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包括壳体、风机、电加热器和第一导风圈,壳体内成型有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第二风道的内径小于第一风道的内径;所述风机上设有风叶,风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或位于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电加热器安装在第二风道内;第一导风圈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用于对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导向。本发明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结构紧凑,送风距离远,温升快,同时工作噪声低,使用体验好。使用体验好。使用体验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暖风机,特别涉及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
技术介绍
工业电暖风机是用于工厂、车间等工业领域的电取暖设备,工业电暖风机主要由空气加热器和风机组成,采用先进高效的不发红电热管,机内配有进口高效轻触发动开关,操作简便可靠。适用于空气允许再循环的各种类型车间,当空气中不含灰尘,易燃性的气体时,可作为循环空气采暖之用。工业电暖风机是现代工业热源升级换代的首选产品,是热风输送炉、干燥炉、烘箱、封装机等自动化机械的最佳热风源配置。传统的工业暖风机受结构影响,具体的,壳体(风道)为直筒形,风道中间没有风,中间有很大位置不能分布发热管,同时,送出的热风在出口端呈扩散状,风压低,送风距离短,使用局限性大,同时工作噪声较大,使用体验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出口端风压大、送风距离远的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
[000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包括:壳体1,作为支撑和安装载体,在所述壳体1内成型有横截面为圆形且两端敞口的腔体并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50,且所述第二风道50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风道10的内径;风机4,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10内,所述风机4上设有风叶41,所述风叶4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0内、或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0与所述第二风道50之间,所述风叶41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第二风道50;电加热器7,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50内,用于对所述第二风道5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导风圈8,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50的出风端,用于对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导向。进一步的,所述风叶41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叶41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1。进一步的,所述风叶41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叶41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6。进一步的,所述风叶41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叶41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为0.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50内设有第二导风圈6,所述第二导风圈6位于所述风叶
41与所述电加热器7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圈6与所述风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风叶的直径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圈8和/或所述第二导风圈6由金属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圈8和所述第二导风圈6的结构相同,包括同轴设置的支架环61和支撑环63,所述支架环61与所述支撑环之间周向均布有导风叶片64,所述导风叶片64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风道50的轴线。进一步的,所述风机4为防水风机。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为圆筒形,所述壳体1内同轴设置有圆筒形的内筒体5,所述内筒体5内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内筒体的侧壁设有隔热层。
[0003]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设置内筒体并形成压风段,能提高出风口风压,提高送风距离,传输距离远;设置风叶位置,能大幅提高出风口风速,并降低工作时的风噪,利于提高送风距离,同时降低工作噪声并提高使用体验;设置第二导风圈,能将发散的风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导风圈四周,且使用风道中心有风,为均匀传热做铺垫,进入电加热器传热,由于其中心有风(普通暖风机中间无风),因此能在风道中心处布置发热管,进而提高加热管在风道内的加热面积占比,加热效率高且效果好;同时导风圈采用金属制成,能吸收电加热器的热量后对风道内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增大加热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率和效果,同时降低能源损耗;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结构紧凑,送风距离远,温升快,同时工作噪声低,使用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风机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第二导风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风向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第二导风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第二导风圈的主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的第二导风圈的剖视图;图10为图8中A
‑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参阅图1
‑
图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包括壳体1、风机4、电加热器7和第一导风圈8。
壳体1作为支撑和安装载体用于安装其它部件,在壳体1内成型有横截面为圆形的腔体,该腔体的两端敞口并形成风道,风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50,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50同轴设置,且第二风道50的内(孔)径小于第一风道10的内(孔)径;具体的,该壳体1为两端敞口的圆筒形结构,在壳体1的侧壁设有支撑腿11,该支撑腿11铰接在壳体上,因此,可以能实现转动,用于调节出风方向,其转动轴线平行于水平面、同时垂直于并相交于风道的轴线;在壳体1内通过固定圈51固定有内圈5,该内圈5整体为圆筒形,其与壳体1同轴设置,该内圈内部形成第二风道;风机4安装在第一风道10内,该风机4为防水风机,具有防水功能;具体的,其通过电机支架3安装在第一风道(壳体)内,电机支架4为条形的板状结构,其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壳体的轴线,电机支架4的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1内,在风机4上设有风叶41,该风叶41的转动轴线与壳体(第一风道)同轴,其出风端朝向第二风道50,该风叶41位于第一风道10内、或位于第一风道10与第二风道50之间,该结构能增大出口风压,提高送风距离。本实施例中,该风叶位于第一风道10与第二风道50之间,且风叶41在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风叶41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S1/S2)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1,优选的,(S1/S2)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6,以下以(轴向)高度为40mm的风叶为例,根据不同的风叶位置设置进行试验,对出风口进行风速、风噪检测,参阅表一: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当风叶41在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压风高度)S1与风叶41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为0.5时,出风口的风速最高,同时风噪最低,因此两者(S1/S2)比例为
0.5作为最优实施例。电加热器7安装在第二风道50内,用于对第二风道5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形成热风,本实施例中,该电加热器为电加热管,其为螺旋状结构,为了提高加热效果,该电加热管为双层螺旋结构,即具有两个平行的螺旋结构,提高加热效率。在壳体的顶部设有两个凸起并形成安装部,两个安装部之间设有一杆体13并形成手柄,该手柄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风道的轴线,同时,在壳体的侧壁设有用于控制风机档位的第一控制按(旋)钮及用于控制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的第二控制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作为支撑和安装载体,在所述壳体内成型有横截面为圆形且两端敞口的腔体并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径;风机,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风机上设有风叶,所述风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或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所述风叶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电加热器,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用于对所述第二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导风圈,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用于对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导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叶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叶的轴向高度S2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超长距离送热防水工业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轴向深度S1与所述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枢,董道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