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177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淤泥传输机构和支撑机构,装置主体包括吸料筒、机箱与提把;机箱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上端;提把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外表面;装置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淤泥传输机构;淤泥传输机构包括电机、第一锥型齿、第二锥型齿、输料杆、插脚与出料口;电机固定连接在机箱的一端;第一锥型齿插设在电机的内部;第二锥型齿活动连接在第一锥型齿的一端。该河道淤泥处理装置,通过安装淤泥传输机构,实现了提高淤泥处理便捷性和提高淤泥处理效率,提高水利工程实用性的功能,通过安装支撑机构,实现了提高装置主体处理淤泥时的站立稳定性,提升装置主体本身实用性的功能。实用性的功能。实用性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淤泥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淤泥处理
,具体为河道淤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沙长时间在河底堆积形成淤泥,将会造成水流通道狭窄,特别是河道淤泥,若不及时清理,河道淤积将会对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影响,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需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工程,河道淤泥处理也是水利工程的一种重要工序;
[0003]目前传统的河道淤泥处理时,一般采用铲子或是挖掘机将河底的淤泥挖出,但是河道里面还有很多河水,掺杂在淤泥中,造成清理困难的同时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河道淤泥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的河道淤泥处理时,一般采用铲子或是挖掘机将河底的淤泥挖出,但是河道里面还有很多河水,掺杂在淤泥中,造成清理困难的同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淤泥传输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吸料筒、机箱与提把;所述机箱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上端;所述提把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外表面;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淤泥传输机构;
[0006]所述淤泥传输机构包括电机、第一锥型齿、第二锥型齿、输料杆、插脚与出料口;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机箱的一端;所述第一锥型齿插设在电机的内部;所述第二锥型齿活动连接在第一锥型齿的一端;所述输料杆固定连接在第二锥型齿的下端;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安装有支撑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套圈、支杆、横板、马达、螺纹杆与锥插件,所述套圈套设在吸料筒的外侧,所述支杆固定连接在套圈的外侧,所述横板固定连接在支杆的一端,所述螺纹杆插设在横板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插脚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下端,所述出料口固定连接在吸料筒的上端。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型齿的外表面与第二锥型齿的外表面相啮合,所述输料杆的外表面与吸料筒的内壁相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马达固定连接在螺纹杆的上端,所述锥插件固定连接在螺纹杆的下端。
[0011]优选的,所述支杆与横板安装有四组,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与横板的内壁相配合。
[0012]优选的,所述套圈的内壁与吸料筒的外表面相贴合,所述锥插件安装有四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通过在装置主体的内部安装淤泥传输机构的结构设计,通过在吸料
筒的上端安装机箱,在吸料筒的外表面安装提把,使得手持提把带动吸料筒站立在河道中,在机箱的一端安装电机,使得通过启动电机带动第一锥型齿转动,通过第一锥型齿外表面与第二锥型齿啮合,使得带动输料杆转动,通过插脚带动吸料筒定位插设在淤泥中,通过输料杆的转动将淤泥传输向上,从出料口连接管道后导出,从而快速对河道的淤泥抽出进行处理,实现了提高淤泥处理便捷性和提高淤泥处理效率,提高水利工程实用性的功能,解决了传统的河道淤泥处理时,一般采用铲子或是挖掘机将河底的淤泥挖出,但是河道里面还有很多河水,掺杂在淤泥中,造成清理困难的同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0015]2、本技术通过在装置主体的下端安装支撑机构的结构设计,通过在吸料筒的外侧套设套圈,在套圈的一端连接支杆,使得通过支杆连接横板后,在横板的内部插设螺纹杆,通过启动马达带动螺纹杆螺纹旋转,带动锥插件转动后,使得四组锥插件插设在淤泥中,使得支撑装置主体站立稳定,实现了提高装置主体处理淤泥时的站立稳定性,提升装置主体本身实用性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挖掘机和人工手铲,站立在淤泥中易歪斜下,造成站立不稳,使得淤泥处理不便实用性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装置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装置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1、装置主体;11、吸料筒;12、机箱;13、提把;2、淤泥传输机构;21、电机;22、第一锥型齿;23、第二锥型齿;24、输料杆;25、插脚;26、出料口;3、支撑机构;31、套圈;32、支杆;33、横板;34、马达;35、螺纹杆;36、锥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淤泥传输机构2和支撑机构3,装置主体1包括吸料筒11、机箱12与提把13;机箱12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上端;提把13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外表面;装置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淤泥传输机构2;
[0023]淤泥传输机构2包括电机21、第一锥型齿22、第二锥型齿23、输料杆24、插脚25与出料口26;电机21固定连接在机箱12的一端;第一锥型齿22插设在电机21的内部;第二锥型齿23活动连接在第一锥型齿22的一端;输料杆24固定连接在第二锥型齿23的下端;插脚25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下端,出料口26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上端,第一锥型齿22的外表面与第二锥型齿23的外表面相啮合,输料杆24的外表面与吸料筒11的内壁相配合,工作时,通过在吸料筒11的上端安装机箱12,在吸料筒11的外表面安装提把13,使得手持提把13带动吸料筒11站立在河道中,在机箱12的一端安装电机21,使得通过启动电机21带动第一锥型
齿22转动,通过第一锥型齿22外表面与第二锥型齿23啮合,使得带动输料杆24转动,通过插脚25带动吸料筒11定位插设在淤泥中,通过输料杆24的转动将淤泥传输向上,从出料口26连接管道后导出,从而快速对河道的淤泥抽出进行处理。
[0024]请参阅图1、图2和图4,装置主体1的下端安装有支撑机构3,支撑机构3包括套圈31、支杆32、横板33、马达34、螺纹杆35与锥插件36,套圈31套设在吸料筒11的外侧,支杆32固定连接在套圈31的外侧,横板33固定连接在支杆32的一端,螺纹杆35插设在横板33的内部,马达34固定连接在螺纹杆35的上端,锥插件36固定连接在螺纹杆35的下端,支杆32与横板33安装有四组,螺纹杆35的外表面与横板33的内壁相配合,套圈31的内壁与吸料筒11的外表面相贴合,锥插件36安装有四组,工作时,通过在吸料筒11的外侧套设套圈31,在套圈31的一端连接支杆32,使得通过支杆32连接横板33后,在横板33的内部插设螺纹杆35,通过启动马达34带动螺纹杆35螺纹旋转,带动锥插件36转动后,使得四组锥插件36插设在淤泥中,使得支撑装置主体1站立稳定。
[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淤泥传输机构(2)和支撑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包括吸料筒(11)、机箱(12)与提把(13);所述机箱(12)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上端;所述提把(13)固定连接在吸料筒(11)的外表面;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淤泥传输机构(2);所述淤泥传输机构(2)包括电机(21)、第一锥型齿(22)、第二锥型齿(23)、输料杆(24)、插脚(25)与出料口(26);所述电机(21)固定连接在机箱(12)的一端;所述第一锥型齿(22)插设在电机(21)的内部;所述第二锥型齿(23)活动连接在第一锥型齿(22)的一端;所述输料杆(24)固定连接在第二锥型齿(23)的下端;所述装置主体(1)的下端安装有支撑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套圈(31)、支杆(32)、横板(33)、马达(34)、螺纹杆(35)与锥插件(36),所述套圈(31)套设在吸料筒(11)的外侧,所述支杆(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及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弘湘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