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壳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板,成型板上设有若干个铜壳成型部,每个铜壳成型部包括第一主体腔、与第一主体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与第一容置槽垂直设置的第二容置槽,第一主体腔贯穿成型板,第一主体腔用于容置主体部,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钩部,第一主体腔的内壁向内凹陷有第三容置槽,第三容置槽和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连通;当进行铜壳成型时,注入到第二容置槽和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木粉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成型后的铜壳脱料;可以解决由于模具和铜壳存在精度差的问题而导致铜壳钩下表面出现薄片型电木粉余料,进而导致后续绕线通电存在严重不良的问题,减少后序清洗、产品挑选和人工去余料工序,提高了产品的效率和质量。产品的效率和质量。产品的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壳加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铜壳加工装置,属于铜壳加工
技术介绍
[0002]在生产换向器时,需要将铜壳整齐排列到压制模具中,然后与电木粉一起压制成型。然而,由于模具和铜壳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当铜壳压入成型模具成型后,铜壳钩下表面会出现薄片型电木粉余料,进而导致后续绕线通电有严重不良的现象,无法使用。而这种余料在后续工序中很难去除,通常会需要大量的手动返工,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壳加工装置,可以解决由于模具和铜壳存在精度差的问题而导致铜壳钩下表面出现薄片型电木粉余料,进而导致后续绕线通电存在严重不良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铜壳加工装置,所述铜壳包括主体部和钩部;所述铜壳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板,所述成型板上设有若干个铜壳成型部,每个所述铜壳成型部包括第一主体腔、与所述第一主体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容置槽垂直设置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主体腔贯穿所述成型板,所述第一主体腔用于容置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钩部,所述第一主体腔的内壁向内凹陷有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和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当进行所述铜壳成型时,注入到所述第二容置槽和所述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木粉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成型后的所述铜壳脱料。
[0006]可选地,每个所述铜壳成型部的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一容置槽以所述第一主体腔的轴线为中心线向外发散分布。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自所述成型板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0008]可选地,所述成型板表面还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和所述第一主体腔连通,所述电木粉从所述进料通道注入到所述铜壳成型部内。
[0009]可选地,所述铜壳加工装置还包括脱料板,所述脱料板上设有若干个铜壳脱料部,每个所述铜壳脱料部包括第二主体腔和若干个与所述第二主体腔连通的脱料腔,所述第二主体腔和所述脱料腔均贯穿所述脱料板,当所述脱料板和所述成型板重叠时,所述第一主体腔和所述第二主体腔、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脱料腔重叠。
[0010]可选地,所述脱料腔自所述第二主体腔内壁向内凹陷形成。
[0011]可选地,若干个所述脱料腔以所述第二主体腔的轴线为中心线向外发散分布。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铜壳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板,成型板上设有若干个铜壳成型部,每个铜壳成型部包括第一主体腔、与第一主体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与第一容置槽垂直设置的第二容置槽,第一主体腔的内壁向内凹陷有第三容置槽,第
三容置槽和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连通,当进行铜壳成型时,注入到第二容置槽和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木粉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成型后的铜壳脱料,可以解决由于模具和铜壳存在精度差的问题而导致铜壳钩下表面出现薄片型电木粉余料,进而导致后续绕线通电存在严重不良的问题,减少后序清洗、产品挑选和人工去余料工序,提高了产品的效率和质量。
[0013]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申请中成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申请中脱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100
‑
铜壳加工装置,1
‑
成型板,11
‑
铜壳成型部,111
‑
第一主体腔,112
‑
第一容置槽,113
‑
第二容置槽,114
‑
第三容置槽,12
‑
进料通道,2
‑
脱料板,21
‑
铜壳脱料部,211
‑
第二主体腔,212
‑
脱料腔,200
‑
铜壳,201
‑
主体部,202
‑
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001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0]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请结合图1至图3,铜壳200包括主体部201和钩部202,主体部201为空心圆柱形结构,钩部202位于主体部201的一端、以主体部201的轴线为中心线向外发散分布。
[0022]如图所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铜壳加工装置100,包括成型板1,成型板1上设有若干个铜壳成型部11,若干个铜壳成型部11均匀分布在成型板1上,如此设置,使得成型板1上可以一次进行多个铜壳200成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3]每个铜壳成型部11包括第一主体腔111、与第一主体腔111连通的第一容置槽112以及与第一容置槽112垂直设置的第二容置槽113,每个铜壳成型部11的第一容置槽112具
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容置槽112以第一主体腔111的轴线为中心线向外发散分布,第一容置槽112和第二容置槽113一一对应,第一容置112和第二容置槽113自成型板1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主体腔111贯穿成型板1,第一主体腔111用于容置主体部201,第一容置槽112用于容置钩部202,第二容置槽113用于容置后续灌入的电木粉。第一主体腔111的内壁向内凹陷有第三容置槽114,第三容置槽114和第一容置槽112、第二容置槽113连通,当进行铜壳200成型时,注入到第二容置槽113和第三容置槽114内的电木粉会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成型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壳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壳包括主体部和钩部;所述铜壳加工装置包括成型板,所述成型板上设有若干个铜壳成型部,每个所述铜壳成型部包括第一主体腔、与所述第一主体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容置槽垂直设置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主体腔贯穿所述成型板,所述第一主体腔用于容置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钩部,所述第一主体腔的内壁向内凹陷有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和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当进行所述铜壳成型时,注入到所述第二容置槽和所述第三容置槽内的电木粉形成一个整体,以方便成型后的所述铜壳脱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壳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铜壳成型部的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一容置槽以所述第一主体腔的轴线为中心线向外发散分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壳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胜,刘堂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