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其中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流通介质为制冷剂的第一热管理部以及流通介质为冷却液的第二热管理部,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热管理部包括多个第一/第二热管理部件并包括制冷剂/冷却液流道板,所述制冷剂/冷却液流道板中形成多条制冷剂/冷却液流通回路,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一/第二热管理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制冷剂流通回路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件中包括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至少一部分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电子冷媒阀的线圈设置于靠近所述控制器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高度集成。求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高度集成。求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高度集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的热管理
,具体提供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空调系统主要用于为驾乘舱的舱内空间提供冷量与热量,空调系统主要包括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构成的冷媒(制冷剂)循环回路。为驾乘舱的舱内空间提供冷量与热量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冷量与热量的获得均通过运行冷媒循环回路的方式获得,另一种是仅冷量的获得是通过运行冷媒循环回路的方式获得,热量是通过在与舱内空间连通的空调箱内配置PTC,通过PTC加热的方式向舱内空间发放热量。
[0003]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了提升其续航里程,存在如对电机等发热部件冷却需求以及为了使得动力电池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区间而对其加热或者冷却的需求。出于冷量和热量可以在整车范围内互换的考虑,便将与热量/冷量相关的功能整合为整车热管理系统,如整车热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冷却液循环回路以及允许二者之间发生换热的热交换器。目前的热管理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件设计、分散布置等现象,这样的现象通常会导致如空调管路、冷却管路、整车线束等增多,这必然会导致电动汽车的(前舱)空间利用率降低。因此,如何提高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抑或说,如何进一步地提高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尚存一定的提升空间。
[000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至少一定程度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本技术。
[0006]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流通介质为制冷剂的第一热管理部以及流通介质为冷却液的第二热管理部,其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包括多个第一热管理部件并包括制冷剂流道板,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中形成多条制冷剂流通回路,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一热管理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制冷剂流通回路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热管理部包括多个第二热管理部件并包括冷却液流道板,所述冷却液流道板中形成多条冷却液流通回路,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二热管理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冷却液流通回路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件中包括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至少一部分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电子冷媒阀的线圈设置于靠近所述控制器的位置。
[0007]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对热管理系统进行集成。
[0008]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第一/第二热管理部的具体构成方式及其满足相应的热管理需求的具体原理等。相应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制冷剂/冷却液流道板中的制冷剂/冷却液流通回路的具体布置形式以及相关的第一/第二热管理部件与制冷剂/冷却液流通回路的具体衔接方式等。
[0009]通过将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线圈设置于靠近控制器的位置,通过将控制器与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线圈就近集成,不仅最大程度地节省了连接线束,同
时保证了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控制精度以及稳定性能够与阀的性能保持在同等水平。
[0010]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靠近的程度以及靠近的方式。示例性地,如可以使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线圈与控制器的已有结构连接,或者增设一个中间结构,通过中间结构与控制器与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线圈分别连接从而实现就近集成等。
[0011]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与控制器就近集成的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的个数及其在第一热管理部中的具体作用等。换言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全部或者部分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与控制器就近集成。如可以是:基于第一种原理图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中,第一热管理部包含M个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将M个阀的线圈均与控制器就近集成;基于第二种原理图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中,第一热管理部包含N个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将N个阀的其中一部分的线圈与控制器就近集成;等。
[0012]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道板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彼此连接,所述控制器固接至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和/或所述冷却液流道板。
[0013]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整车热管理系统在集成之后的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
[0014]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道板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之间沿靠近彼此的厚度方向通过多点连接的方式彼此连接。
[0015]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制冷剂流道板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之间的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
[0016]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包括制冷剂主体部分和制冷剂盖板部分,所述制冷剂主体部分和所述制冷剂盖板部分之间形成所述制冷剂流通回路;和/或
[0017]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包括冷却液主体部分和冷却液盖板部分,所述冷却液主体部分和所述冷却液盖板部分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通回路。
[0018]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制冷剂/冷却液流道板的具体的结构方式。
[0019]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确定流通回路的具体构造方式。示例性地,在主体部分和盖板部分上分别设置有一部分的槽(半槽),两个半槽扣合之后便可形成相应的通道。
[0020]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制冷剂/冷却液(主体、盖板)部分的材质、结构形式、个数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等。
[0021]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主体部分形成有与所述制冷剂流通回路对应的制冷剂流道,所述制冷剂盖板部分将所述制冷剂流道盖合;和/或所述冷却液主体部分形成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回路对应的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盖板部分将所述冷却液流道盖合。
[0022]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制冷剂/冷却液流道的一种具体的构造方式。
[0023]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在需要与第一热管理部件对接的位置设置有制冷剂流道口,以便: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一热管理部件经制冷剂流道口与制冷剂流道板对接之后,经相应的制冷剂流通回路彼此连通;和/或
[0024]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在需要与第二热管理部件对接的位置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口,以便: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二热管理部件经冷却液流道口与冷却液流道板对接之后,经相应的冷却液流通回路彼此连通。
[0025]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第一/第二热管理部件与制冷剂/冷却液流道板之间一种具体的衔接方式。
[0026]对于上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件在对应于所述制冷剂流道口的位置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密封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热管理部件在对应于所述冷却液流道口的位置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密封连接;和/或所述第一热管理部件包括内部换热器,所述内部换热器内包括与冷凝器下游侧的高压部分对应的第一制冷剂通路和与蒸发器下游侧的低压制冷剂对应的第二制冷剂通路,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二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流通介质为制冷剂的第一热管理部以及流通介质为冷却液的第二热管理部,其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包括多个第一热管理部件并包括制冷剂流道板,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中形成多条制冷剂流通回路,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一热管理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制冷剂流通回路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热管理部包括多个第二热管理部件并包括冷却液流道板,所述冷却液流道板中形成多条冷却液流通回路,具有连接关系的第二热管理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冷却液流通回路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热管理部件中包括电子膨胀阀和/或电子冷媒阀,至少一部分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电子冷媒阀的线圈设置于靠近所述控制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剂流道板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彼此连接,所述控制器固接至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和/或所述冷却液流道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剂流道板与所述冷却液流道板之间沿靠近彼此的厚度方向通过多点连接的方式彼此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包括制冷剂主体部分和制冷剂盖板部分,所述制冷剂主体部分和所述制冷剂盖板部分之间形成所述制冷剂流通回路;和/或所述冷却液流道板包括冷却液主体部分和冷却液盖板部分,所述冷却液主体部分和所述冷却液盖板部分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通回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主体部分形成有与所述制冷剂流通回路对应的制冷剂流道,所述制冷剂盖板部分将所述制冷剂流道盖合;和/或所述冷却液主体部分形成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保平,黄海圣,王磊,赵瑞坡,邓哲,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