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340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组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主体、第一建筑体和第二建筑体,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底部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孔,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所述第一建筑体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建筑体的左侧贯穿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建筑体和连接件主体之间设置有柔性接触机构,通过在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中设置的柔性接触机构,进而使第二建筑体与连接件主体间达到了柔性接触的目的,有效的缓解了安装时所产生的硬性作用力,提高了连接组件的强度,便于后续的使用。便于后续的使用。便于后续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组件
,具体为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装配式建筑连接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其连接组件的连接件主体大多与建筑体之间直接接触,因此在安装时,使得第二建筑体容易对连接件主体施加硬性作用力,进而导致连接件主体受到损坏,降低了连接组件的强度韧性,由此不利于后续的使用,且连接组件中连接件主体不具备建筑体之间定位安装的功能,使得安装人员无法快速的定位安装点,由此降低了安装人员对建筑体间进行安装的效率。
[0003]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主体、第一建筑体和第二建筑体,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底部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孔,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孔,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所述第一建筑体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建筑体的左侧贯穿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建筑体和连接件主体之间设置有柔性接触机构;
[0007]所述柔性接触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件主体右侧的高强度弹簧,所述高强度弹簧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接触块。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槽孔的内部与第一加强筋的外侧相匹配,所述第二槽孔的内部与第二加强筋的外侧相匹配,所述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分别与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的中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建筑体的顶部和第二建筑体的左侧分别与连接件主体的底部、右侧相适配。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方形槽的表面呈光滑状,且其的顶部表面与第二建筑体的底部相贴合。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高强度弹簧有多个,多个所述高强度弹簧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件主体右侧的边缘处,且其关于连接件主体的右侧中轴线呈前后对称设置。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板的竖截面形状呈U形结构,所述固定板的顶部与连接件主体的顶部表面平齐,且其的底部与支撑板的顶部表面不接触,所述接触块
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中,通过在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中设置的柔性接触机构,从而利用柔性接触中的高强度弹簧、固定板和接触块的结构设计,使第二建筑体与接触块相接触并产生移动,随即固定板逐渐挤压高强度弹簧,进而使第二建筑体与连接件主体间达到了柔性接触的目的,有效的缓解了安装时所产生的硬性作用力,提高了连接组件的强度,便于后续的使用。
[0015]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从而利用第一槽孔、第二槽孔、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结构设计,第一加强筋与第一槽孔匹配卡合,第二加强筋与第二槽孔匹配卡合,实现了第一建筑体、第二建筑体与连接件主体的安装,进而达到了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定位安装的目的,给安装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安装人员对建筑体间进行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连接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主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连接件主体;101、第一槽孔;102、第二槽孔;103、支撑板;1031、方形槽;2、第一建筑体;201、第一加强筋;3、第二建筑体;301、第二加强筋;4、柔性接触机构;401、高强度弹簧;402、固定板;403、接触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5]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主体1、第一建筑体2和第二建筑体3,连接件主体1的底部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孔101,连接件主体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孔102,连接件主体1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03,支撑板103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1031,第一建筑体2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01,第二建筑体3的左侧贯穿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01;
[0026]其中,第一建筑体2的顶部和第二建筑体3的左侧分别与连接件主体1的底部、右侧相适配,方形槽1031的表面呈光滑状,且其的顶部表面与第二建筑体3的底部相贴合,便于第二建筑体3的底部与方形槽1031配合移动,第一槽孔101的内部与第一加强筋201的外侧相匹配,第二槽孔102的内部与第二加强筋301的外侧相匹配,第一槽孔101和第二槽孔102分别与第一加强筋201、第二加强筋301的中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槽孔101、第二槽孔102分别与第一加强筋201、第二加强筋301相互配合,实现了第一建筑体2和第二建筑体3与连接件主体1间的定位卡合,进而有效的解决了连接组件中连接件主体1不具备建筑体之间定位安装的问题,使得对装配式建筑的便捷安装。
[0027]在该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2和图3,第二建筑体3和连接件主体1之间设置有柔性接触机构4,柔性接触机构4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件主体1右侧的高强度弹簧401,高强度弹簧40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402,固定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主体(1)、第一建筑体(2)和第二建筑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主体(1)的底部表面开设有第一槽孔(101),所述连接件主体(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二槽孔(102),所述连接件主体(1)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03),所述支撑板(103)的顶部开设有方形槽(1031),所述第一建筑体(2)的顶部贯穿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01),所述第二建筑体(3)的左侧贯穿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01),所述第二建筑体(3)和连接件主体(1)之间设置有柔性接触机构(4);所述柔性接触机构(4)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件主体(1)右侧的高强度弹簧(401),所述高强度弹簧(40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402),所述固定板(402)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接触块(4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便捷的装配式建筑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孔(101)的内部与第一加强筋(201)的外侧相匹配,所述第二槽孔(102)的内部与第二加强筋(301)的外侧相匹配,所述第一槽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文杰杨永伟邢凯霖刘洋庄铭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