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华大学专利>正文

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4158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种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包括外壳,外壳的外侧固定有清种滑道,清种滑道顶端的内侧固定有种子传感器和种勺传感器,种子传感器位于种勺传感器的上方;外壳左下方固定有种箱,种箱右侧与清种滑道下端连接,清种滑道右侧设置有存种组件,清种滑道的下侧与存种滑道顶端连接,存种滑道顶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存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红外对射光电传感器动态监测输送过程中取种勺上种薯有无,利用补种组件和存种组件的配合实现补种,无需单独设置补种箱,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推杆装置快速送种,及时补种到缺种的取种勺间,避免产生漏补、卡堵等补种失效情况。等补种失效情况。等补种失效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种植机
,尤其涉及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播种,机械播种常遇到漏播和重播问题,需要人工辅助补种和清种;
[0003]以马铃薯播种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通常用切块薯播种,薯块形状大小不一,种薯经过切块、消毒和催芽处理后,表面都粘附一层粉剂,现有马铃薯种植机补种技术在排种器取种有无的检测方式上采用红外光反射、工业相机等技术,存在种薯检测不准确、控制系统灵敏度不高、配置复杂、可靠性低等问题;另外,马铃薯种植机播种时前行速度较快,一般在0.6m/s

0.8m/s,现有补种技术靠重力使种薯滑落到种勺间补种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漏补、卡堵等补种失效,不可靠甚至不可行问题,补种自动化程度低;
[0004]专利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CN108174661A),此专利技术的防漏播马铃薯播种机的播种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补种组件,检测组件可检测播种装置的播种情况,当播种装置出现漏播时,补种组件可对漏播位置进行补种;
[0005]其专利中的种薯通常要经过消毒和催芽处理,其表面粘附一层粉剂,其对光线的反射性能很差,靠单个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接受红外光反射信号检测漏种的方式会导致检测失败;
[0006]根据应用实践发现,马铃薯播种时,机具前行的速度通常在0.6m/s

0.8m/s,即链条传动速度很快,补种盘中的种薯依靠重力从补种斜槽中滑落在排种勺间进行补种,由于滑落过程中时间不可控,很难确保种薯能补到缺种的排种勺上,不能实现精准补种,还容易造成机器卡堵;
[0007]补种组件没有种薯补充技术,一旦补种种薯用完,如果添加不及时,就会造成漏播,需频繁补种,自动化程度低,使用不方便;
[0008]专利一种马铃薯排种器智能补种装置(CN107750550A)中存在应用实践发现,马铃薯播种时,机具前行的速度通常在0.6m/s

