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主轴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进液区、液体分散区、混合区与进粉区,进液区设置有进液套,液体分散区设置有旋转配合的转子与定子,定子与主轴之间具有下进液通道与上出液通道,混合区设置有混合套,混合套上设有出料口,进粉区设置有进料筒,进液套内开设有进液腔,进液套上设有连通进液腔的进液口;主轴上、位于进液套内侧套设有轴套,轴套上设置有下导流面,下导流面的外径从下至上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轴套的下导流面对进液腔的液体起导流作用,进液腔的液体沿着下导流面转向进入下进液通道,减少了液体的流阻,使液体流动更顺畅,降低液体的流动损失。降低液体的流动损失。降低液体的流动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粉液混合设备
,尤其是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粉液混合设备是利用转子的高速旋转、在转子与定子之间产生剪切力实现物料分散混合,以形成高浓度和高粘度的浆料的物料混合设备。
[0003]中国技术专利202121776836.2公开了一种粉液混合机,包括主壳体、液体分散装置、粉体输送装置和混料装置,液体分散装置将液体分散区内的待混合液体进行分散并使分散后的待混合液体进入粉液混合区内,粉体输送装置将待混合粉体输送进入粉液混合区内,待混合液体和待混合粉料通过混料装置混合后排出。这种粉液混合机存在如下问题:该粉液混合机的液体分散装置流道与进液腔及混合腔之间无导流结构,液体从进液腔转向进入液体分散装置流道、及从液体分散装置流道转向进入混合腔时具有较大的流阻,流动不够顺畅,流动损失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粉液混合机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减少流阻,降低流动损失。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主轴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进液区、液体分散区、混合区与进粉区,进液区设置有进液套,液体分散区设置有旋转配合的转子与定子,定子与主轴之间具有下进液通道与上出液通道,混合区设置有混合套,混合套上设有出料口,进粉区设置有进料筒,进液套内开设有进液腔,进液套上设有连通进液腔的进液口;主轴上、位于进液套内侧套设有轴套,轴套上设置有下导流面,下导流面的外径从下至上逐渐变小。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轴套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管,包括下部的变径筒部与上部的直筒部,直筒部与变径筒部的小径端相连,变径筒部外周的内凹圆弧面构成下导流面。
[0009]进液腔内凸出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位于进液腔的进液一侧。
[0010]导流板位于轴套外侧;导流板顶面与轴套底侧边平齐,或高出轴套底侧边。
[0011]导流板为
ꢀ“
人”字形板,包括凸尖部与两侧对称的张开部,凸尖部正对进液口;凸尖部为V形板,其两侧边为内凹的圆弧形;张开部为外凸的圆弧形板。
[0012]主轴下端连接到轴承腔部件上,轴承腔部件顶端固定有压板,压板与主轴之间设置有轴封部件;轴套下部开设有沉孔,轴封部件上端部插入沉孔内。
[0013]所述转子的顶面上设置有上导流面,上导流面的外径从下至上逐渐变小;上导流面为内凹的圆弧面。
[0014]混合套内设有混合转子,混合套顶面盖设有上盖;进料筒内设置有粉料打散头与粉料输送转子,粉料打散头位于粉料输送转子上方。
[0015]混合转子包括水平的底板,底板上开设有液体入口,混合转子的底板上还设置有若干弧形的混合叶片;混合叶片上开设有叶片槽,所有混合叶片的叶片槽位于同一圆周上。
[0016]上盖上设有凸环,凸环的圆周壁面上开设有若干过流孔;凸环与混合转子的叶片槽相对应,凸环卡入叶片槽内。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本技术的轴套给轴封部件提供保护作用,防止进液直接冲击到轴封部件、进而渗入轴封部件影响密封效果,提高了轴封部件的密封可靠性。轴套的下导流面对进液腔的液体起导流作用,进液腔的液体沿着下导流面转向进入下进液通道,减少了液体的流阻,使液体流动更顺畅,降低液体的流动损失。
[0019](2)本技术的导流板对进液起导流作用,使液体流动更顺畅、减少流阻的同时,也使得进液腔内的液体分布更均匀,更利于提高后续的液体分散效果;而且,导流板阻挡在进液一侧,也可以对进液起到一定的阻挡缓冲作用,防止进液直接冲击到主轴与轴封部件。
[0020](3)本技术的上盖的凸环将液体和粉料拦在其内侧由旋转的混合叶片进行搅拌混合后通过过流孔流出,混合更充分,混合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所示为液体的走向,双点划线为粉料的走向,双点双划线为混料的走向。
