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285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红树林苗木培育及牡蛎礁的形成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红树林和牡蛎礁的共生,使得牡蛎礁可以为红树林提供屏障,起到避风、抗浪的效果,从而达到消弱波浪的目的。随着红树林自然生长,其周围的牡蛎礁会逐渐坚硬,起到牡蛎礁与红树林生态功能相互协调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红树林退化的问题。用。有效解决了红树林退化的问题。用。有效解决了红树林退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红树林苗木培育及牡蛎礁的形成
,尤其涉及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树林不仅拥有良好的岸线防护功能,而且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栖息和繁育场所,对提高碳汇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红树林的种植对其周围水动力环境要求较高,如果红树林种植区的水动力太强,周边未采用有效防浪消浪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则会导致红树林退化,影响种植效果。红树林减少导致海岸带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同时缺乏了沿海滩涂保育的功能,使得滩涂湿地资源逐年衰退。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体净化、维持生态多样性、提供鱼类栖息地、固碳以及防止海岸侵蚀、防波消浪等一系列强大的功能。因此,红树林的培育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现有技术针对将红树林的培育与牡蛎礁的形成相结合的种植方式的研究存在空白。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提出采用牡蛎礁围直径100cm的防护圈护苗,避免红树林受到水流侵蚀。基于该措施,在提升红树生活率的同时,还实现了红树林和牡蛎礁共生的健康生态功能,为我国海岸防波消浪的措施提供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解决了红树林退化的问题,还实现了红树林和牡蛎礁共生的健康生态功能。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A、红树林的移栽:将种植红树林的水域底层上开设若干个苗木基床;将树苗移栽于苗木基床上;
[0007]B、红树林种植初期的护苗:红树林种植初期,采用牡蛎礁围直径90~110cm的防护圈护苗,其中牡蛎礁为将牡蛎壳装在环保网兜置于水域底层形成的牡蛎礁;
[0008]C、红树林郁闭成林:护苗完成后,进行后期管护,形成红树林。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两个相邻的苗木基床间间隔90~100cm。
[0010]作为优选,所述苗床高度为红树林种植后海潮高潮时刚淹过根系,退潮时露出部分或全部根系。
[0011]作为优选,所述移栽时,树穴的宽度比树苗土球大30~40cm,树穴的深度比树苗土球大20~30cm。
[0012]作为优选,所述防护圈的高为40~50cm。
[0013]作为优选,所述牡蛎礁的形成的具体步骤为:
[0014](1)礁体的形成:将牡蛎壳装在尺寸为25~30cm的正方形环保网兜内,组成一个牡蛎礁的礁体;
[0015](2)采苗:在5~8月牡蛎浮游幼虫集中附着变态期,将牡蛎礁的礁体放置到有浮筏的采苗海区,将牡蛎礁的礁体固定在顶端距离水面30~40cm的位置;当平均每个牡蛎壳附着的牡蛎苗量达到10~20粒时完成牡蛎苗种的采集;
[0016](3)牡蛎礁的生长:将完成苗种采集的牡蛎礁转移到饵料丰富的海区,将牡蛎礁固定在浮筏上,礁体距离海表面30~50cm,牡蛎礁间间距1~2m;当牡蛎礁的牡蛎个体达到壳高6~10cm,每个礁体重量约2000~3000g,得到牡蛎礁。
[0017]作为优选,所述每个环保网兜内牡蛎壳的数量为10~12。
[0018]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9](1)牡蛎礁护林,使得红树林避免受强烈水动力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0020](2)在提升红树生活率的同时,还营造了牡蛎礁,实现了红树林和牡蛎礁共生的健康生态功能。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4]A、红树林的移栽:将种植红树林的水域底层上开设若干个苗木基床;将树苗移栽于苗木基床上;
[0025]B、红树林种植初期的护苗:红树林种植初期,采用牡蛎礁围直径90~110cm的防护圈护苗,其中牡蛎礁为将牡蛎壳装在环保网兜置于水域底层形成的牡蛎礁;
[0026]C、红树林郁闭成林:护苗完成后,进行后期管护,形成红树林。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护苗阶段,随着红树林自然生长,其周围的牡蛎礁会逐渐坚硬,从而达到消弱波浪的目的,并且牡蛎礁与红树林生态功能相互协调。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牡蛎礁起到避风、抗浪的效果。风浪越小越有利于红树林定根,防止倒伏死亡,更能疏通海面垃圾,尽量减少海面垃圾对苗木的冲击。施肥吸收效果好,不容易被海水冲走。不容易受人为不小心毁坏,树苗如倒伏或死亡,扶植或补种方便。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两个相邻的苗木基床间间隔优选为90~100cm,进一步优选为95cm。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苗床高度优选为红树林种植后海潮高潮时刚淹过根系,退潮时露出部分或全部根系。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移栽时,树穴的宽度优选为比树苗土球大30~40cm,进一步优选为比树苗土球大35cm;树穴的深度优选为比树苗土球大20~30cm,进一步优选为比树苗土球大25cm。
[003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防护圈的高优选为40~50cm,进一步优选为45cm。
[0033]在本专利技术中,树苗移植前须进行修剪,修剪是移植前对红树林露出地上部分进行处理的主要措施,目的是尽量保持红树林露出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关系。
[003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牡蛎礁的形成的具体步骤为:
[0035](1)礁体的形成:将牡蛎壳装在尺寸为25~30cm的正方形环保网兜内,组成一个牡蛎礁的礁体;
[0036](2)采苗:在5~8月牡蛎浮游幼虫集中附着变态期,将牡蛎礁的礁体放置到有浮筏的采苗海区,将牡蛎礁的礁体固定在顶端距离水面30~40cm的位置;当平均每个牡蛎壳附着的牡蛎苗量达到10~20粒时完成牡蛎苗种的采集;
[0037](3)牡蛎礁的生长:将完成苗种采集的牡蛎礁转移到饵料丰富的海区,将牡蛎礁固定在浮筏上,礁体距离海表面30~50cm,牡蛎礁间间距1~2m;当牡蛎礁的牡蛎个体达到壳高6~10cm,每个礁体重量约2000~3000g,得到牡蛎礁。
[0038]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每个环保网兜内牡蛎壳的数量优选为10~12,进一步优选为10或12。
[003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后期管护可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所述聚酯类杀虫剂包括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或氯氰菊酯。
[004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红树林的移栽:将种植红树林的水域底层上开设若干个苗木基床;将树苗移栽于苗木基床上;B、红树林种植初期的护苗:红树林种植初期,采用牡蛎礁围直径90~110cm的防护圈护苗,其中牡蛎礁为将牡蛎壳装在环保网兜置于水域底层形成的牡蛎礁;C、红树林郁闭成林:护苗完成后,进行后期管护,形成红树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相邻的苗木基床间间隔90~10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床高度为红树林种植后海潮高潮时刚淹过根系,退潮时露出部分或全部根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红树林和牡蛎礁间作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时,树穴的宽度比树苗土球大30~40cm,树穴的深度比树苗土球大20~30cm。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红树林和牡蛎礁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睿丽陶爱峰王岗郑金海徐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