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52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包括主体(1)和电致发光器件(20)。所述电致发光器件(20)包括膜(2)和电致发光装置(10),其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膜(2)面对电致发光装置(10)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显示的图形。电致发光装置(10)包括前电极(11)和背电极(12),它们之间设置有电介质(13)。前电极(11)设置有产生图形(9)的层,并且在该层的一个部分内加以实现。电源(15)布置在电致发光器件(20)的表面内,其与电致发光器件(20)的电极(11,12)相接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其具有透明前部分和布置在所述前部分后面的电致发光装置。这种一般类型的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已经为人所知。该先前已知的单元具有一透明的薄板(sheet)。作为实例,所述薄板的前部大区域设置有不透光层,该层中可以包含图形(motifs),诸如例如曲线、符号、图象等。为了保护这些图形,图形的前侧覆盖有用例如透明而坚硬的树脂制成的保护性层。光致发光装置或EL灯布置在薄板远离图形的一侧。所述EL灯设置有夹带(stapes)或接线片(lug),其中一个接线片与EL灯的一个电极相连,另一个接线片与EL灯的另一个电极相连。EL灯通过所述接线片或夹带供给电力。出于使用多个层的需要,该先前已知单元的前部区域结构复杂。而且,通常要求显示单元具有非平面的形式。这是因为通常需要显示器必须具有侧面也要发光的窗口或凹陷(depression)。出于这一目的,必须将EL灯从显示器的前部区域恰当地拉入到显示器与所述窗口或所述凹陷相接界的侧壁区域内。此外,由于在先前已知的显示器中层结构容易破裂,所以后者只能够轻柔地加以弯曲。先前已知显示器弯曲部分的最小可获得半径为大约6mm。这一半径在例如汽车仪表板中是过大的。EL灯电极上述夹带或接线片的配合(fitting)也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所述电极由非常薄的层形成,而夹带或接线片与电极层相比是相对厚的材料条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消除先前技术的这些和进一步的缺点。在引言中提及的一般类型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实例中,这一目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按照由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的描述特征部分所定义的方式加以实现的。下面,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其中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本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一个实施例的前侧的平面图,图2显示了通过图1所示结构部分的纵剖面,图3显示了通过半成品细部的剖面,半成品的进一步处理将产生图1所示的显示单元,图4显示了通过图3半成品的剖面,其中所述产品经过了热成形处理,图5显示了通过图4半成品的剖面,其中所述产品具有注入模制(injection-molded)在其后面的适当材料,其构成了本显示单元的主体,图6显示了通过模具的剖面,其中能够产生与图5一致的主体,图7显示了通过依照图1和图2的显示单元区域细部的剖面,其中布置了接触点,图8显示了通过依照图1和图2的显示单元一个边缘区域细部的剖面,其中也可以布置接触点,图9显示了通过本显示器主体内部设置电源处的剖面,图10显示了通过本显示器弯曲部分的纵剖面。图1显示了本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一个可能实施例前侧的平面图。该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下文也进行简称。图2显示了图1所示单元的纵剖面。显示单元具有基本上平面的(areal)主体1,其安装有电致发光器件20。该器件20基本上设置于主体1的前部区域103,并能够允许显现出期望的图形表示进行发光,例如图象、数字等。所述主体1用合适的塑料制成,如果所述塑料能够在注入模制处理中进行处理则具有优势。