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信烟专利>正文

电能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3205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电能加热装置,主要是于加热筒内设数个回流管,回流管的两端穿出加热筒两封闭端,配合两具有不同分隔区域的回流盖,使回流管内的水流可于两回流盖内相互流通,并使回流管于加热筒内成直线状态,而设于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亦可直线地设置,并将加热线圈两不极性电极分设于加热筒两端回流盖的外侧,距离相当地远,不同极性电极不致短路、漏电,可有效地避免电能加热装置因漏电而伤人。(*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能加热装置,主要是于加热筒两端,配合两具有不同分隔区域的回流盖,使加热筒内的回流管可设成直线状,而回流管内部加热线圈,亦可转换成直线状态,加热线圈两极便能分设于加热筒的两端,不会过于接近,可避免因电极过于接近而发生短路、漏电的情况,确保使用的安全。现代社会对于电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许多事情为求迅速干净,大都改用电来帮助处理,以加热煮水而言,除了一部份仍使用危险性较高的瓦斯外,一般常见如洗澡用、饮水用等,使用电热煮水的加热装置已然相当普遍。而目前以电热方式煮水的结构,如图5所示,于顶端为开口状的加热筒60,其开口端供一盖板61盖设,盖板61下方设有数组成U形的加热铜管62,加热铜管62的两电极63、64向上穿过盖板61,同设于盖板61顶端面上。由于一般饮水机或热水器不可能会有太大的空间容置该加热筒60,而加热筒60还必须要有相当的空间供水流动作热交换,因此加热筒60均成瘦长型,故盖板61的面积相当有限,倘有多组加热铜管62同时设于盖板61上时,电极63、64间的距离即相当接近,一但有受潮的情况,电极63、64间极易因而短路或造成漏电的情况,而于加热筒60内的加热铜管62,亦由于过份接近,且又有水中介于其间,而水加热后容易离子化,导电性增强,将更容易产生短路或漏电的情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电能的损失事小,因漏电而电击使用人员事大,严重时,更可能危及使用人员的生命,而被电热水器漏电电击的消息常有耳闻,所以此种加热装置实有改良的必要。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电能加热装置,于加热筒内设置直线状回流管,回流管内设加热线圈,回流管两端分别穿出加热筒封闭端,加热筒两端外侧盖设具有不同回流区域的回流盖,使回流管内流动的水流,可经由各回流盖内的回流区域,形成一顺畅的流路,可供水流过并与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进行热交换,由于回流盖配合加热筒的设置,使加热筒内的回流管自成直线的状态,于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两电极,可分别设于加热筒两端回流盖外侧端面上,使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完全分隔于加热筒两侧,彻底除去了不同极性的电极间相互短路而造成漏电的可能因素,成为一安全可靠的电能加热装置,以克服现有电能加热装置的不足。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系统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入水回流盖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出水回流盖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组合平面示意图;图5为习用品的立体系统分解图。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一中空圆柱形的加热筒10,筒体两端分别以固定板11封闭,数根中空直杆状回流管21~25贯穿加热筒10,回流管21~25内部设有加热线圈30,而管体两端分别穿出加热筒10两端的固定板11外。于加热筒10两端外侧,分别盖设入水及出水的回流盖40、50,回流管21~25的两端分别穿入两回流盖40、50内,藉两回流盖40、50上不同回流区域的设置(如图2、3所示),使各回流管21~25端部可于两回流盖40、50内两两相通,形成一顺畅的流路,而使加热筒10内的回流管21~25可设成直线状柱体,如此于回流管21~25内的加热线圈30的不同极性的电极31、32即可分别设置于加热筒10两端回流盖40、50外侧。