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459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包括基座、T形支撑杆、固定架、抱箍、H形框架、配电箱、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温度控制器、第四导线、第五导线、第六导线、太阳能电池板、地埋箱、蓄电池、第一探头、第二探头和电热线,所述T形支撑杆上安装有抱箍,且H形框架通过抱箍固定连接于T形支撑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充电,再由蓄电池为电热线供电,结构简单,无需外接电源,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没有电力的难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探头监测土壤温度,由温度控制器进行温度调控,实现自动控制太阳能对电热线加热的功能,实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稳定增温的要求。统稳定增温的要求。统稳定增温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温度是影响植被生长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之一,野外自然条件下的陆地生态系统增温实验是研究全球变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在一些偏远没有电力的地区,温室和开顶箱仅能实现被动增温;由于这种被动增温装置温度升高的幅度不能很好地控制,且较为封闭,影响小气候(光照、风速、湿度和雨雪等)环境,这些环境因子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无法真实地模拟气候变暖对植被的影响;因此,被动增温装置增温效果不稳定,无法很好地模拟全球变暖效应;目前,亟需一种稳定的增温装置来增加我们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的理解,以解决稳定增温的难题,满足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T形支撑杆,T形支撑杆上安装有H形框架,H形框架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T形支撑杆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配电箱,配电箱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且第一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
[0005]优选的,所述T形支撑杆上安装有抱箍,且H形框架通过抱箍固定连接于T形支撑杆上。
[0006]优选的,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有地埋箱,地埋箱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且第二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一接线端子,第三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二接线端子。
[0007]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一侧电性连接有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四导线,第四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第一探头。
[0008]优选的,所述温度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五导线,第五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第二探头。
[0009]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第六导线,第六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电热线。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太阳能电池
板为蓄电池充电,再由蓄电池为电热线供电,结构简单,无需外接电源,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没有电力的难题,本技术通过探头监测土壤温度,由温度控制器进行温度调控,实现自动控制太阳能对电热线加热的功能,实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稳定增温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温度控制器调控原理图;
[0015]图4为太阳能土壤增温装置地下5cm和15cm土壤日平均温度对比对照组的效果图;
[0016]注:图4中红色点线为增温处理,黑色点线为对照处理;
[0017]图中:1、基座;10、T形支撑杆;11、固定架;12、抱箍;13、H形框架;2、配电箱;20、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0、第一导线;201、第二导线;202、第三导线;21、温度控制器;210、第四导线;211、第五导线;212、第六导线;3、太阳能电池板;4、地埋箱;40、蓄电池;400、第一接线端子;401、第二接线端子;5、第一探头;6、第二探头;7、电热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包括基座1,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T形支撑杆10,T形支撑杆10上安装有H形框架13,H形框架13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3,T形支撑杆10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1,固定架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配电箱2,配电箱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200,且第一导线20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太阳能电池板3的输出端;T形支撑杆10上安装有抱箍12,且H形框架13通过抱箍12固定连接于T形支撑杆10上;基座1的一侧设置有地埋箱4,地埋箱4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40,蓄电池4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400和第二接线端子401,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201和第三导线202,且第二导线20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一接线端子400,第三导线20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二接线端子401;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的一侧电性连接有温度控制器21,温度控制器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四导线210,第四导线21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第一探头5;温度控制器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五导线211,第五导线21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第二探头6;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第六导线212,第六导线212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电热线7。
[0020]工作原理:根据实验要求,将装置安置于待研究区域,装置中的T形支撑杆10嵌入基座1中,太阳能电池板3正负极接入第一导线200,太阳能电池板3固定于H形框架13上,同时将抱箍12设置在H形框架13上,然后利用抱箍12对太阳能电池板3进行角度调整并固定在T形支撑杆10上;将配电箱2固定在固定架11上,将蓄电池40放入地埋箱4中,将第二导线201和第三导线202从地埋箱4的穿线孔穿出,用配套的紧固件收紧,连接上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将装有蓄电池40的地埋箱4密封后直接埋在地下;根据已设定的增温样地,在样地两侧挖沟槽,在沟槽中将电热线7埋入到土壤中,平行布设,电热线7水平间距为20cm,根据野外的实际需求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减少对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扰动,电热线7布设完成后,将电热线7通过第六导线212与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相连接,将第一探头5通过第四导线210连接到温度控制器21,将第二探头6通过第五导线211连接到温度控制器21,将第一探头5和第二探头6分别埋设在增温和对照样地土壤中;装置安装完毕后,先关闭配电箱2里的所有开关,保证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先连接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T形支撑杆(10),T形支撑杆(10)上安装有H形框架(13),H形框架(13)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3),T形支撑杆(10)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1),固定架(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配电箱(2),配电箱(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太阳能充电控制器(2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200),且第一导线(20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太阳能电池板(3)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支撑杆(10)上安装有抱箍(12),且H形框架(13)通过抱箍(12)固定连接于T形支撑杆(1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增温的太阳能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一侧设置有地埋箱(4),地埋箱(4)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40),蓄电池(4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毓李迈和于飞海陈颖异王雷邹元春姜明王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