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及器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2600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及其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这种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由红外荧光染料、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和导电聚合物组成的三源共混物,其中的半导体纳米粒子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掺杂在聚合物中,也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复合在聚合物上,其电致发光器件是用简单的旋涂方法制备的,器件结构为铟锡氧化物ITO//PEDOT∶PSS//聚合物发光层//金属阴极。制备的器件用直流电压驱动,在不同电压和不同掺杂浓度下发射很好的近红外发光,发光中心波长为890纳米,制备的红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最小开启电压为8伏(定义发光强度为1纳瓦时的电压),最大发光强度可达115纳瓦。制备的红外有机发光器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低廉,电压适应范围大,光谱稳定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光子学一直是推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但在十年内现有的技术和器件将无法满足未来应用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新的光子材料和高性能光子器件来满足未来超快和大容量信息加工的要求,一致认为,未来光学元件要具有高度集成和低的加工成本的特点。有机材料和相关的光电子器件的最新进展已经表明,有机材料具有低加工成本和满足通信应用要求的多功能性的潜力,因为有机材料具有简单的制备工艺、与现有的微电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很容易做在硅衬底和柔性基板上,大面积以及兼备多功能光、电特性等特点,是未来最重要的光电子材料,在未来的光电子器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电子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由于在平板显示的成功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开始把有机材料从可见光区向近红外、红外光区扩展,制备光纤通信用有机发光器件。目前报道的近红外、红外光有机发光材料主要是一些稀土离子如Er3+、Nd3+、Pr3+、Yb3+、Tm3+的配合物,其电致发光是基于无机稀土离子的4f-4f电子跃迁特性,这样在900-1600纳米区域内可实现发射光谱较窄的红外有机发光器件。如斯罗夫等人(斯罗夫等,应用物理快报,78期,2122页,2001年,L.H.Slooff,A.Polman,F.Cacialli,R.H.Friend,G.A.Hebbink,F.C.J.M.van Veggel and D.H.Reinhoudt,Appl.Phys.Lett.78,pp2122(2001))设计合成出了Nd3+配合物,并与聚合物掺杂制备出了890纳米近红外有机发光器件,外量子效率为8×10-3坎德拉每安培;库里、吉莉恩用合成的八羟基喹啉铒配合物制备出了发射波长为1.54微米的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库里、吉莉恩,应用物理快报,75期,1380页,1999年,R.J.Curry,W.P.Gillin,Appl.Phys.Lett.75,pp1380(1999));哈里森等人(哈里森等,应用物理快报,79期,3770页,2001年,B.S.Harrison,et al.,Appl.Phys.Lett.79,pp3770(2001))制备出了977纳米和1560纳米的镱Yb3+和铒Er3+配合物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为0.1%;李文连等人(李文连等,应用物理快报,84期,2679页,2004年,F.X.Zang,Z.R.Hong,W.L.Li,M.T.Li,and X.Y.Sun,Appl.Phys.Lett.84,pp2679(2004))也合成出了Pr3+、Tm3+红外稀土配合物,并用它们制备出发光波长在1400-1600纳米的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看到,由于4f-4f跃迁是一个部分禁止的过程,所以用稀土配合物制备的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都有较低的发光量子效率,无法满足应用的要求。近年来,人们把目标集中在了红外有机染料和红外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2000年苏朱柯一(苏朱柯一,应用物理快报,76期,1543页,2000年,H.Suzuki,Appl.Phys.Lett.76,pp1543(2000))将一种近红外离子染料(LDS821)与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和有机小分子电子传输材料2-(4-联苯基)-5-(4-t-丁苯基)-1,3,4-恶二唑(PBD)共混作为发光层制备出了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1%;2002年苏朱柯一(苏朱柯一,应用物理快报,80期,3256页,2002年,H.Suzuki et al.,Appl.Phys.Lett.80,pp3256(2002))还用有机离子染料IR1051通过掺杂的方法制备出了波长在900-1500纳米可调的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在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方面,2002年泰斯勒尔等人(泰斯勒尔等,科学,295卷,1506页,2002年,N.Tessler et al.Science,295,pp1506,2002)用InAs-ZnSe核壳结构纳米粒子掺杂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P-苯乙烯撑)(MEH-PPV)做有源层研制出了发射波长在1-1.3微米可调的红外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达到了0.5%,显示了很好的红外电致发光性能。