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及空气干燥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3299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及空气干燥器,包括:挡油管壳,用于罩设于空气干燥器的卸荷管的管口处;挡油板,设置于所述挡油管壳的管腔内,且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挡油管壳的下端面之上,所述挡油板具有与所述卸荷管对应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上端面与所述卸荷管的下端面之间具有泄压间隙,所述挡油板至少包括一个导油部,所述导油部背对所述卸荷管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滴油部,所述滴油部为所述导油部的最低点,且所述滴油部与所述挡油管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防挂油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卸荷管处的油污,降低被用户误认为空压机窜油的风险,使得从外面看不到挡油管壳有机油出现。使得从外面看不到挡油管壳有机油出现。使得从外面看不到挡油管壳有机油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及空气干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干燥器
,尤其涉及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及空气干燥器。

技术介绍

[0002]连杆活塞式空压机的活塞环及缸套需要机油润滑,因空压机工作时内部温度可以到达200℃以上,因此不可避免的部分机油被高温气体带走。因此,空压机排出的高温气体含有一定的机油是正常的。
[0003]空气干燥器用于对空压机的压缩气体进行清洁和干燥处理。现有的空气干燥器在下方有一个卸荷管,空气干燥器将处理后的压缩气打入整车气瓶内,当整车气瓶打满气时,空压机打出的气体经空气干燥器的卸荷管排向大气,因气体中含有一定机油,长时间后卸荷管的管口会有油污,再有当气瓶打满气的一瞬间,空气干燥器会反吹干燥剂,会把干燥剂中吸附的油滴和脏物吹出到卸荷管,也会使卸荷管出现油污,用户看到此处油污会误认为空压机窜油,造成用户抱怨。
[0004]因此,如何减少卸荷管处的油污,降低被用户误认为空压机窜油的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以减少卸荷管处的油污,降低被用户误认为空压机窜油的风险;
[000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的空气干燥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包括:
[0009]挡油管壳,用于罩设于空气干燥器的卸荷管的管口处;
[0010]挡油板,设置于所述挡油管壳的管腔内,且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挡油管壳的下端面之上,所述挡油板具有与所述卸荷管对应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上端面与所述卸荷管的下端面之间具有泄压间隙,所述挡油板至少包括一个导油部,所述导油部背对所述卸荷管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滴油部,所述滴油部为所述导油部的最低点,且所述滴油部与所述挡油管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防挂油间隙。
[0011]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挡油板包括一个所述导油部,所述导油部包括:
[0012]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的顶部围成所述出气口;
[0013]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挡油管壳的内壁,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第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连接处形成所述滴油部。
[0014]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为顶部直径较小的锥形管体;
所述第二环形部为第二端的直径较大的锥形管体。
[0015]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上表面围成用于储油的储油槽。
[0016]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的顶部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
[0017]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挡油板包括两个所述导油部,分别为第一导油部和第二导油部,所述第一导油部包括:
[0018]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的顶部围成所述出气口;
[0019]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第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连接处形成的滴油部为第一滴油部;
[0020]所述第二导油部包括:
[0021]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低于第一端的高度;
[0022]第四环形部,所述第四环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环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第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三环形部和所述第四环形部的连接处形成的滴油部为第二滴油部,所述第四环形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挡油管壳的内壁。
[0023]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滴油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滴油部的高度。
[0024]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为顶部直径较小的锥形管体;所述第二环形部为第二端的直径较大的锥形管体;
[0025]所述第三环形部为第二端的直径较大的锥形管体;所述第四环形部为第二端的直径较大的锥形管体。
[0026]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上表面围成用于储油的第一储油槽;
[0027]所述第三环形部和所述第四环形部的上表面围成用于储油的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储油槽的高度。
[0028]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第一环形部的顶部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
[0029]所述第三环形部的第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四环形部的第二端的高度。
[0030]可选地,在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中,所述挡油管壳和所述挡油板为一体式结构。
[0031]本技术提供的卸荷口挡油装置,用于罩设在卸荷管的管口处,空气干燥器排出的气体从卸荷管喷出,由于挡油板的出气口的上端面与卸荷管的下端面之间具有泄压间隙,因此从卸荷管喷出的高压气体经过泄压间隙后压力降低,降压后的部分气体中携带的机油直接通过出气口排出,不会沾在挡油管壳的下端,还有一部分降压后的气体中携带的机油预先存储在挡油板的上方,等到挡油板上方的机油储存到极限后,机油会通过出气口流出,并沿挡油板的下表面向低处滑落,直至流动至导油部的位置最低的滴油部,并在重力作用下,由滴油部向下滴落,且由于滴油部与挡油管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防挂油间隙,因此不会沾染在挡油管壳的底部,因此可减少卸荷管处的油污,降低被用户误认为空压机窜油的
风险,使得从外面看不到挡油管壳有机油出现。
[0032]一种空气干燥器,包括卸荷管和设置于所述卸荷管上的卸荷口挡油装置,所述卸荷口挡油装置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
[0033]本技术提供的空气干燥器,由于具有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因此兼具上述卸荷口挡油装置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干燥器的局部剖视图;
[00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卸荷口挡油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挡油板的剖视图。
[0039]图中的各项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40]100为空气干燥器本体,101为卸荷管;
[0041]200为卸荷口挡油装置,201为挡油管壳,2011为,202为挡油板,2021为第一环形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油管壳(201),用于罩设于空气干燥器的卸荷管(101)的管口处;挡油板(202),设置于所述挡油管壳(201)的管腔内,且所述挡油板(202)位于所述挡油管壳(201)的下端面之上,所述挡油板(202)具有与所述卸荷管(101)对应的出气口(2027),所述出气口(2027)的上端面与所述卸荷管(101)的下端面之间具有泄压间隙,所述挡油板(202)至少包括一个导油部,所述导油部背对所述卸荷管(10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滴油部,所述滴油部为所述导油部的最低点,且所述滴油部与所述挡油管壳(201)的内壁之间具有防挂油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202)包括一个所述导油部,所述导油部包括:第一环形部(2021),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的顶部围成所述出气口(2027);第二环形部(2022),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挡油管壳(201)的内壁,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第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和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连接处形成所述滴油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为顶部直径较小的锥形管体;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为第二端的直径较大的锥形管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和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上表面围成用于储油的储油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的顶部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二端的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口挡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202)包括两个所述导油部,分别为第一导油部和第二导油部,所述第一导油部包括:第一环形部(2021),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的顶部围成所述出气口(2027);第二环形部(2022),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202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2022)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第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志军梁延会张孟扬金强高会民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