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185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包括扭力盒本体,所述扭力盒本体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内盒体和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和所述内盒体均一体压铸成型,且所述内盒体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转向助力器的第二安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通过扭力盒的压铸成型,可便于扭力盒的制备,提升制备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提升碰撞力传递能力,而利于提升其整体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特别涉及一种驾驶侧扭力盒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驾驶侧扭力盒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扭力盒作为前机舱纵梁到门槛梁、前地板、前围下横梁之间的重要连接及传力构件,在车身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扭力盒通常为钢质钣金结构,并通过多个钢质钣金件焊接而成,这种结构的扭力盒不仅结构复杂,不易加工制造,难以满足周边零部件的设置需求,并且也存在结构强度仍有不足,应对正碰及侧碰冲击的能力较差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扭力盒整体结构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驾驶侧扭力盒结构,以能够提升扭力盒的结构性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包括扭力盒本体,所述扭力盒本体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内盒体和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和所述内盒体均一体压铸成型,且所述内盒体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转向助力器的第二安装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上设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向前鼓起的鼓起结构,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鼓起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鼓起结构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内盒体上的供所述转向管柱通过的转向管柱过孔,以及围绕所述转向管柱过孔设置的多个转向管柱安装孔;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由所述鼓起结构的底部构成的转向助力器安装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上设有位于所述鼓起结构外侧的内纵梁连接板,所述外盒体上设有与所述内纵梁连接板相对布置的外纵梁连接板,所述内纵梁连接板和所述外纵梁连接板均沿整车前后方向向前延伸,且所述内纵梁连接板和所述外纵梁连接板扣合相连,并在两者之间围构形成供前机舱纵梁的后端插入的纵梁连接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外盒体上设有挡置在所述纵梁连接腔后方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用于限制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伸出所述纵梁连接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上设有将所述鼓起结构和所述内纵梁连接板连接的第一加强筋板,且所述第一加强筋板连接在所述内纵梁连接板的侧部;和/或,所述内盒体上设有与所述内纵梁连接板的顶部连接的第二加强筋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的后端面上设有与前围下横梁相连的前围下横梁连接面,并在所述鼓起结构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前围下横梁连接面;和/或,
[0012]所述外盒体上设有位于所述内盒体后方的前围下横梁搭接板,以及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搭接板上方的前围下横梁连接板,且所述外盒体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搭接
板和所述前围下横梁连接板之间的嵌入空间,所述嵌入空间供前围下横梁的端部嵌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上设有与前减震塔的面向车内的一侧连接的前减震塔连接板,所述外盒体上设有多处与所述前减震塔的面向车外的一侧连接的前减震塔连接面;和/或,所述内盒体的顶部设有与前围上横梁连接的前围上横梁连接边。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盒体上设有与前围板连接的前围板连接面;和/或,所述外盒体上设有与前地板连接的前地板连接边,以及与侧围内板连接的侧围连接板。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6]本技术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由一体压铸成型的内盒体和外盒体组成,由此通过扭力盒的压铸成型,可利用压铸成型的特点,便于扭力盒的制备,提升制备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提升其碰撞力传递能力,同时,通过在内盒体上设置分别用于转向管柱及转向助力器安装的安装部,也能够便于周边零部件的设置,以及利用扭力盒提升周边零部件设置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扭力盒的整体性能。
[0017]此外,鼓起结构的设置,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内盒体的结构强度,也能够间接提升两个安装部安装的可靠性。第一安装部由转向管柱过孔和转向管柱安装孔构成,结构简单,便于设计以及转向管柱的安装,第二安装部为鼓起结构底部构成的转向助力器安装板,结构简单,也能够保证转向助力器安装的稳定性。
[0018]其次,通过内纵梁连接板和外纵梁连接板围构形成纵梁连接腔,可便于扭力盒与前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保证与前机舱纵梁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限位凸台的设置,可保证前机舱纵梁连接位置的准确性,并且也能够在汽车正碰时,承接前机舱纵梁传递的正碰力,利于碰撞力向扭力盒传递。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内盒体的结构强度,尤其是能够提高与前机舱纵梁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提升扭力盒与前机舱纵梁连接的可靠性。
[0019]另外,前围下横梁连接面的设置,以及前围下横梁搭接板和前围下横梁连接板的设置,可利于扭力盒和前围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保证连接可靠性。前减震塔连接板以及前减震塔连接面的设置,可利于扭力盒与前减震塔之间的连接,前围上横梁连接边的设置,可利于扭力盒与前围上横梁之间的连接。前围板连接面的设置,可利于扭力盒与前围板之间的连接,前地板连接边与侧围连接板的设置,则利于扭力盒与前地板以及侧围内板之间的连接。
[0020]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中设有如上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
[0021]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可便于扭力盒的制备,提升其制备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扭力盒的结构强度,提升其碰撞力传递能力,同时,还能够便于周边零部件的设置,提升周边零部件设置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扭力盒的整体性能,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扭力盒结构在汽车中的设置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扭力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5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外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内盒体;2、外盒体;3、前机舱纵梁;4、前减震塔;5、前围上横梁;6、前围下横梁;7、侧围内板;8、前围板;9、前地板;10、门槛梁;
[0033]101、转向管柱过孔;102、转向管柱安装孔;103、鼓起结构;104、内纵梁连接板;105、第一加强筋板;106、第二加强筋板;107、前围下横梁连接面;108、前围上横梁连接边;109、前减震塔连接板;1010、前围板连接面;
[0034]201、外纵梁连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扭力盒本体,所述扭力盒本体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内盒体(1)和外盒体(2),所述外盒体(2)和所述内盒体(1)均一体压铸成型,且所述内盒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转向助力器的第二安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1)上设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向前鼓起的鼓起结构(103),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鼓起结构(103)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鼓起结构(10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内盒体(1)上的供所述转向管柱通过的转向管柱过孔(101),以及围绕所述转向管柱过孔(101)设置的多个转向管柱安装孔(102);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由所述鼓起结构(103)的底部构成的转向助力器安装板(103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1)上设有位于所述鼓起结构(103)外侧的内纵梁连接板(104),所述外盒体(2)上设有与所述内纵梁连接板(104)相对布置的外纵梁连接板(201),所述内纵梁连接板(104)和所述外纵梁连接板(201)均沿整车前后方向向前延伸,且所述内纵梁连接板(104)和所述外纵梁连接板(201)扣合相连,并在两者之间围构形成供前机舱纵梁(3)的后端插入的纵梁连接腔(Q)。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2)上设有挡置在所述纵梁连接腔(Q)后方的限位凸台(202),所述限位凸台(202)用于限制所述前机舱纵梁(3)的后端伸出所述纵梁连接腔(Q)。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侧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张涛贺志杰张书任高鹏武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