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该装置包括穿刺引流机构以及固定敷贴,穿刺引流机构包括抽液器、穿刺针、吸液管道、接头以及引流袋,吸液管道的一端与穿刺针相连通,另一端与抽液器的头部相连通,接头设置于抽液器的尾部,引流袋与接头通过排液管道连通,抽液器在推、拉行程中均能够将腹腔积液抽出并通过接头排入引流袋;固定敷贴用于固定穿刺针,并在使用时敷贴于患者的穿刺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固定更为稳定,不但能减少人力需求,还能避免手部疲劳、手部抖动导致穿刺针移位、穿刺针脱出或穿刺针过深导致内脏损伤,操作更加简便,同时频繁断开抽液器,降低了腹腔感染以及器械污染的风险。降低了腹腔感染以及器械污染的风险。降低了腹腔感染以及器械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腹腔穿刺仍然是病房必备操作,其在大量腹水穿刺抽液减压及腹水定性、定量检验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较多。现有的传统腹腔穿刺进行操作时需要多个人配合,其中,穿刺时需要一个人将穿刺针固定在皮肤表面,而抽液则是由另一个人执行,浪费人力;另外,在需要留取腹腔积液至标本容器内进行送检时,则需要将注射器的管道断开才能留取标本,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且穿刺抽液过程中,如果腹腔积液量较大,需要频繁断开注射器与穿刺抽液管道,这样增加了腹腔与外界环境暴露等风险及穿刺管道、注射器污染等风险,且重复操作繁琐,增加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浪费人力、操作繁琐、感染风险大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包括:
[0005]穿刺引流机构,所述穿刺引流机构包括抽液器、穿刺针、吸液管道、接头以及引流袋,所述吸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穿刺针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液器的头部相连通,所述接头设置于所述抽液器的尾部,所述引流袋与所述接头通过排液管道连通,所述抽液器在推、拉行程中均能够将腹腔积液抽出并通过所述接头排入引流袋;
[0006]固定敷贴,所述固定敷贴用于固定所述穿刺针,并在使用时敷贴于患者的穿刺部位。
[000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抽液器包括:
[0008]抽液筒,所述抽液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设有活塞柄,所述活塞柄一端伸出所述抽液筒的尾部;
[0009]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抽液筒的头部内侧,并与所述抽液筒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三空腔;
[0010]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抽液筒尾部内侧,并与所述抽液筒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四空腔;
[0011]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设置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00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抽液筒的外壁形成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与第三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能实现第三空腔向第五空腔的单向导通,所述第五空腔与第四空腔之间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能实现第四空腔向第五空腔的单向导通。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
[0014]第一阀环,所述第一阀环的外周壁与所述抽液筒的内周壁连接,所述第一阀环靠近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挡条;
[0015]第一阀片,所述第一阀片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阀环靠近第三空腔的一侧;
[0016]其中,当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挡条贴合时,所述第一单向阀不导通,当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挡条分离时,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积液向所述第三空腔单向导通。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
[0018]第二阀环,所述第二阀环的外周壁与所述抽液筒的内周壁连接,所述第二阀环靠近所述第二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条;
[0019]第二阀片,所述第二阀片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阀环靠近所述第四空腔一侧;
[0020]其中,当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挡条贴合时,所述第二单向阀不导通,当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挡条分离时,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积液向所述第四空腔单向导通。
[00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接头与第五空腔相连通,用于将第五空腔内的积液导至引流袋。
[00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穿刺针包括穿刺套管,所述穿刺套管与吸液管道相连通,所述穿刺套管上设置有穿刺针芯。
[002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敷贴包括贴合部以及侧翼部,所述贴合部上开设有避让缝,所述侧翼部设置于所述避让缝的两侧,所述贴合部用于敷贴在患者皮肤表面且所述避让缝对应穿刺点,所述侧翼部用于固定穿刺套管。
[00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引流袋上设置有限液线。
[002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接头为三通接头。
[002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7]本技术先穿刺针以合适角度成功进入腹腔合适深度后,将固定敷贴绕穿刺针进行固定,抽液前,用吸液管道将穿刺套管和抽液器连接,同时用排液管道将接头与引流袋连接,穿刺针通过固定敷贴固定在患者皮肤表面,无需人为固定,不但减少人力需求,固定更为稳定,避免因长时间固定穿刺针导致手部疲劳、手部抖动导致穿刺针移位、穿刺针脱出或穿刺针过深导致内脏损伤,同时也减少患者不适,同时可以实现单人操作,操作更加简便,其次,抽液器在推、拉行程中均能够将腹腔积液抽出并通过接头排入引流袋,有效提高了抽液效率,也减少操作难度,该方案能够减少频繁断开抽液器,降低腹腔与外界相通的风险,同时降低抽液管道与注射器污染的风险,又能通过接头留取腹腔积液至标本容器内进行送检,无需频繁断开抽液器与其他管道,操作简单,能进一步减少腹腔感染或器件污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所述抽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所述活塞与活塞柄的装配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所述导流管与第一、第二单向阀的装配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本技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100、穿刺引流机构;110、抽液器;1101、抽液筒;1102、第一单向阀;1102a、第一阀环;1102b、第一挡条;1102c、第一阀片;1103、第二单向阀;1103a、第二阀环;1103b、第二挡条;1103c、第二阀片;1104、第一空腔;1105、第二空腔;1106、活塞;1107、活塞柄;1108、第三空腔;1109、第四空腔;1110、导流管;1111、第五空腔;1112、第三单向阀;1113、第四单向阀;120、穿刺套管;130、吸液管道;140、穿刺针芯;150、接头;160、引流袋;170、排液管道;200、固定敷贴;210、贴合部;220、避让缝;230、侧翼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头部”、“尾部”、“内”、“外”、“之间”、“靠近”、“远离”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7]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引流机构,所述穿刺引流机构包括抽液器、穿刺针、吸液管道、接头以及引流袋,所述吸液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穿刺针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液器的头部相连通,所述接头设置于所述抽液器的尾部,所述引流袋与所述接头通过排液管道连通,所述抽液器在推、拉行程中均能够将腹腔积液抽出并通过所述接头排入引流袋;固定敷贴,所述固定敷贴用于固定所述穿刺针,并在使用时敷贴于患者的穿刺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液器包括:抽液筒,所述抽液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设有活塞柄,所述活塞柄一端伸出所述抽液筒的尾部;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抽液筒的头部内侧,并与所述抽液筒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活塞之间形成第三空腔;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抽液筒尾部内侧,并与所述抽液筒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四空腔;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设置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液筒的外壁形成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与第三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能实现第三空腔向第五空腔的单向导通,所述第五空腔与第四空腔之间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能实现第四空腔向第五空腔的单向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腹腔穿刺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阀环,所述第一阀环的外周壁与所述抽液筒的内周壁连接,所述第一阀环靠近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雷,张辉,董俊超,郭予雄,郑贵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