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832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2
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包括支撑柱、控制箱、第一气缸、底座,所述第一气缸位于所述支撑柱内,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底座,所述底座沿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控制箱位于所述底座的下侧且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外周面,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上侧,所述连接柱的上端连接有激光发射器。本设计扫描范围较大、局限性较小、结构稳定。结构稳定。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


[0001]本技术涉及驱鸟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鸟类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但是鸟类给航空安全,水产养殖、果园和农作物种植,电力安全以及环保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鸟类的危害,需要通过一些驱鸟设备对鸟类进行驱赶。其中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激光驱鸟器进行驱鸟,可以在不伤害鸟类的情况下对鸟类进行驱逐。
[0003]现有激光驱鸟器产品和专利技术都是在水平方向作圆周或半圆周扫描,而在竖直方向作角度扫描,例如中国专利CN202354274U,公开了一种激光驱鸟器,该激光驱鸟器的方位角扫射范围为
±
100
°
,俯仰角范围为
±
2.5
°

[0004]但目前危害水产养殖、果园和农作物种植、电力等领域的许多鸟害是鸟类站立时产生的而不是飞行时产生的,而且不同鸟类的体长和同一鸟类的不同个体的体长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竖直方向进行小角度的扫描,不能够确保激光照射到鸟眼,同时各种环境下的地面不一定平整,而激光驱鸟器的发射角度固定,所以存在很多盲区,影响激光驱鸟器的驱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激光扫描范围较小、局限性较大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扫描范围较大、局限性较小的智能激光驱鸟器。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包括支撑柱、控制箱、第一气缸、底座,所述第一气缸位于所述支撑柱内,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底座,所述底座沿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控制箱位于所述底座的下侧且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外周面,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上侧,所述连接柱的上端连接有激光发射器。
[0008]所述连接柱内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上端,所述连接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尾部,所述连接柱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激光发射器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
[0009]所述连接柱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凹槽,其中一个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头部的正下方,另外一个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尾部的正下方,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与所述尾部、头部的外形相匹配。
[0010]所述连接杆上端的中部开设有第一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外周面连接有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内且一端连接于所述尾部,所述第一转动块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
[0011]位于所述尾部下方的凹槽的底壁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与所述第一转动块的
外形相匹配。
[0012]所述支撑杆上端的中部开设有第二U型槽,所述第二U型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外周面连接有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二转动块位于所述第二U型槽内且一端连接于所述激光发射器位于中心处的外周面。
[0013]所述底座包括圆形板、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壳体的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圆形板的下侧,所述转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柱的下端穿过所述圆形板后与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壳体位于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且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柱。
[0014]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圆形板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连接柱、外圈同轴连接于所述圆形板的内壁。
[0015]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电源、四个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转动电机、激光发射器均通过控制开关与电源电连接。
[0016]所述底座的上端设置有透明罩,所述透明罩笼罩在所述激光发射器的外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本技术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中,通过第一气缸控制底座的上下移动,以此来调节激光发射器的高度,通过转动电机控制连接柱转动,以此来控制激光发射器水平方向做圆周运动,使激光发射器在竖直方向不同高度的水平面内作平面扫描运动,保证激光有效地照射到不同体长的鸟类眼睛上。因此,本技术扫描范围较大、局限性较小。
[0019]2、本技术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中,通过设置连接杆和支撑杆,支撑杆为激光发射器提供支撑,连接杆可通过第二气缸上下移动,带动激光发射器在竖直方向上下转动,可以增加激光发射器的照射范围,减少盲区,使驱鸟效果变好;通过设置两个凹槽,使激光发射器向上或向下转动后,可以靠在凹槽内,使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0020]因此,本技术扫描范围较大、驱鸟效果较好、结构稳定。
[0021]3、本技术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中,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将激光发射器分别与连接杆、支撑杆连接,激光发射器上下转动时摩擦较少,同时支撑杆位于激光发射器中部,使激光发射器两边的重量基本保持一致,工作时更加稳定,通过设置转动孔,激光发射器向上转动时,尾部位于凹槽内,第一转动块的端面与凹槽的端面平齐,使激光发射器接触面积更大,工作时更加稳定。因此,本技术结构稳定、驱鸟效果较好。
[0022]4、本技术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中,通过设置四个控制开关,分别对第一气缸、第二气缸、转动电机、激光发射器进行控制,可针对不同的情况控制每一个零部件的使用,通过设置透明罩,可减少灰尘、雨水等对装置的影响,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技术适用性广、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中支撑柱、底座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中底座、连接柱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中激光发射器、连接柱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8]图6是本技术中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技术中激光发射器、连接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30]图8是本技术中激光发射器、支撑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31]图9是本技术中控制箱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中:支撑柱1、控制箱2、底座3、圆形板31、壳体32、第一气缸4、转动电机5、连接柱6、激光发射器7、头部71、尾部72、第二气缸8、连接杆9、支撑杆10、凹槽11、第一U型槽12、第一转动轴13、第一转动块14、转动孔15、第二U型槽16、第二转动轴17、第二转动块18、电源19、控制开关20、透明罩21、轴承22。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4]参见图1至图9,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包括支撑柱1、控制箱2、第一气缸4、底座3,所述第一气缸4位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柱(1)、控制箱(2)、第一气缸(4)、底座(3),所述第一气缸(4)位于所述支撑柱(1)内,所述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底座(3),所述底座(3)沿所述支撑柱(1)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柱(1)的上端,所述控制箱(2)位于所述底座(3)的下侧且安装于所述支撑柱(1)的外周面,所述底座(3)内设置有转动电机(5),所述转动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柱(6),所述连接柱(6)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3)的上侧,所述连接柱(6)的上端连接有激光发射器(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6)内设置有第二气缸(8),所述第二气缸(8)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柱(6)的上端,所述连接杆(9)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激光发射器(7)的尾部(72),所述连接柱(6)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杆(10),所述激光发射器(7)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10)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6)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凹槽(11),其中一个所述凹槽(11)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7)的头部(71)的正下方,另外一个所述凹槽(11)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7)的尾部(72)的正下方,两个所述凹槽(11)分别与所述尾部(72)、头部(71)的外形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激光驱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9)上端的中部开设有第一U型槽(12),所述第一U型槽(12)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转动轴(13),所述第一转动轴(13)的外周面连接有第一转动块(14),所述第一转动块(14)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12)内且一端连接于所述尾部(72),所述第一转动块(14)通过第一转动轴(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雄峰黄佩慈陈倩倩徐杭波黄怡情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