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479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它为一方形的盒体,盒体中部通过一隔板将盒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位于通风方向上的前后两面,对应开有一组通风窗口。所述第二腔体为一封闭腔,内部填充有吸音材料。该通风隔声单元是基于亥姆霍兹共振损耗的共振器和通风孔并行排列,当声波频率于共振器频率吻合时,声能被损耗,声波透射率减小,而空气流通未受阻,通风面积可达50%,可以根据减噪环境的频率范围,仅改变狭缝的宽度就可以调节隔声频率。采用该通风隔声单元组成的窗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隔声效果。成的窗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隔声效果。成的窗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隔声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隔声降噪领域,具体是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主要用于通风隔声场合。

技术介绍

[0002]通风和隔声是一对矛盾。隔声要求材料密度大,结构密实无缝,对于低频隔声,更是要求结构厚重,而通风散热又会导致噪声几乎全部泄露。传统的通风隔声窗通常由曲折的通风管道中铺设吸声材料或微穿孔板来组成,虽然降低了噪声,但空气流通受阻。有源通风隔声是通过检测噪声频率,反馈给信号调理和发生装置驱动喇叭产生降噪声音,与声源噪声抵消。但其装置体积庞大,操作方法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风隔声结构单元结构,以用于通风减噪环境。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它为一方形的盒体,盒体中部通过一隔板将盒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0006]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位于通风方向上的前后两面,对应开有一组通风窗口。
[0007]所述第二腔体为一封闭腔,内部填充有吸音材料。
[0008]所述隔板上,开有一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狭缝。
[0009]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壁厚为3mm~10mm。
[0010]优选地所述隔板的厚度与盒体壁厚相等,为3mm~10mm。
[0011]作为选择地,在一些情况下,所述狭缝沿着隔板中部纵向开设。
[0012]作为另一种选择地,在一些情况下,所述狭缝沿着隔板中部横向开设。
[0013]优选地,所述狭缝的开设宽度为1mm~20mm。
[0014]具体地,所述的吸音材料包括但不限定为吸音棉、毛毡、木丝、硅藻泥中的任意一种。
[0015]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外壁材质包括但不限定为金属或硬质塑料。
[0016]进一步地,本技术还要求保护一种通风隔声窗,它由多个上述的通风隔声单元结构依次排列组合而成。
[0017]具体地,多个通风隔声单元结构之间采用包括但不限定为相互卡接、契合、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0018]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是基于亥姆霍兹共振损耗的共振器和通风孔并行排列,当声波频率于共振器频率吻合时,声能被损耗,声波透射率减小,而空气流通未受阻,通风面积可达50%。该通风隔声单元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根据减噪环境的频率范围,仅
改变狭缝的宽度就可以调节隔声频率。采用该通风隔声单元组成的窗体具有良好的通风隔声效果,可以用建筑声学、工业生产以及电子电气设备等需要同时进行噪声屏蔽及热/气流交换的场合。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21]图1是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的局部剖面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的局部剖面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构成的通风隔声窗。
[0025]图5是本技术通风隔声单元构成的通风隔声窗的传声损失测试。
[0026]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27]1第一腔体;11通风窗口;2第二腔体;3隔板;31狭缝;4吸音材料;5通风隔声单元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0029]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0]如图1至图3所示,该通风隔声单元结构为一方形的盒体,盒体中部通过一隔板3将盒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
[0031]其中,第一腔体1位于通风方向上的前后两面,对应开有一组通风窗口11。
[0032]第二腔体2为一封闭腔,内部填充有吸音材料4。
[0033]隔板3上,开有一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的狭缝31。
[0034]空气和声波通过狭缝31流入第二腔体2内;当声波频率与第二腔体2的共振频率吻合时,声波被局限在第二腔体2的空腔内,在第二腔体2的空腔内填充吸音棉等吸音材料4,声波被吸音材料4吸收耗散。气流或者热流可以沿第一腔体1的通风窗口11流通,通风面积可达50%。
[003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每个通风隔声单元结构盒体的壁厚为5mm。隔板3的厚度与盒体壁厚相等,为5mm。
[003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狭缝31沿着隔板3中部纵向开设。在一些情况下,狭缝31也可以沿着隔板3中部横向开设。为了隔离200Hz~1000Hz的交通噪声,狭缝31的开设宽度为1mm~20mm。
[0037]当环境噪声频率变化时,只要改变狭缝31的宽度,就可以达到相应的隔声效果。该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可用于建筑墙体、隔声窗和隔声屏障,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也要避免声固耦合,盒体的壁厚为3mm~10mm。
[0038]如图4所示,将多个上述的通风隔声单元结构5依次排列组合,并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砌成隔声窗,各单元盒体尺寸相同,长0.2m,宽0.2m,沿通风方向的厚度为0.15m,盒体的壁厚5mm,隔板3所隔的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体积相同,通风窗的通风面积50%,隔板纵向狭缝31的开设宽度为2mm。在混响室内测得其传声损失如图5所示,可见在300Hz,传声损失达45dB。对于开有狭缝31的第二腔体2,可以等效为质量弹簧系统,第二腔体2内的空气相当于弹簧,狭缝31内的空气为质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2的共振频率为300Hz,当入射声波频率为300Hz时,第二腔体2发生共振,此时消耗能量最大,入射声能吸收也最大,所以在此频率下声波无法通过第一腔体1,从而实现隔声的效果。该通风隔声结构是基于共振耗能的,使用时,可根据降噪频率定制具体尺寸。
[003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它为一方形的盒体,盒体中部通过一隔板(3)将盒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所述第一腔体(1)位于通风方向上的前后两面,对应开有一组通风窗口(11);所述第二腔体(2)为一封闭腔,内部填充有吸音材料(4);所述隔板(3)上,开有一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的狭缝(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壁厚为3mm~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的厚度与盒体壁厚相等,为3mm~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隔声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31)沿着隔板(3)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英朴张纪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