吸收的热量向外界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3]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电源壳侧板开设进气口,并配置壳更换、清理的过滤海绵盒,在进气时避免外界灰尘、杂质进入电源壳内部,同时在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环侧上部位置、下部位置开设的锥形槽朝向散热槽的开口尺寸较小,大大减少了静态(引流风机未启动时)进入电源壳内部的灰尘。
[0014]3.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在长期户外使用后,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的散热槽、连板槽内出现积灰时,可便捷从电源壳拆下清洁,然后重新安装到电源壳上,散热结构使用效果好、维护便捷。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中气流循环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组合结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顶板俯视方位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顶板(取出第一金属槽板、第二金属槽板时)俯视方位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底板仰视方位(螺栓安装通槽未安装螺栓时)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金属槽板的(竖直剖面)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金属槽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图7中第一金属槽板的底端仰视示意图。
[0023]其中:1
‑
电源壳,101
‑
电池区,102
‑
主板区,103a
‑
第一贯通插槽,103b
‑
第二贯通插槽,104a
‑
第一内插槽,104b
‑
第二内插槽,105
‑
螺栓安装通槽,106
‑
风扇区,107
‑
引流风扇,108
‑
金属条,109
‑
导热硅胶垫,110
‑
导流区,111
‑
进气口,112
‑
过滤海绵盒;2
‑
PCB主板;3
‑
电池包;4a
‑
第一金属槽板,4b
‑
第二金属槽板,401
‑
散热管,402
‑
连板,403
‑
散热槽,404
‑
连通槽,405
‑
锥形槽,406
‑
底螺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包括电源壳(1)、位于电源壳(1)内部的电池区(101)、主板区(102),电池区(101)内安装电池包(3),主板区(102)内安装PCB主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1)顶板开设有两个第一贯通插槽(103a)、一个第二贯通插槽(103b);所述电源壳(1)底板内侧开设有两个第一内插槽(104a)、一个第二内插槽(104b),所述第一内插槽(104a)正对于第一贯通插槽(103a),所述第二内插槽(104b)正对于第二贯通插槽(103b);所述第一贯通插槽(103a)、第一内插槽(104a)位置处插装有第一金属槽板(4a),所述第二贯通插槽(103b)、第二内插槽(104b)位置处插装有第二金属槽板(4b),所述电池包(3)位于第一金属槽板(4a)、第二金属槽板(4b)之间,所述第一金属槽板(4a)、第二金属槽板(4b)都设有多个散热管(401),相邻散热管(401)之间设有连板(402),所述散热管(401)开设有散热槽(403),所述连板(402)位置处设有连通相邻散热槽(403)的连通槽(404),每个散热管(401)环侧的上部位置、下部位置都开设有多个贯通散热管(401)管壁的锥形槽(405);所述电源壳(1)顶板和底板内侧都配置有引流风扇(107)、位于引流风扇(107)外围的若干环形分布的金属条(108),每个金属条(108)朝向电池包(3)的侧面都贴合有导热硅胶垫(109),相邻金属条(108)之间形成导流区(110);所述电源壳(1)两侧板都开设有进气口(111),所述进气口(111)位置处安装过滤海绵盒(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插槽(104a)、第二内插槽(104b)位置处开设有多个贯穿电源壳(1)底板的螺栓安装通槽(105),所述第一金属槽板(4a)、第二金属槽板(4b)的散热管(401)底端都开设底螺孔(4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户外锂电池移动电源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进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莱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