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184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照灯,设于两轮车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在行驶过程中进行照明,所述车辆前照灯包括灯壳、控制器、角度传感器和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板、第一补光灯和第二补光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角度传感器对所述两轮车在转弯时的倾斜角度进行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反馈至所述控制器,以使得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达到所述预设角度的所述检测数据后对应的控制所述第一补光灯或所述第二补光灯开启,从而实现对所述两轮车转弯时的左侧前方或右侧前方进行补光,以增加所述前照灯的照射范围,提升驾驶员的骑行视野和骑行的安全性,并能够在车辆快速回正的时候不影响车辆的远光等和/或近光灯的照明。响车辆的远光等和/或近光灯的照明。响车辆的远光等和/或近光灯的照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照灯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两轮车上且在两轮车转弯时能够朝着转弯方向所对应的车辆侧面暗区进行补光的车辆前照灯。

技术介绍

[0002]车灯是车辆行驶时必备的照明工具,特别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中行驶时,车灯的作用更为凸显。
[0003]针对两轮的电动车或摩托车,由于其一般只设置了一个前照灯,因此,两轮的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前照灯的照射范围有限,特别是在转弯过程中,由于其车身会同步朝着转弯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所以,车辆转弯方向所对应的车辆侧面暗区是难以被照亮的,因此会影响骑行者的视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0004]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实现两轮车转弯时的盲区照亮,所采用的方案是通过设置电机驱动灯座转动实现转弯时的侧面暗区照亮,然而,这样的结构会导致前照灯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和体积相应的增加,另外,由于车辆转弯和回正通常是快速完成的,设置电机驱动灯座转动的方式存在车身已经回正,但灯座还未回正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前照灯的照明效果,并且,在遇到S形连续转弯时,电机需要驱动灯座快速的往复转动,对电机的要求较高,同时,电机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增加前照灯的散热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且不会影响车身回正后的照明效果的车辆前照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照灯,设于两轮车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在行驶过程中进行照明,所述车辆前照灯包括:
[0007]灯壳;
[0008]控制器,设于所述灯壳内;
[0009]角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两轮车转弯时的倾斜角度;
[0010]发光组件,设于所述灯壳内,所述发光组件包括:
[0011]灯板,所述灯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2]第一补光灯,所述第一补光灯设于所述灯板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的左侧前方进行补光;
[0013]第二补光灯,所述第二补光灯也设于所述灯板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的右侧前方进行补光;
[0014]当所述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所述两轮车朝向左侧或右侧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补光灯或所述第二补光灯开启以对所述两轮车的所述左侧前方或所述右侧前方进行补光。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聚光座,所述聚光座设于所述灯板上,并对应所述
第一补光灯和所述第二补光灯分别设有一通孔,其中,每一所述通孔远离所述灯板的一端设有一第一透镜。
[0016]进一步的,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远光灯珠、近光灯珠和日行灯珠,所述远光灯珠、所述近光灯珠和所述日行灯珠均设于所述灯板上,所述远光灯珠设于所述近光灯珠的下方,所述日行灯珠设于所述远光灯珠和所述近光灯珠的周侧,所述聚光座对应所述远光灯珠设有远光聚光孔,对应所述近光灯珠设有近光聚光孔。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近光聚光孔远离所述近光灯珠的一端设有第二透镜。
[0018]进一步的,所述灯壳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面壳连接在所述底壳上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发光组件、所述控制器和所述角度传感器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其中,所述底壳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灯板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聚光座的周侧间隔一定距离设有多个限位凸起,当所述聚光座罩设在所述灯板上时,所述多个限位凸起抵持在所述安装槽的内侧。
[0019]进一步的,至少部分相邻所述限位凸起之间形成有让位槽,所述日行灯珠位于所述让位槽所对应的所述灯板上。
[002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外侧设有环形凹槽,所述面壳靠近所述底壳的一端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并通过固定环与所述底壳连接将所述面壳固定在所述底壳上。
[0021]进一步的,所述灯壳的外侧还连接有安装架,其中,所述安装架上设有两连接部,每一所述连接部间隔一定距离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杆和调节螺杆,所述灯壳对应所述固定螺杆设有固定螺孔,对应所述调节螺杆设有调节槽。
[002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角度传感器对所述两轮车在转弯时的倾斜角度进行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反馈至所述控制器,以使得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达到所述预设角度的所述检测数据后对应的控制所述第一补光灯或所述第二补光灯开启,从而实现对所述两轮车转弯时的左侧前方或右侧前方进行补光,以增加所述前照灯的照射范围,提升驾驶员的骑行视野和骑行的安全性,并能够在车辆快速回正的时候不影响车辆的远光等和/或近光灯的照明。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灯板、聚光座和底壳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灯板、聚光座和底壳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框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100、车辆前照灯;10、灯壳;11、底壳;12、面壳;13、安装腔;14、安装槽;15、固定螺孔;16、调节槽;17、固定环;20、控制器;30、角度传感器;41、灯板;42、第一补光灯;43、第二补光灯;44、聚光座;441、通孔;442、远光聚光孔;443、近光聚光孔;444、限位凸起;445、让位槽;446、环形凹槽;45、第一透镜;46、远光灯珠;47、近光灯珠;48、日行灯珠;49、第二透镜;50、控制开关;60、安装架;61、连接部;70、固定螺杆;80、调节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仅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连接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并不限定连接方式。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33]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前照灯,设于两轮车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在行驶过程中进行照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照灯包括:灯壳;控制器,设于所述灯壳内;角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两轮车转弯时的倾斜角度;发光组件,设于所述灯壳内,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第一补光灯,所述第一补光灯设于所述灯板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的左侧前方进行补光;第二补光灯,所述第二补光灯也设于所述灯板上,用于对所述两轮车的右侧前方进行补光;当所述角度传感器感应到所述两轮车朝向左侧或右侧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补光灯或所述第二补光灯开启以对所述两轮车的所述左侧前方或所述右侧前方进行补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聚光座,所述聚光座设于所述灯板上,并对应所述第一补光灯和所述第二补光灯分别设有一通孔,其中,每一所述通孔远离所述灯板的一端设有一第一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远光灯珠、近光灯珠和日行灯珠,所述远光灯珠、所述近光灯珠和所述日行灯珠均设于所述灯板上,所述远光灯珠设于所述近光灯珠的下方,所述日行灯珠设于所述远光灯珠和所述近光灯珠的周侧,所述聚光座对应所述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三儒
申请(专利权)人:精锐汽车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