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2153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和多个间隔件,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d1m、d2m、d3m、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成像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一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用户对设备的体验感要求越来越高,往往需要设备更加小型化和轻薄化,也就导致对设备上搭载的成像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成像镜头体积更小更轻薄以适应电子设备,还要保证成像质量。但是,提高成像质量通常需要增加透镜的数量,现有的成像镜头通常使用五片透镜,成像镜头的总长和体积较大,无法满足设备轻薄化的需求,使小型化较为困难。并且五片透镜之间承靠的间隔件的数量也在增加,伴随间隔件的尺寸较大也会进一步增大成像镜头的体积。同时为了配合五片透镜的成像镜头内部大尺寸的透镜和间隔件,镜筒的尺寸往往较大,如果减小镜筒尺寸,需要保证内部的透镜和间隔件的尺寸较小以对镜筒配合,导致成像镜头小型化更加困难。
[000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成像质量和小型化难以兼顾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镜筒的总长L、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

D0s)/(L

f)<12;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
[0006]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光学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

D1s)/CT2<7。
[0007]进一步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

d1m)/(CT1

CT2)<20。
[0008]进一步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
[0009]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

2<f3/f2+D2s/d2s<2。
[0010]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

R7/d3m|<35。
[0011]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

1<R8/R9<0,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

R8)/(d4m

d4s)<8。
[0012]进一步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

D1m)<7。
[0013]进一步地,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镜筒完全承靠。
[0014]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

7<fi/d(i

1)m<0,其中,fi为第i透镜的光焦度,d(i

1)m为与第i

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

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
[0015]进一步地,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

dis)/|Ni

N(i+1)|<30,其中,Ni为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i从1、2、3、4中取值。
[0016]进一步地,第四主间隔件的厚度在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中最大,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厚度中最大。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镜筒;容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容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多个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一主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二主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三主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所述间隔件为第四主间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之间满足:d1m<d2m<d3m<d4m;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m、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所述镜筒的总长L、所述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0<(D0m

D0s)/(L

f)<12;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2m之间满足:2<f2/d1m+f3/d2m<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在所有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中心厚度中最小,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1s、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2s

D1s)/CT2<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1m、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0<(D1m

d1m)/(CT1

CT2)<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2s、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之间满足:

2<f3/f2+D2s/d2s<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3m之间满足:0<|R6/d3s

R7/d3m|<35。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之间满足:

1<R8/R9<0;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所述第四
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之间满足:1<(R9

R8)/(d4m

d4s)<8。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还包括第四辅助间隔件,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四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bm、所述第一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1m之间满足:1<(f2+f5)/(D4bm

D1m)<7。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大于1时,所述成像镜头包括第三辅助间隔件,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三主间隔件的像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部分承靠,所述第三辅助间隔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镜筒完全承靠。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成像镜头的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当第i透镜的光焦度为负时满足:

7<fi/d(i

1)m<0,其中,fi为所述第i透镜的光焦度,d(i

1)m为与第i

1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i

1主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i从2、3、4、5中取值。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第i透镜的折射率与第i+1透镜的折射率相差最大时满足:5<(Dis

dis)/|Ni

N(i+1)|<30,其中,Ni为所述第i透镜的折射率,N(i+1)为所述第i+1透镜的折射率,dis为第i主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is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龙杨泉锋王超郑宗梁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