0.8m/s,即链条传动速度很快,种薯从种道补种槽滑落时间不可控,很难确保种薯能补到缺种的托种勺上,不能实现精准补种,还容易造成机器卡堵;
[0009]采用工业相机、图像处理的方式检测托种勺中有无马铃薯种薯,检测系统的采样、处理和控制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很难达到生产实际需求,控制系统成本高,结构配置复杂,可靠性低;
[0010]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现有补种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补种效果不可靠,种薯检测不准确,结构复杂、补种自动化程度低等,为此,我们设计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用于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总的来说,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12]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3]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外侧固定有清种滑道,所述清种滑道顶端的内侧固定有种子传感器和种勺传感器,所述种子传感器位于种勺传感器的上方;
[0014]所述外壳左下方固定有种箱,所述种箱右侧与清种滑道下端连接,所述清种滑道右侧设置有存种组件,所述存种组件固定在外壳上,所述清种滑道的下侧与存种滑道顶端连接,所述存种滑道顶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存种传感器,所述存种滑道的底端设置有补种组件,所述存种滑道、补种组件均固定在外壳上。
[0015]优选的,所述清种滑道上端呈漏斗状,漏斗下端收口后呈管状。
[0016]优选的,所述清种滑道下端管状出口与种箱连通,所述清种滑道的管状部分下侧开设有存种孔。
[0017]优选的,所述存种滑道呈管状,且上端与存种孔连通。
[0018]优选的,所述种子传感器、种勺传感器、存种传感器均采用红外对射光电传感器。
[0019]优选的,所述存种组件包括存种推杆座、存种推杆和存种门,所述存种推杆座与外壳固定,所述存种推杆座上固定有存种推杆,所述存种推杆的推杆固定有存种门,所述存种门与清种滑道的存种孔滑动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补种组件包括补种推杆座、补种推杆、推板、U型板、挡板、端面挡板、弹簧和伸出板,所述U型板的一端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U型板底面固定有伸出板,所述伸出板中开设有圆孔,所述U型板的另一端固定有补种推杆座,所述补种推杆座的内侧固定有补种推杆;
[0021]所述补种推杆的推杆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底端与挡板滑动接触,所述挡板与伸出板通过圆孔铰接,所述挡板远离伸出板的一端铰接弹簧,且所述挡板的一端固定有端面挡板,所述端面挡板位于U型板的内侧并且与挡板呈L形。
[0022]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降压模块、光耦转换器、驱动模块和外接电源;
[0023]所述外接电源与降压模块之间、外接电源与驱动模块之间、外接电源与光耦装换器之间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0024]所述降压模块用于调整外接电源的电压大小为单片机供电;
[0025]所述光耦转换器用于将种子传感器、种勺传感器、存种传感器检测的信号转换为单片机可接受信号;
[0026]所述单片机连接驱动模块,用于将控制信号传递给驱动模块。
[0027]优选的,所述单片机型号为STM32F114CE。
[0028]可以毫无疑义的看出,通过本申请的上述的技术方案,必然可以解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29]同时,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通过采用红外对射光电传感器动态监测输送过程中取种勺上种薯有
无,利用补种组件和存种组件的配合实现补种,无需单独设置补种箱,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推杆装置快速送种,及时补种到缺种的取种勺间,避免产生漏补、卡堵等补种失效情况。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34]图3为本技术存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补种组件的主视图;
[0036]图5为本技术补种组件的俯视图。
[0037]图中:1、外壳;2、种子传感器;3、种勺传感器;4、清种滑道;5、存种组件;51、存种推杆座;52、存种推杆;53、存种门;6、存种传感器;7、存种滑道;8、补种组件;81、补种推杆座;82、补种推杆;83、推板;84、U型板;85、挡板;86、端面挡板;87、弹簧;88、伸出板;9、种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外侧固定有清种滑道(4),所述清种滑道(4)顶端的内侧固定有种子传感器(2)和种勺传感器(3),所述种子传感器(2)位于种勺传感器(3)的上方;所述外壳(1)左下方固定有种箱(9),所述种箱(9)右侧与清种滑道(4)下端连接,所述清种滑道(4)右侧设置有存种组件(5),所述存种组件(5)固定在外壳(1)上,所述清种滑道(4)的下侧与存种滑道(7)顶端连接,所述存种滑道(7)顶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存种传感器(6),所述存种滑道(7)的底端设置有补种组件(8),所述存种滑道(7)、补种组件(8)均固定在外壳(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种滑道(4)上端呈漏斗状,漏斗下端收口后呈管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种滑道(4)下端管状出口与种箱(9)连通,所述清种滑道(4)的管状部分下侧开设有存种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存种滑道(7)呈管状,且上端与存种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传感器(2)、种勺传感器(3)、存种传感器(6)均采用红外对射光电传感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于取种勺之间补种的补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存种组件(5)包括存种推杆座(51)、存种推杆(52)和存种门(53),所述存种推杆座(51)与外壳(1)固定,所述存种推杆座(51)上固定有存种推杆(52),所述存种推杆(52)的推杆固定有存种门(53),所述存种门(53)与清种滑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敏粟超李修银杨杰陈瑞甘小锋邓儒虎杨虎李俊举夏海龙王佳瑞
申请(专利权)人:西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