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如深专利>正文

多管状加热线圈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3638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管状加热线圈盘,涉及一种通过线圈装置加热的电热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主要适用于电磁炉和类似电热装置的多管状加热线圈盘。提供一种不仅加热面积大,而且加热面均匀,主要适用于大功率电磁炉及类似加热装置的多管状加热线圈盘。设有线圈盘体、磁芯和加热线圈,线圈盘体上设有至少2根管状线圈骨架,加热线圈绕制在管状线圈骨架上。线圈盘体设有至少1个盘体。骨架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或弧面上。各加热线圈互相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加热线圈为单层或多层绕制管状加热线圈。线圈可同向或正反向间隔或分段跨接绕制。磁芯设置在线圈内,或线圈内和底部,或线圈内、底部和外侧。对锅具加热更均匀,面积更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过线圈装置加热的电热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主要适用于电磁炉和类似电热装置的多管状加热线圈盘
技术介绍
通过线圈装置加热的电热装置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现有流行的电磁炉和类似电热装置多数采用加热线圈盘。现有的电磁炉采用的加热线圈盘主要由线圈盘体、磁芯和加热线圈组成,其中加热线圈采用若干圈构成一个同平面同圆心的线圈盘,或者采用双环结构,或处于同一平面或处于二个不同平面,其共同点是线圈与线圈之间在同一平面内紧密相靠,然后固定在一个或二个线圈盘体上。根据磁场理论,这两种类型的加热线圈盘中,单圆盘线圈的中间位置产生的磁场强度最大,因而形成一个集中的磁场,电磁炉对锅具的加热集中在以锅心为中心,直径小于10cm的圆盘状加热区,对于较大的锅具,加热很不均匀。对于双环式加热盘,虽然对锅具加热时出现直径一大一小的两个环状加热盘,但由于与单圆盘一样,线圈都是平面盘状绕制,线圈漏磁较大,磁力线相对分散,在加热环中,磁场强度无法高度集中,加热效率受到一定影响,电磁炉的磁屏蔽也较差。因此,凡是平面盘状绕制的单圆盘式或双环式加热线圈盘,对锅具加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磁场屏蔽效果也较差。公开号为CN1563807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及设置在炉体上的面板,在面板下的炉体内设置有线圈盘加热装置,面板为半球状或弧面状,贴置在面板下的线圈盘形状为半球状或弧面或倒圆台状,内镶嵌有感温探头的面板还设有3至12个陶瓷支撑柱,该支撑柱与面板固化在一起并在表面形成凸起。公告号为CN2679958的技术专利提供一种内外环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铁粉芯和加热线圈,其线圈盘支架分为内环支架和外环支架,设置在内外环支架和铁粉芯上的加热线圈也分为相隔离的内加热线圈盘和外加热线圈盘。所述的内、外环支架和内、外加热线圈盘在同一平面上,或在不同平面上,或在圆弧锅底内凹弧面上。内加热线圈盘与外加热线圈盘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联接;加热线圈盘一般为内凹的盘状。广大消费者迫切需求加热面积大,而且加热均匀的大功率炒菜锅的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加热线圈盘的线圈均采用平面盘状绕制,造成线圈的漏磁较大,磁力线相对分散等问题,提供一种不仅加热面积大,而且加热面均匀,主要适用于大功率电磁炉及类似加热装置的多管状加热线圈盘。本技术设有线圈盘体、磁芯和加热线圈,线圈盘体上设有至少2根管状线圈骨架,加热线圈绕制在管状线圈骨架上。所述的线圈盘体设有至少1个盘体,所述的盘体可为平面盘体、曲面盘体或弧面盘体等。所述的管状线圈骨架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或弧面上。所述的各加热线圈互相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各加热线圈可为单层绕制管状加热线圈,或多层绕制管状加热线圈。位于弧面上的管状线圈骨架结构适用于圆弧锅底的锅具使用,尤其是大功率炒锅。