2004年沙尔格恩特等人(沙尔格恩特等,应用物理快报,84期,3459页,2004年,E.H.Sargent et al.Appl.Phys.Lett.,84,pp3459,2004)用凝胶PbS纳米粒子制备的三层有机发光器件,其发射波长在1.1-1.6微米范围内,最大电致发光内量子效率高达3.1%。然而,用目前的材料体系制备的红外有机发光器件的性能远没有达到应用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体系,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光纤通信的应用提供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由这种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的红外有机发光器件。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由这种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的红外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由红外荧光染料、II-VI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和半导体聚合物按重量比为3∶2∶20到9∶1∶40组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由红外染料和复合有纳米粒子的半导体聚合物按重量比为1∶9到2∶3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的红外荧光染料是禁带宽度小于1.4eV的具有内盐或外盐结构的红外染料中的任何一种,优选的红外染料为2-(2-{2-氯-3-吲哚-2-亚基)亚乙基]-1-环己烯基}-1-乙烯基)-1,1,3-三甲基-1H-苯并吲哚鎓4-甲基-1-苯磺酸盐,简写为ADS830AT,其分子结构式如下所示 所述的半导体聚合物是主链或侧链含有咔唑基团的聚合物或复合有纳米粒子的主链或侧链含有咔唑基团的聚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可以采用聚乙烯基咔唑PVK或复合有纳米粒子的聚乙烯基咔唑PVK。所述的II-VI族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硒化镉(CdSe)、硫化镉(CdS)、硒化锌(ZnSe)、碲化锌(ZnTe)或硫化锌(ZnS)中的任何一种。所述的II-VI族半导体纳米粒子,还可以是碲化镉(核)/硫化镉(壳)(CdTe/CdS)、硒化锌(核)/硫化镉(壳)(ZnSe/CdS)、碲化锌(核)/硫化镉(壳)(ZnTe/CdS)半导体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中的任何一种。如附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的近红外有机发光器件,它是由衬底1、阳极层2、导电聚合物层3、发光层4和金属阴极层5构成;其中阳极层2蒸镀在衬底1上,导电聚合物层3、发光层4在阳极层2上依次通过旋涂方法制备的,金属阴极层5是蒸镀在发光层4上。衬底1是玻璃或聚碳酸酯柔性衬底;阳极层2是铟锡氧化物ITO;导电聚合物层3是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和聚(苯乙烯磺酸酯)的混合物(PEDOT:PSS);发光层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任何一种;金属阴极层5是铝(Al)。当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这种含有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红外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就会发射红外光。本专利技术的红外有机电致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红外荧光染料、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和半导体聚合物按重量比为3∶2∶20到9∶1∶40组成的混合物,或者是由红外荧光染料和复合有纳米粒子的半导体聚合物按重量比为1∶9到2∶3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红外荧光染料是禁带宽度小于1.4eV的具有内盐或外盐结构的红外荧光染料为2-(2-{2-氯-3-[2-(1,1,3-三甲基-2,3-二氢-1H-苯并[e]吲哚-2-亚基)亚乙基]-1-环己烯基}-1-乙烯基)-1,1,3-三甲基-1H-苯并[e]吲哚鎓4-甲基-1-苯磺酸盐,其分子结构式如下所示:***所述的半导体聚合物采用聚乙烯基咔唑PVK或复合有纳米粒子的聚乙烯基咔唑PVK;所述的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硒化镉、硫化镉、硒化锌、碲化锌或硫化 锌中的任何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阁宣宇游汉钱刚王植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