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假单胞菌Pse-1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2111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株假单胞菌P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假单胞菌Pse

1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能源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
,具体涉及一株假单胞菌Pse

1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国内大部分主力油田在应用常规采油技术开发后,仍有2/3的原油滞留在油藏中无法采出,但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何提高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的采收率是老油田持续稳产的关键。
[0003]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注入或激活油藏内部具有驱油功能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原油和储层相互作用,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技术在国内外都开展了大量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虽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确一直未实现现场大规模推广应用。
[0004]油藏开发具有复杂性,需要同时解决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才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现有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利用激活内源微生物菌群或注入外源菌种,内源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使其很难实现油目标菌群的准确激活和调控,外源菌又存在功能单一的局限性,无法有效解决油藏内部的多种矛盾。
[0005]菌种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获得新型多功能高效外源菌株,同时解决扩大波及体系及洗油效率是有效提高微生物采油技术效率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假单胞菌。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该株假单胞菌的应用。
[0007]技术方案: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se

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583。
[0008]一种菌剂,其有效成分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09]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石油采油中的应用;
[0010]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11]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12]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13]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14]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15]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作为微生物助剂在石油采油中的应用;
[0016]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17]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18]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19]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20]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21]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0022]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23]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24]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25]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26]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27]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生产采油菌液中的应用,所述采油菌液中包括温敏性粘弹生物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
[0028]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29]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30]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31]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32]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33]进一步地,所述的应用中,所述假单胞菌是在以甘油、木糖为碳源、以硝酸钠和酵母粉为氮源、以磷酸氢二钾为磷源,添加无机盐氯化钠、且含有微量元素镁、钙的营养培养基中生产所述的采油菌液。
[0034]进一步地,所述的应用中,所述营养培养基包括:木糖8~12g/L、甘油15~35g/L、硝酸钠1~4g/L、磷酸氢二钾1~3g/L、氯化钠1~3g/L、氯化钙0.05~0.1g/L、硫酸镁0.3~0.7g/L、酵母粉0.5~2g/L、pH为7.5~8.0,余量为水;
[0035]所述营养培养基优选包括:木糖10g/L、甘油30g/L、硝酸钠2g/L、磷酸氢二钾2g/L、氯化钠2g/L、氯化钙0.1g/L、硫酸镁0.5g/L、酵母粉1g/L,pH为7.8,余量为水。
[0036]进一步地,所述的应用中,所述假单胞菌的发酵条件为:种量1%~3%,接种龄12~24h,初始pH7.5~8.0,温度37~45℃,搅拌速度160~220rpm,通气量1.0~2.0L/min,发酵时间48~72h;
[0037]所述假单胞菌的优选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接种龄24h,初始pH7.5,温度37℃,搅拌速度180rpm,通气量1.5L/min,发酵时间60h。
[0038]一种采油菌液,所述采油菌液中包括温敏性粘弹生物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所述采油菌液中的活性物质为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0039]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40]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41]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42]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43]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44]所述采油菌液中的功能为如下的(a)或(b)或(c);
[0045](a)石油采油;
[0046](b)微生物采油;
[0047](c)生产采油菌液。
[0048]一种石油采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采油过程中加入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0049]物质Ⅰ为上述的假单胞菌;
[0050]物质Ⅱ为上述的菌剂;
[0051]物质Ⅲ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
[0052]物质Ⅳ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
[0053]物质

为上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
[0054]一种采油菌液的制备方法,所述采油菌液包括温敏性粘弹生物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以下步骤:
[0055]所述采油菌液是通过上述的假单胞菌在营养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而成;
[0056]所述假单胞菌的接种量为1%~3%,接种龄12~24h,初始pH7.5~8.0,温度37~45℃,搅拌速度160~220rpm,通气量1.0~2.0L/min,发酵时间48~72h;
[0057]所述营养培养基为:木糖8~12g/L、甘油15~35g/L、硝酸钠1~4g/L、磷酸氢二钾1~3g/L、氯化钠1~3g/L、氯化钙0.05~0.1g/L、硫酸镁0.3~0.7g/L、酵母粉0.5~2g/L、pH为7.5~8.0,余量为水。
[0058]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se

1,其特征在于,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583。2.一种菌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3.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石油采油中的应用;物质Ⅰ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物质Ⅱ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物质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物质Ⅳ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物质

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4.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作为微生物助剂在石油采油中的应用;物质Ⅰ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物质Ⅱ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物质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物质Ⅳ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物质

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5.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物质Ⅰ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物质Ⅱ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物质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物质Ⅳ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物质

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6.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在生产采油菌液中的应用,所述采油菌液中包括温敏性粘弹生物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物质Ⅰ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物质Ⅱ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物质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菌悬液;物质Ⅳ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培养液;物质

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发酵产物。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假单胞菌是在以甘油、木糖为碳源、以硝酸钠和酵母粉为氮源、以磷酸氢二钾为磷源,添加无机盐氯化钠、且含有微量元素镁、钙的营养培养基中生产所述的采油菌液。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培养基包括:木糖8~12g/L、甘油15~35g/L、硝酸钠1~4g/L、磷酸氢二钾1~3g/L、氯化钠1~3g/L、氯化钙0.05~0.1g/L、硫酸镁0.3~0.7g/L、酵母粉0.5~2g/L、pH为7.5~8.0,余量为水;所述营养培养基优选包括:木糖10g/L、甘油30g/L、硝酸钠2g/L、磷酸氢二钾2g/L、氯化钠2g/L、氯化钙0.1g/L、硫酸镁0.5g/L、酵母粉1g/L,pH为7.8,余量为水。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假单胞菌的发酵条件为:种量1%~3%,接种龄12~24h,初始pH7.5~8.0,温度37~45℃,搅拌速度160~220rpm,通气量1.0~
2.0L/min,发酵时间48~72h;所述假单胞菌的优选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接种龄24h,初始pH7.5,温度37℃,搅拌速度180rpm,通气量1.5L/min,发酵时间60h。10.一种采油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油菌液中包括温敏性粘弹生物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所述采油菌液中的活性物质为物质Ⅰ和/或物质Ⅱ和/或物质Ⅲ和/或物质Ⅳ和/或物质

;物质Ⅰ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物质Ⅱ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物质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单胞菌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婧孙刚正林军章郭辽原吴晓玲赵凤敏王新耿雪丽宋永亭曹功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