(如图4所示),相距甚远,不同极性的电极31、32根本不可能发生短路或漏电的情形,足以确保使用的安全,而且各回流管21~25内部加热线圈30同一极性的电极31、32,分别设置于回流盖40、50的外侧,在同一端的加热线圈30的电极均相同,各回流管21~25内的加热线圈30应不致有相互短路或漏电的现象发生。以下再针对附图所示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以说明本技术中加热流路是如何改变,而能使加热线圈30及回流管21~25能在加热筒10中呈直线地设置,而确实达到隔离加热线圈30两不同极性的电极31、32的。请参阅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加热筒10内部横设五支回流管21~25,该五支回流管21~25分别设于圆周五等分处,其中,入水的回流管由于必须安装管路与通电控制阀连通,其内部不装置加热线圈30,而其他四支回流管内部则设有加热线圈30。加热筒10两端的回流盖40、50分别设固定板41、51,可藉螺栓配合螺帽与加热筒10两端的固定板11相结合。两回流盖40、50的固定板41、51与加热筒10固定板11间,分别由两回流盖40、50的固定板41、51伸出一回流盘42、52,其中,入水回流盖40的回流盘42可供一入水管43穿入并与第一回流管21端部接合,回流盘42相对于第二、三回流管22、23端部,设有圈绕该两端部的第二回流区44,相对于第四、五回流管24、25端部则设有圈绕该两端部的第四回流区45,而第二、三回流管22、23与第四、五回流管24、25端部分别设有相对的缺口,供各回流管内的水相互流通。另于出水回流盖50的回流盘52上,相对于第一、二回流管21、22端部设置圈绕该两端部的第一回流区53(请配合图3所示),而于相对第三、四回流管23、24处设第三回流区54,又于第三回流区54内相对于第五回流管25处外接一出水管55,藉以将流至第五回流管25内的水经由出水管55导出加热筒10及两回流盖40、50。水由入水管43经过入水回流盖40进入第一回流管21,至出水回流盖50回流盘52的第一回流区53回流至第二回流管22,再从第二回流管22另一端入水回流盖40回流盘42的第二回流区44回流至第三回流管23,再到达出水回流盖50的回流盘52的第三回流区54,然后流入第四回流管24内,第四回流管24再将水送至入水回流盖40的回流盘42的第四回流区45,再送入第五回流管25,最后由出水回流盖50的出水管55流出。这一回流的过程甚为顺畅,而且水经过回流管21~25时,经过其内部的加热线圈30加热,水已具有相当高的温度,可随即使用。本技术通过上述两回流盖40、50的回流盘42、52内的各回流区域的设置,使各回流管21~25可成直线地设置,而使设于回流管21~25内部的加热线圈30亦可配合成直线设置,加热线圈30两端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31、32即可被有效地分离,而不致过于接近而导致不同极性的电极31、32短路或漏电,可以确保使用的安全。综上所述,本技术确实具有保护使用者安全的功效,且在结构设计上具有创新性,为一颇具实用性及安全性的电能加热装置。权利要求1.一种电能加热装置,具有一加热筒及加热用的加热线圈,其特征在于,加热筒为两端密封中空筒状,回流管贯穿其中,回流管两端分别穿出加热筒密封的两端,并分别伸入盖于加热筒两端外侧的回流盖的回流盘中,回流盘内分别具不同的回流区,藉以使各回流管端部两两相通,形成一流路,设于各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的不同极性的电极分别设于加热筒两端回流盖的外侧端面上而相互分离。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电能加热装置,主要是于加热筒内设数个回流管,回流管的两端穿出加热筒两封闭端,配合两具有不同分隔区域的回流盖,使回流管内的水流可于两回流盖内相互流通,并使回流管于加热筒内成直线状态,而设于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亦可直线地设置,并将加热线圈两不极性电极分设于加热筒两端回流盖的外侧,距离相当地远,不同极性电极不致短路、漏电,可有效地避免电能加热装置因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能加热装置,具有一加热筒及加热用的加热线圈,其特征在于,加热筒为两端密封中空筒状,回流管贯穿其中,回流管两端分别穿出加热筒密封的两端,并分别伸入盖于加热筒两端外侧的回流盖的回流盘中,回流盘内分别具不同的回流区,藉以使各回流管端部两两相通,形成一流路,设于各回流管内的加热线圈的不同极性的电极分别设于加热筒两端回流盖的外侧端面上而相互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信烟
申请(专利权)人:廖信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