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具体涉及支撑杆技术领域,包括外杆,所述外杆内壁设置有内杆,所述外杆顶部外壁设置有两个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块,两个所述安装块中部设置有同一转杆,所述转杆外壁设置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与转杆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块靠近外杆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部设置有第一圆柱,所述弧形块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外杆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与第一圆柱外壁设置有同一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限位组件与限位孔,可以快速调节内杆的长度并固定,无需多次用力旋转紧固螺杆,可以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以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以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教学用支撑杆
[0001]本技术涉及支撑杆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教学用支撑杆。
技术介绍
[0002]教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将一些实验仪器安置在高处,例如化学课老师做实验需要使用试管、烧杯、酒精灯等仪器。这样,既有利于同学们的观察,又可以减少周围同学对实验的影响。
[0003]现有技术中,多是采用固定的设备放置器材,不能调节高度,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通过紧固螺杆来调节高度的支撑杆,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通过紧固螺杆调节高度需先逆时针旋转使螺杆与内杆外壁解除限制,此时调节内杆至一定高度,再顺时针旋转使螺杆与内杆外壁进行限制达到固定的作用,当实验需多次调节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时,传统的支撑杆就需要多次用力调节紧固螺杆才可以满足需求,大大浪费老师的教学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可以快速调节内杆的长度并固定,只需轻按限位组件即可完成,无需多次用力调节紧固螺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包括外杆,所述外杆内壁设置有内杆,所述外杆顶部外壁设置有两个限位组件;
[0006]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块,两个所述安装块中部设置有同一转杆,所述转杆外壁设置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与转杆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块靠近外杆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部设置有第一圆柱,所述弧形块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外杆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与第一圆柱外壁设置有同一弹簧。
[000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杆内壁半径与内杆外壁半径一致,所述内杆与外杆滑动连接。
[000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杆底部外壁设置有三个固定架,三个所述固定架相互之间呈度夹角。
[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杆顶部设置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内部设置有放置凹槽,所述放置台一侧设置有两个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有同一定位条,所述定位条中部设置有两个试管放置槽,所述定位条中部设置有玻璃棒放置槽,所述玻璃棒放置槽设置于试管放置槽一侧。
[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杆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半径与限位柱半径一致,所述限位柱与若干个限位孔相适配。
[00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块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转杆设置于弧形块通孔内,所述弧形块通孔半径与转杆半径一致。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1、通过设有限位组件与限位孔,可以快速调节内杆的长度并固定,只需轻按限位组件即可完成,无需多次旋转紧固螺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实验需多次调节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时,传统的支撑杆就需要多次用力调节紧固螺杆才可以满足需求,大大浪费老师教学时间的问题;
[0014]2、通过设有试管放置槽与玻璃棒放置槽,可以放置试管、玻璃棒这些易滚动的仪器,防止仪器滚动掉落损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效解决了放置易滚动的仪器因没有设置相应的放置槽,使易滚动的仪器滚动掉落,不仅会耽误教学实验的进行,还会造成财产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限位组件结构截面图。
[0018]附图标记为:1、外杆;2、固定架;3、内杆;4、限位孔;5、放置台;6、放置凹槽;7、支撑柱;8、定位条;9、试管放置槽;10、玻璃棒放置槽;11、限位组件;12、安装块;13、转杆;14、弧形块;15、第一凹槽;16、第一圆柱;17、限位柱;18、第二凹槽;19、第二圆柱;2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附图1
‑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教学用支撑杆,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包括外杆1,所述外杆1内壁设置有内杆3,所述外杆1顶部外壁设置有两个限位组件11;
[0021]所述限位组件11包括两个安装块12,两个所述安装块12中部设置有同一转杆13,所述转杆13外壁设置有弧形块14,所述弧形块14与转杆13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块14靠近外杆1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5,所述第一凹槽15内部设置有第一圆柱16,所述弧形块14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限位柱17,所述外杆1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18,所述第二凹槽18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19,所述第二圆柱19与第一圆柱16外壁设置有同一弹簧20。
[0022]所述外杆1内壁半径与内杆3外壁半径一致,所述内杆3与外杆1滑动连接,便于内杆与外杆之间的滑动,便于使用。
[0023]所述外杆1底部外壁设置有三个固定架2,三个所述固定架2相互之间呈120度夹角,可以使外杆能平稳地站立在地上,不会倒地。
[0024]所述内杆3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孔4,所述限位孔4半径与限位柱17半径一致,所述限位柱17与若干个限位孔4相适配,可以对内杆的高度进行固定,方便不同距离的调节。
[0025]所述弧形块14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转杆13设置于弧形块14通孔内,所述弧形块
14通孔半径与转杆13半径一致,方便弧形块的调节,使调节更方便。
[0026]实施方式具体为:在使用本技术时,老师携带支撑杆去教室,将支撑杆竖直放置,在固定架2的作用下,支撑杆很平稳地放置在讲台上,此时老师开始调节高度,一只手握住内杆3,一只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同时按住外杆1外壁两侧上限位组件11的弧形块14,并向内施力,弹簧20受力压缩,此时弧形块14一侧因受力向内移动,而弧形块14另一侧会向外移动,弧形块14另一侧底部设置的限位柱17会向外移动,此时限位柱17与限位孔4解除限制,将内杆调整至需求长度时,一只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同时停止对外杆1外壁两侧上限位组件11的弧形块14施力,此时弧形块14一侧因失去受力来源,弹簧20恢复原状,使弧形杆14一侧向外移动,而弧形杆14的另一侧向内移动,弧形块14另一侧底部设置的限位柱17会向内移动,同时限位柱17与限位孔4进行限制,此时达到调节至需求高度并固定的目的,该实施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实验需多次调节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时,传统的支撑杆就需要多次调节紧固螺杆才可以满足需求,大大浪费老师教学时间的问题。
[0027]如附图1
‑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教学用支撑杆,还包括放置台5,所述放置台5设置于内杆3顶部,所述放置台5内部设置有放置凹槽6,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包括外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1)内壁设置有内杆(3),所述外杆(1)顶部外壁设置有两个限位组件(11);所述限位组件(11)包括两个安装块(12),两个所述安装块(12)中部设置有同一转杆(13),所述转杆(13)外壁设置有弧形块(14),所述弧形块(14)与转杆(13)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块(14)靠近外杆(1)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5),所述第一凹槽(15)内部设置有第一圆柱(16),所述弧形块(14)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限位柱(17),所述外杆(1)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18),所述第二凹槽(18)内部设置有第二圆柱(19),所述第二圆柱(19)与第一圆柱(16)外壁设置有同一弹簧(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1)内壁半径与内杆(3)外壁半径一致,所述内杆(3)与外杆(1)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婷,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