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接点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329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使用的可动接点体。在基材(11)的一个主面(11a)上设置电致发光层(12)。由基材(11)和电致发光层(12)构成电致发光元件(13)。将大致圆顶状的膜片(15)粘贴在电致发光层(12)的一个主面侧(12a)的规定位置,构成具有电致发光元件(13)和膜片(15)的可动接点体(16)。使电致发光元件(13)沿着膜片(15)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圆顶状。不需要收纳膜片(15)的隔板等,可以提供结构简单、廉价的可动接点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使用的可动接点体,特别涉及照亮可动接点体的操作部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中,为了即使使用便携式终端设备等的周围或环境黑暗、操作部中具备的开关和按钮等的识别和操作也不产生障碍,要求增加使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等发光以照亮操作部的功能,而且要求操作性好、成本低廉。图4为现有的开关的分解截面图。在图4中,在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性质的薄膜状的基材1的一个主面1a上,形成由透光电极层、发光体层、电介质层、背面电极层和覆盖它们的绝缘层等叠层的EL层2,由基材1和EL层2构成EL元件3。另外,在绝缘树脂制的隔板(spacer)4的规定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S。隔板4通过在上下表面涂布的粘结剂(未图示),被粘贴在EL元件3的一个主面侧、即EL层2的一个主面2a上。外形为大致圆顶状、薄板导电金属制的膜片(diaphragm)5保持规定的间隔被收纳在隔板4中形成的多个贯通孔4S内。膜片5被形成为其中央顶点部5T弯曲的凸状,并通过未图示的粘结剂被粘贴在EL元件3的一个主面侧、即EL层2的一个主面2a上。可动接点体6由EL元件3和膜片5构成。这种可动接点体6,在隔板4的一个主面4a侧,通过粘结剂(未图示),被粘贴在例如在两面形成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的配线基板7的一个主面7a侧。另外,膜片5的外周部5E被载置在形成于配线基板7的一个主面7a上的多个固定接点8的一部分上,膜片5的中央部5F,空出规定的间隙与固定接点8相对。开关由可动接点体6和配线基板7构成。将这样构成的开关配置在按钮和显示片等的背面、并安装在电子设备的操作部中,EL元件3的透光电极层、背面电极层和配线基板7的固定接点8通过配线图案和连接器(connector)等与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未图示)连接。在以上的结构中,从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向EL元件3的透光电极层和背面电极层施加电压时,EL元件3发光,该光从后方照亮电子设备的按钮和显示片等。利用这种结构,即使使用可动接点体的环境黑暗,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部的识别和操作。另外,通过按钮等,对在膜片5的上方设置的EL元件3,从其上方的P4侧进行按压操作时,EL元件3向下方侧弯曲,按压膜片5的中央顶点部5T。此时,膜片5反转,其中央部5F与固定接点8接触,进行多个固定接点8的电气连接和分离,切换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此外,作为与本申请的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11-250758号公报中有介绍。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可动接点体中,在EL元件3的一个主面(EL层2的一个主面2a)侧粘贴隔板4,将膜片5收纳在隔板4的贯通孔4S内,所以构成部件数多,为了制造可动接点体,需要较多的制造工序和较多的制造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这种现有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廉价的。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将中央部为凸状的、例如圆顶状的膜片粘贴在EL元件的一个主面侧,构成可动接点体。通过这种结构,不需要收纳膜片的隔板等,可以提供结构简单、廉价的可动接点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利用隔膜(separator)覆盖被粘贴在EL元件的一个主面侧的膜片。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排除在搬送可动接点体或将可动接点体粘贴在配线基板上时,尘埃等附着在膜片上的问题,从而可以使膜片与固定接点在稳定的状态下电气接触和机械接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在膜片的附近形成EL元件的透光电极层、发光体层和背面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这种结构,不需要在离开膜片附近的位置形成这些层,所以可以提供廉价的EL元件和可动接点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的制造方法,在将膜片粘贴在EL元件的一个主面侧上后,使EL元件沿着膜片,制造其中央部弯曲成凸状的、例如成形为大致圆顶状的可动接点体。由于可以将膜片密合在EL元件的一个主面侧,所以,对EL元件进行按压操作时,可以可靠地使膜片反转动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具有透光性和可挠性的基材的步骤;和通过印刷、在基材的一个主面上形成EL层的步骤。另外,还包括将膜片空出规定的间隔粘贴在EL层的一个主面上的步骤;和将隔膜粘贴在膜片上,覆盖膜片的步骤。另外,还包括在覆盖膜片的状态下,从基材的另一主面侧实施加热、加压处理,使基材和EL层沿着膜片的形状成形的步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体的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1所示的可动接点体的分解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1所示的开关的分解截面图。图4为现有的开关的分解截面图。符号说明1 基材2 EL层3 EL元件4 隔板5、15 膜片6、16 可动接点体7 配线基板8 固定接点 11基材12电致发光(EL)层13电致发光(EL)元件15膜片16可动接点体17隔膜18成形夹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体的截面图。具有透光性和可挠性的基材11由厚度为5~50μm左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等的薄膜制成。在基材11的一个主面11a上,印刷未图示的分散有氧化铟锡等的透光性合成树脂或聚乙撑二氧噻吩(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等导电性树脂,形成透光电极层。在未图示的透光性电极层的一个主面上,通过印刷、形成有将在氟橡胶等合成树脂内分散有作为发光的母材的硫化锌等荧光体的发光体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钛酸钡等的电介质层、使银或碳等分散在树脂中的背面电极层、以及覆盖这些层的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等的绝缘层等依次叠层的EL层12。通过基材11和EL层12的组合,构成EL元件13。膜片15的材料由铜合金或钢等的薄板导电金属构成,其外形形成为凸状、尤其是中央部弯曲的大致圆顶状。膜片15通过丙烯酸树脂或丁基橡胶等粘结剂(未图示),保持规定的间隔L,被粘贴在EL元件13的一个主面侧、即EL层12的一个主面12a侧。另外,使EL元件13上粘贴膜片15的位置沿着膜片15、成形为凸状。通过使膜片15的一个主面15a的大致全体密合在EL层12的一个主面12a上的结构,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16。即,本专利技术的可动接点体16包括在EL层12的一个主面12a一侧,空出规定的间隔粘贴的多个凸状的薄板导电金属制的膜片15;和沿着膜片15的形状,向基材11的另一个主面11b一侧突出,由基材11、EL层12和膜片15的至少3层构成的突出部16P。突出部16P中,EL层12的一个主面12a与膜片15的一个主面15a密合地构成,另外,EL层12的另一个方面12b与基材11的一个主面11a密合地形成。突出部16P由致密地重叠的基材11、EL层12和膜片15至少3个层构成。突出部16P的形状大体上与膜片15的形状相似。另外,突出部16P的高度、即超出基材11的另一主面11b的大小16H,可以由膜片15和EL元件13的形状、材料和厚度决定。另外,通过由后述的成形夹具18进行的加热、加压的处理条件进行控制,也可以改变。如图1所示,膜片15在通常的操作中,被从正上方向PS按压。但是,被从倾斜方向PQ一侧按压,也经常会发生。即使被置于这样的使用状态下,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动接点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透光性和可挠性的基材;在所述基材的一个主面上形成的电致发光层;在所述电致发光层的一个主面侧,隔开规定的间隔粘贴的多个凸状的薄板导电金属制的膜片;和沿着所述膜片的形状,向所述基材的另一个主面侧突出 的突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久阳介田边功二阿部芳晴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