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4020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弹簧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包括抛光台,所述抛光台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电机外壳、气缸支架和条形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前侧固接有齿轮壳,所述条形轨的前侧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气缸支架的顶部固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驱动端固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前侧固接有第二电机架,所述第二电机架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抛光盘。设置后侧固定杆和前侧固定杆,可以通过螺杆将地弹簧外壳进行固定,并通过齿轮和齿条相互啮合,在第一电机的作用下可以控制前侧固定杆和后侧固定杆进行左右移动,完成对地弹簧外壳的不同部位的抛光处理。的抛光处理。的抛光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地弹簧加工
,具体是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弹簧是一种液压式闭门器,其压紧弹簧的装置是蜗轮,蜗轮能够正转和反转,所以安装有地弹簧的门具有双向开启的作用,地弹簧的主要结构有外壳、凸轮件、活塞件、转动轴体、盖板等构成,在推开门时,带动地弹簧的凸轮件运动,使地弹簧内部活塞件中的弹簧压缩储能,当开门到一定角度后,释放门,通过弹簧所储能量,拉动活塞件的杆部,挤推凸轮件,使得门复位,达到闭门的效果。现有的地弹簧外壳是通过浇注成型的,在从模具中取下时,地弹簧的外壳必会存在模具合模过程中浇注产生的毛刺,这些毛刺容易划伤人的手指,通常需要打磨抛光处理,现有的打磨器械简单,需要人为的握持地弹簧外壳和打磨器械,很容易受伤。
[000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包括抛光台,所述抛光台的下表面固接有立柱,所述抛光台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电机外壳、气缸支架和条形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位于所述抛光台上表面的左侧,所述气缸支架位于所述抛光台上表面的右后侧,所述条形轨位于所述抛光台上表面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外壳和所述气缸支架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前侧固接有齿轮壳,且所述齿轮壳位于所述条形轨的上侧,所述条形轨的前侧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气缸支架的顶部固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驱动端朝下,所述气缸的驱动端固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前侧固接有第二电机架,所述第二电机架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架的下侧开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贯穿所述贯穿孔并延伸到所述第二电机架的下侧,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抛光盘。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条形轨的内部,所述滑杆的前侧固接有后侧固定杆,所述后侧固定杆的前表面两侧均固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前侧共同贯穿设有前侧固定杆,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旋钮,且所述固定旋钮位于所述前侧固定杆的前侧,所述前侧固定杆的下表面安装有滚轮。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后侧固定杆的左侧端固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左端贯穿于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固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位于所述齿轮壳的内部,且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相互啮合。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电机外壳的右侧壁固接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的进风口端朝向所述齿条,所述吸尘口的背侧固定连接有吸尘管,所述吸尘管连接于收尘风机的输入端。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侧固定杆和所述后侧固定杆相对面均设置有挤压垫。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电机的外侧壁固接有延伸环,且所述延伸环位于所述第二电机架的内部,所述延伸环的上表面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抵靠于所述第二电机架的内顶壁。