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9033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其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液冷管包括管柱本体和分液件。管柱本体内设置有冷却腔,所述管柱本体的侧面设置有与电芯的侧面形状适配的冷却弧面,所述冷却弧面朝向所述冷却腔内凹陷;分液件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将所述冷却腔分隔为连通的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液冷管与电芯的侧面接触,使得电芯与液冷管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提高冷却效率。进而提高冷却效率。进而提高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尤其涉及一种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是电动汽车上的主要储能元件,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
[0003]电池模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电芯具有一定的内阻,在工作过程中电芯会产生一定热量,使得电池模组温度升高。电池模组温度过高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一般采用液冷板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液冷板一般安装在电池模组的底部或者顶部,电芯将自身热量从底部或者顶部传递至液冷板,再由液冷板内部的冷却液将电芯热量带走。
[0004]但是,电芯一般呈长柱状,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面积相对较小,导致电芯与液冷板的接触面较小,进而导致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较低,在电池模组温度过高时,液冷板不能够对电芯进行快速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模组中,液冷板对电芯的冷却速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6]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液冷管,包括:
[0008]管柱本体,其内设置有冷却腔,所述管柱本体的侧面设置有与电芯的侧面形状适配的冷却弧面,所述冷却弧面朝向所述冷却腔内凹陷;
[0009]分液件,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将所述冷却腔分隔为连通的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
[0010]可选地,所述分液件包括分水板,所述分水板呈双螺旋结构,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出水流道均呈螺旋状。
[0011]可选地,所述冷却腔仅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分液件还包括过渡连接板,所述过渡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分水板靠近所述冷却腔的开口的一端,将所述冷却腔的开口分隔为进水流道入口和出水流道出口,所述进水流道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流道入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流道出口连通。
[0012]可选地,所述分液件的远离所述冷却腔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冷却腔的内底面之间存在连通通道,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出水流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0013]可选地,沿所述管柱本体的周向,在所述管柱本体的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冷却弧面。
[0014]液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液冷管。
[0015]可选地,所述液冷管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液冷管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0016]可选地,若干个所述液冷管串联连接,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总流道,冷却液能够经由所述总流道的入口依次通过若干个所述液冷管后,再从所述总流道的出口流出。
[0017]可选地,沿所述总流道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在所述总流道内设置有若干个隔板,
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管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隔板与所述液冷管的分液件连接,以使得所述总流道内的冷却液经由进水流道进入所述冷却腔后再经由出水流道流入所述总流道。
[0018]电池模组,包括电芯,还包括上述的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的液冷管的冷却弧面与所述电芯的侧面接触。
[0019]可选地,沿所述液冷管的延伸方向,所述液冷管的尺寸与所述电芯的轴向尺寸相同。
[0020]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电芯和所述液冷系统的液冷管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板。
[0021]可选地,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总流道,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液冷管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个表面,所述液冷管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液冷管的冷却腔通过与其对应的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总流道。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提出的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由液冷管对电芯进行冷却。液冷管对电芯进行冷却时,将其设置在电芯的侧面。使用时,冷却弧面与电芯的侧面接触,由于冷却弧面的形状与电芯的侧面形状适配,保证冷却弧面能够全部与电芯的侧面接触,从而保证电芯与冷却弧面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电芯的侧面设置若干个液冷管,从而使得一个电芯的侧面能够同时与多个液冷管进行热传递,保证对电芯的冷却速度。
[0024]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电芯为上端面或者下端面与液冷板接触,本技术提出的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由液冷管与电芯的侧面接触,使得电芯与液冷管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沿延伸方向截面的剖视图;
[0028]图3是图2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液件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图6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俯视图;
[0034]图9是图6中隐去管柱本体后的示意图;
[0035]图10是图9中A处的放大图;
[0036]图11是图9中隐去支撑板后的示意图;
[003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系统的总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9]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0040]图中:
[0041]10、电芯;20、支撑板;201、通孔;30、总流道;301、隔板;
[0042]1、管柱本体;11、冷却腔;111、进水流道;1111、进水流道入口;112、出水流道;1121、出水流道出口;113、连通通道;12、冷却弧面;
[0043]2、分液件;21、分水板;22、过渡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柱本体(1),其内设置有冷却腔(11),所述管柱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与电芯(10)的侧面形状适配的冷却弧面(12),所述冷却弧面(12)朝向所述冷却腔(11)内凹陷;分液件(2),设置于所述冷却腔(11)内,将所述冷却腔(11)分隔为连通的进水流道(111)和出水流道(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件(2)包括分水板(21),所述分水板(21)呈双螺旋结构,所述进水流道(111)和所述出水流道(112)均呈螺旋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11)仅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分液件(2)还包括过渡连接板(22),所述过渡连接板(22)设置于所述分水板(21)靠近所述冷却腔(11)的开口的一端,将所述冷却腔(11)的开口分隔为进水流道入口(1111)和出水流道出口(1121),所述进水流道(111)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流道入口(1111)连通,所述出水流道(112)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流道出口(112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件(2)的远离所述冷却腔(11)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冷却腔(11)的内底面之间存在连通通道(113),所述进水流道(111)和所述出水流道(112)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13)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管柱本体(1)的周向,在所述管柱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冷却弧面(12)。6.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