[0022]图2为图1中A
‑
A截面的剖视图。
[0023]图3为图1中B
‑
B截面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分散转子的旋转方向。
[0024]图4为图1中C
‑
C截面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分散转子的旋转方向。
[0025]图5为图1中D
‑
D截面的剖视图。
[0026]图6为图1中E部的放大图。
[0027]图7为分散转子仰视视角的立体图。
[0028]图8为分散转子俯视视角的立体图。
[0029]图9为下定子纵向截面的剖视图。
[0030]图10为上定子横向截面的剖视图。
[0031]图11为混合转子的立体图。
[0032]图12为上盖仰视视角的立体图。
[0033]图13为轴套纵向截面的剖视图。
[0034]图中:100、进液区;200、液体分散区;300、混合区;400、进粉区;
[0035]1、主轴;2、进液套;21、进液腔;22、进液口;3、分散转子;31、隔板;32、下转子环;321、下转子齿;322、下转子分散槽;323、下转子分散槽中心线;33、下转子环槽;34、上转子环;341、上转子齿;342、上转子分散槽;343、上转子分散槽中心线;35、上转子环槽;36、下转子叶片;37、上导流面;4、下定子;41、分散腔;42、底壁;43、外周壁;44、下定子环;441、下定子齿;442、下定子分散槽;443、下定子分散槽中心线;45、下定子环槽;46、下冷却腔;47、螺
旋片;5、上定子;51、顶壁;52、上定子环;521、上定子齿;522、上定子分散槽;523、上定子分散槽中心线;53、上定子环槽;54、上冷却腔;6、混合套;61、混合腔;62、出料口;7、混合转子;71、底板;72、液体入口;73、混合叶片;74、叶片槽;8、上盖;81、凸环;82、过流孔;9、进料筒;91、进粉腔;10、粉料打散头;11、粉料输送转子;12、轴套;121、变径筒部;122、直筒部;123、下导流面;124、沉孔;13、轴承腔部件;14、压板;15、轴封部件;16、导流板;161、凸尖部;162、张开部;17、下进液通道;18、上出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7]如图1所示,本技术从下至上依次布置进液区100、液体分散区200、混合区300与进粉区400,主轴1穿设在进液区100、液体分散区200、混合区300与进粉区400上,主轴1下端连接到轴承腔部件13上,轴承腔部件13顶端固定有压板14,压板14与主轴1之间设置有轴封部件15对轴承腔部件13内部进行密封。
[0038]如图1所示,进液区100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主轴(1)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进液区(100)、液体分散区(200)、混合区(300)与进粉区(400),进液区(100)设置有进液套(2),液体分散区(200)设置有旋转配合的转子与定子,定子与主轴(1)之间具有下进液通道(17)与上出液通道(18),混合区(300)设置有混合套(6),混合套(6)上设有出料口(62),进粉区(400)设置有进料筒(9),其特征在于:进液套(2)内开设有进液腔(21),进液套(2)上设有连通进液腔(21)的进液口(22);主轴(1)上、位于进液套(2)内侧套设有轴套(12),轴套(12)上设置有下导流面(123),下导流面(123)的外径从下至上逐渐变小。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套(12)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管,包括下部的变径筒部(121)与上部的直筒部(122),直筒部(122)与变径筒部(121)的小径端相连,变径筒部(121)外周的内凹圆弧面构成下导流面(123)。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液腔(21)内凸出设置有导流板(16),导流板(16)位于进液腔(21)的进液一侧。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板(16)位于轴套(12)外侧;导流板(16)顶面与轴套(12)底侧边平齐,或高出轴套(12)底侧边。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导流结构的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板(16)为
ꢀ“
人”字形板,包括凸尖部(161)与两侧对称的张开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亮,马正光,刘臻,王俞立,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理奇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