材料可以包括,作为实例,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族。具有圆形轮廓的凹陷101在所示出显示单元主体1的前侧103内实现。所述凹陷101具有圆形外周侧壁102,其内部区域几乎与主平面或者与平面主体1的前侧面103成直角。凹陷101内部区域102的这一部分的表面与主体1的前部区域103相毗连。从而外周侧壁102由平面主体1的前侧壁103向下和向后突出。图2进一步显示,电致发光器件20的部分201在主体凹陷101的内部延伸并覆盖与凹陷101接界的壁102内部区域的一部分。凹陷101进一步包括底部105,其在示出实例中设置在凹陷101外周侧壁102的大约半高处。在所述底部105的中心制造开口106,通过该开口,作为实例,电位计(未显示)的心轴可以通过。致动旋钮可以固定在电位计心轴的凸起端。加宽轨迹107(图1)实际上与凹陷壁102平行设置,它指示了受控变量(例如体积)获得其更大数值的方向。在该单元的主体1另外区域内制造空腔7,该空腔向后部或后方开口。所述空腔7可以具有四边形轮廓。在该实例中,所述空腔7通过四个壁43侧面地加以限界(laterally bounded),该壁43由主体1平面部分103的后侧面向后突出。空腔7用于接收为电致发光器件20提供电力的电源15。在图2所示实例中,空腔7位于所述凹陷101的下面。图2还示出了接触柱17和18,通过它们将例如12伏的DC电压馈给到电源15。所述接触柱17和18布置在电源15远离电致发光器件20的一侧。图3显示了通过光致发光器件20结构的纵剖面,该实例中,图3仅包括图2中示出的器件20的一部分或细部。电致发光器件20包括前部透明的或者至少半透明的平面部分2,其在图3的正上方显示。膜2必须进一步具有能够被热成形的性能。适合于产生这种膜2的塑料是通常为人所知的。作为实例,Bayer AG公司生产的商标为Makrofol的膜可以作为其它这种类型材料的代表。为了获得特殊的效果,膜2还可以通过多层结构加以实现。图3中示出的膜2的下侧或后侧设置有二维图形9。所述图形9可以是例如三维图形表示,例如符号、图象、数字等。该图形9的内容由离散元件8定义,其彼此相互间隔加以放置并且插入在窗口81内。通过图形元件8之间的窗口81到达膜2的光线再现图形9的内容。在图3所示的剖面图中,图形元件8显示为安装在膜2背侧或后侧上的离散直线。因此,这些图形9布置在光致发光器件20的内部,在该处它们受到保护免受磨损和其它由例如布置在其前面的膜2造成的不利影响。膜2的后侧,从而以及图形9的后侧被指定为实际的发光装置10,其是示出实例中的电致发光装置。在下文,该装置也称作EL装置或EL灯10。EL装置10具有两个平面电极,称作前电极11和背电极12,它们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加以布置。在所述电极11和12之间设置电介质13。在向EL装置10的电极11和12施加工作电压时,所述电介质13能够发光。在EL装置10的后侧沉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覆盖层14。在制造本单元期间,首先制造电致发光器件20。在第一生产步骤中,提供膜2。这意味着,膜2初始以其无形变形式,也就是基本上为平面的形式存在。随后,所述膜2用作EL器件20内的载体(carrier),另外精确地讲,也用作EL装置10的载体。膜2的后侧或背侧通过例如印刷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图形9。在进一步的生产步骤中,EL装置10的第一电极,也就是前电极11,安装在图形9的后侧,并且位于膜2后侧图形元件8之间未被覆盖的区域上。这也可以用本身已知(known per se)的方法实现。当选择这一方法时,必须小心以保证前电极11尽可能良好地粘附在膜2上。而且,前电极11的材料必须不仅可以导电而且透明或者至少半透明。前电极11的材料可以是无机或有机基导电材料,例如Baytron和/或聚苯胺和/或聚吡咯,其用高柔韧性粘合剂加以修饰,例如基于PU、PMMA、PVA。向所述前电极11提供另一层(further layer)13,所述另一层由已经提及的电介质材料构成。所述材料可以包括例如ZnS、BaTiO3和所述高柔韧性粘合剂的混合物。最后,在所述电介质层13的自由表面也就是后表面上沉积第三层,该所述层构成背电极12。所述背电极12的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维电致发光显示器,具有透明前部分(2)和位于前部分后面的电致发光装置(10),其特征在于,至少电致发光器件(20)的各层以如下方式相互装配,即这些层可以承受电致发光装置(10)的高度弯曲而不损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埃米尔恩兹
申请(专利权)人:拜尔瑞士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