各个加热线圈可同方向绕制,或正反向间隔绕制,或分段跨接绕制(即每一管状线圈骨架至少绕1圈后即在另一个管状线圈骨架也绕至少1圈,循环往返绕制至全部绕好为止)。各加热线圈的轴心重合或平行或交叉,加热线圈的轴心线垂直于盘体的底面或底面的切平面,(即加热线圈的轴心线垂直于锅具的底面或垂直于加热线圈所设置位置的弧形锅具底面的切平面)。用于绕制线圈的导线最好用110根以上的多股线,以提高线圈Q值。可以将各线圈组成至少一组由电路统一控制或分开控制。磁芯可设置在加热线圈的内部,或设置在加热线圈的内部和底部,或设置在加热线圈的内部、底部和外侧部。加热线圈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半圆形、扇形、多边形等非圆形,所述的多边形最好是三角形或四边形。与现有的平面盘状绕制加热线圈盘相比,本技术采用漏磁少的管状加热线圈,使加热线圈的磁场相对集中,以增强对锅具加热的磁场强度,也有利于电磁炉的磁屏蔽,同时产生至少2个集中磁场强度峰值群。由于配置磁芯的管状加热线圈比平盘状加热线圈具有电感量大、Q值高、磁力线更密集、漏磁更小、在管状线圈的管口形成的磁场强度也就更强等优点,把线圈管口正对锅具底面且管状加热线圈的轴心线垂直于底面,由此在锅具上产生至少2个加热涡流圈,从而产生更强的至少2个焦耳热加热盘或加热环,对锅具加热更均匀,加热面积更大,加热效率更高,加热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本技术特别可应用于要求加热面积大,而且均匀的大功率炒菜锅。由于所述的管状线圈骨架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或弧面上,因此本技术可适用于平底面锅具和圆弧面锅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同一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剖面(不同平面,适用于凹形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设有2个同心圆线圈盘体24和25、磁芯10~16和管状加热线圈3~9,线圈盘体24和25上相应设有7根管状线圈骨架17~23,管状加热线圈3~9分别绕制在管状线圈骨架17~23上。线圈盘体24和25设计成平面盘体。管状加热线圈3为顺时针方向绕制,管状加热线圈4~9为逆时针方向绕制。管状加热线圈3~9用不间断的串联方式联接,管状加热线圈的首尾分别联接接线端子1和2。各加热线圈的轴心线互相平行。实施例2参见图3,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由于线圈盘体为曲面盘体30,因此设于周边的6根管状线圈骨架与位于中心部分的管状线圈骨架处在不同平面上,使各加热线圈的轴心线互相交叉。实施例3参见图4和5,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在盘体40上设有6根管状线圈骨架415~420,用于绕制管状加热线圈43~48的导线由端子41从线圈骨架415开始按以下次序线圈骨架415-416-417-418-419-420-415-416-417-418-419-420各绕1~2圈,又再次回到线圈骨架415循环绕制,直至绕满加热线圈43~48为止,最后出线端口为导线端子42。磁芯49~54分别设于管状线圈骨架415~420内,由此可见,加热线圈43~48都是同方向绕制,它们之间的跨接线也就在加热线圈盘中央形成1个六边形管状线圈。由于6个管状线圈的同向绕制,当加热高频电流通过6个加热线圈时,6个加热线圈的磁力线在通过中央六边形管状线圈时,磁力线方向一致,各加热线圈的轴心线互相平行。因此,在锅具中央底部产生1个加热涡流盘,加上外围6个管状加热线圈在锅具上所产生的6个涡流盘,总共产生7个涡流盘。由此可见,上述绕制的6个管状加热线圈盘对锅具的加热面积比单盘式或双环盘式的加热面积要大得多,而且加热更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在消耗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显然本技术的加热效率比单盘式或双环盘式的加热效率高得多。实施例4参见图6,与实施例3类似,其区别在于线圈盘体为曲面盘体60,6根管状线圈骨架61的顶部平面呈倾斜,但各加热线圈62的轴心线互相平行。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多管状加热线圈盘,设有线圈盘体、磁芯和加热线圈,其特征在于线圈盘体上设有至少2根管状线圈骨架,加热线圈绕制在管状线圈骨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如深阮道坤邱成潘
申请(专利权)人:黄如深阮道坤邱成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