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贯穿孔的形状呈沙漏状,所述第二电机架的内部空腔呈圆台状,所述弹簧为上部直径小于下部直径的直弹簧构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设置后侧固定杆和前侧固定杆,可以通过螺杆将地弹簧外壳进行固定,并通过齿轮和齿条相互啮合,在第一电机的作用下可以控制前侧固定杆和后侧固定杆进行左右移动,完成对地弹簧外壳的不同部位的抛光处理,通过设置吸尘口可以将抛光处理中落在齿条表面的粉尘吸收掉,避免齿轮和齿条之间相互卡涩,影响后侧固定杆和前侧固定杆的横向移动,由于地弹簧外壳的表面不是平整的,通过将贯穿孔的形状呈沙漏状,且延伸环和第二电机支架内壁之间连接有上部直径小于下部直径的弹簧,使得抛光盘能够发生偏移,便于抛光处理得更彻底,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的握持地弹簧外壳和抛光器械,可以避免人员受伤。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中第二电机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3为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中第二电机和第二电机架对半剖的结构图;
[0018]图4为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中略去气缸支架和吸尘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20]图6为图5中A

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图5中B

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抛光台;2、立柱;3、第一电机外壳;4、齿轮壳;5、气缸支架;6、气缸;7、横杆;8、条形轨;9、滑杆;10、后侧固定杆;11、前侧固定杆;12、挤压垫;13、螺杆;14、固定旋钮;15、吸尘口;16、吸尘管;17、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架;19、抛光盘;20、延伸环;21、弹簧;22、贯穿孔;23、齿轮;24、齿条;25、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请参阅图1~7,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包括抛光台1,抛光台1的下表面固接有立柱2,抛光台1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电机外壳3、气缸支架5和条形轨8,第一电机外壳3位于抛光台1上表面的左侧,气缸支架5位于抛光台1上表面的右后侧,条形轨8位于抛光台1上表面的中部且位于第一电机外壳3和气缸支架5之间,第一电机外壳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外壳3的前侧固接有齿轮壳4,且齿轮壳4位于条形
轨8的上侧,条形轨8的前侧设置有固定结构,气缸支架5的顶部固接有气缸6,气缸6的驱动端朝下,气缸6的驱动端固接有横杆7,横杆7的前侧固接有第二电机架18,第二电机架18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架18的下侧开设有贯穿孔22,第二电机17的驱动端贯穿贯穿孔22并延伸到第二电机架18的下侧,第二电机17的驱动端安装有抛光盘19。
[0024]优选的,固定结构包括滑杆9,滑杆9滑动连接于条形轨8的内部,滑杆9的前侧固接有后侧固定杆10,后侧固定杆10的前表面两侧均固接有螺杆13,螺杆13的前侧共同贯穿设有前侧固定杆11,螺杆1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旋钮14,且固定旋钮14位于前侧固定杆11的前侧,前侧固定杆11的下表面安装有滚轮25。
[0025]优选的,后侧固定杆10的左侧端固接有齿条24,齿条24的左端贯穿于第一电机外壳3的内部,第一电机的驱动端固接有齿轮23,齿轮23位于齿轮壳4的内部,且齿轮23和齿条24相互啮合,可以控制前侧固定杆11和后侧固定杆10左右移动,便于对地弹簧外壳的不同部位进行抛光处理。
[0026]优选的,第一电机外壳3的右侧壁固接有吸尘口15,吸尘口15的进风口端朝向齿条24,吸尘口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包括抛光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台(1)的下表面固接有立柱(2),所述抛光台(1)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电机外壳(3)、气缸支架(5)和条形轨(8),所述第一电机外壳(3)位于所述抛光台(1)上表面的左侧,所述气缸支架(5)位于所述抛光台(1)上表面的右后侧,所述条形轨(8)位于所述抛光台(1)上表面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外壳(3)和所述气缸支架(5)之间,所述第一电机外壳(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外壳(3)的前侧固接有齿轮壳(4),且所述齿轮壳(4)位于所述条形轨(8)的上侧,所述条形轨(8)的前侧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气缸支架(5)的顶部固接有气缸(6),所述气缸(6)的驱动端朝下,所述气缸(6)的驱动端固接有横杆(7),所述横杆(7)的前侧固接有第二电机架(18),所述第二电机架(18)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架(18)的下侧开设有贯穿孔(22),所述第二电机(17)的驱动端贯穿所述贯穿孔(22)并延伸到所述第二电机架(18)的下侧,所述第二电机(17)的驱动端安装有抛光盘(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弹簧壳体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滑杆(9),所述滑杆(9)滑动连接于所述条形轨(8)的内部,所述滑杆(9)的前侧固接有后侧固定杆(10),所述后侧固定杆(10)的前表面两侧均固接有螺杆(13),所述螺杆(13)的前侧共同贯穿设有前侧固定杆(11),所述螺杆(13)的表面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达门控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