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899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包括同轴堆叠的上垫圈和下垫圈,所述下垫圈顶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垫圈底面上对应环形槽位置设置有胀紧弹簧,所述胀紧弹簧与环形槽插接配合设置,所述胀紧弹簧上开设有缺口且其径向截面呈“U”形设置,所述胀紧弹簧外周壁面与环形槽内周壁面贴合设置,所述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设置有用于提高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摩擦力矩的止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用于提高与外界螺母之间摩擦力矩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的垫圈的问题。间摩擦力矩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的垫圈的问题。间摩擦力矩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的垫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摩擦式止滑垫圈


[0001]本技术涉及垫圈
,具体为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

技术介绍

[0002]垫圈指垫在被连接件与螺母之间的零件,一般为扁平形的金属环,用来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不受螺母擦伤,分散螺母对被连接件的压力。现有技术中其也应用于各种轴以及轴承上,但现有技术中的垫圈其与螺母之间的摩擦力矩过低,导致在外界工装运行工况时容易出现垫圈打滑现象,进而导致螺母或螺栓松动,且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高载荷工况,需要垫两个以上的垫圈以承载来自工装的高载荷冲击,但相邻垫圈之间的摩擦力矩较低,使得多个垫圈之间容易出现打滑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用于提高与外界螺母之间摩擦力矩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的垫圈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包括同轴堆叠的上垫圈和下垫圈,所述下垫圈顶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垫圈底面上对应环形槽位置设置有胀紧弹簧,所述胀紧弹簧与环形槽插接配合设置,所述胀紧弹簧上开设有缺口且其径向截面呈“U”形设置,所述胀紧弹簧外周壁面与环形槽内周壁面贴合设置,所述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设置有用于提高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摩擦力矩的止动件。
[0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当止滑垫圈安装在外界工装上时,其上垫圈会与该工装的螺母组件进行接触,而下垫圈则会与该工装的受压件或螺栓进行接触,上述技术中胀紧弹簧与环形槽插接配合,且胀紧弹簧径向截面呈“U”形设置,使得胀紧弹簧能够形变并抵扣在环形槽内周壁上,因胀紧弹簧自身形变机械力使得其抵扣在环形槽内周壁上的作用力较大,该作用力使得胀紧弹簧外周壁与环形槽内周壁之间的摩擦力矩增加,进而防止上垫圈与下垫圈出现打滑现象,进一步的提高了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摩擦力度,避免外界螺母或螺栓因垫圈打滑而出现外旋问题,上述技术中止动件的设置则进一步的提高了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的摩擦力矩,进而避免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出现打滑现象,而上垫圈与下垫圈的设置则提高了垫圈的抗载荷能力,以此适配需要多个垫圈安装的工况;上述技术中胀紧弹簧其只有一个支点与上垫圈连接,进而确保胀紧弹簧能够在环形槽中进行形变并抵扣在环形槽内周壁上。
[000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下垫圈端面上沿其轴线环向排布有若干止动孔,每个所述止动孔上均连通有止动槽,若干所述止动槽均沿下垫圈轴线环向排布设置在下垫圈端面上,每个所述止动槽均由下垫圈端面朝对应止动孔最深处方向倾斜设置,每个所述止动孔中均设置有止动块,每个所述止动块均设置在上垫圈底面上,每个所述止动块呈圆球状设置,每个所述止动块均与各自相邻且对应的止动槽局部相接触设置,若干所述止动块即为止动件。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止动块插设在止动孔中,进而限制上垫圈居于下垫圈上的轴向旋转,而上述技术中止动孔上连通有止动槽且止动块呈圆球状设置,方便上垫圈与下垫圈同轴堆叠,使得上垫圈居于下垫圈单向旋转时,每个止动块均能够通过各自对应的止动槽滑入止动孔中,实现止动块与止动孔的插接配合,进而实现上垫圈与下垫圈的同轴堆叠,且在外界工装运行时避免出现上垫圈与下垫圈分离或出现打滑现象,进而避免外界螺栓或螺母出现外旋现象。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每个所述止动块上均设置有挡面,每个所述止动孔内壁上均设置有挡边,每个所述止动块上的挡面均与各自对应的止动孔上的挡边贴合设置。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挡面和挡边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止动块居于止动孔中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上垫圈与下垫圈分离或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出现打滑现象的问题,进而避免影响到外界工装的实际运行,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垫圈端面和下垫圈底面均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接工装的零部件相接触的连接垫,所述连接垫由聚氨酯材质制成。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连接垫的设置提高了上垫圈和下垫圈与外界螺栓或螺母之间的摩擦力矩,避免上垫圈和下垫圈与外界螺栓或螺母之间出现打滑现象,进而避免影响外界工装的实际运行。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胀紧弹簧由耐磨橡胶材质制成。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胀紧弹簧由耐磨橡胶材质制成,进而提高了胀紧弹簧与环形槽之间的摩擦力矩,确保上垫圈与下垫圈同轴堆叠时上垫圈不会相对于下垫圈出现旋转或打滑现象。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三维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中上垫圈底部三维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中下垫圈顶部三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包括同轴堆叠的上垫圈1和下垫圈2,所述下垫圈2顶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环形槽21,所述上垫圈1底面上对应环形槽21位置设置有胀紧弹簧11,所述胀紧弹簧11与环形槽21插接配合设置,所述胀紧弹簧11上开设有缺口且其径向截面呈“U”形设置,所述胀紧弹簧11外周壁面与环形槽21内周壁面贴合设置,所述上垫圈1与下垫圈2之间设置有用于提高上垫圈1与下垫圈2之间摩擦力矩的止动件,所述下垫圈2端面上沿其轴线环向排布有若干止动孔22,每个所述止动孔22上均连通有止动槽23,若干所述止动槽23均沿下垫圈2轴线环向排布设置在下垫圈2端面上,每个所述止动槽23均由下垫圈2端面朝对应止动孔22最深处方向倾斜设置,每个所述止动孔22中均设置有止动块12,每个所述止动块12均设置在上垫圈1底面上,每个所述止动块12呈圆球状设置,每个所述止动块12均与各自相邻且对应的止动槽23局部相接触设置,若干所述止动块12即为止动件,每个所述止动块12上均设置有挡面121,每个所述止动孔22内壁上均设置有挡边221,每个所述止动块12上的挡面121均与各自对应的止动孔22上的挡边221贴合设置,所述
上垫圈1端面和下垫圈2底面均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接工装的零部件相接触的连接垫3,所述连接垫3由聚氨酯材质制成,所述胀紧弹簧11由耐磨橡胶材质制成。
[001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堆叠的上垫圈和下垫圈,所述下垫圈顶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垫圈底面上对应环形槽位置设置有胀紧弹簧,所述胀紧弹簧与环形槽插接配合设置,所述胀紧弹簧上开设有缺口且其径向截面呈“U”形设置,所述胀紧弹簧外周壁面与环形槽内周壁面贴合设置,所述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设置有用于提高上垫圈与下垫圈之间摩擦力矩的止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摩擦式止滑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垫圈端面上沿其轴线环向排布有若干止动孔,每个所述止动孔上均连通有止动槽,若干所述止动槽均沿下垫圈轴线环向排布设置在下垫圈端面上,每个所述止动槽均由下垫圈端面朝对应止动孔最深处方向倾斜设置,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金臣邬彬彬张润泉苏华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